陸 艷
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
不同于傳統翻譯,眾包翻譯是一種基于現代通信和信息技術(ICT)的翻譯模式,由譯者即網絡使用者,自發組織或自主自愿從發包方認領翻譯任務進行翻譯。眾包譯者的出現對傳統翻譯是一種沖擊,但也為了解“為什么譯”這個問題提供了新的視角。在眾包翻譯模式下,非職業譯者為何參與眾包翻譯?是怎樣的驅動力激發了這些非職業譯者的參與熱情?眾包模式下譯者動機的分析將能很好地回答這些問題。
眾包翻譯的應用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不斷演進,從最初的開源軟件翻譯到字幕組,再到內容平臺的眾包項目和眾包翻譯市場,眾包譯者突破了傳統職業譯者的限制,在技術塑造便捷傳播的時代從后臺走向前臺,同時也進入了研究者的視野。隨著眾包翻譯研究的不斷涌現,眾包模式下譯者動機研究已經成為一個越來越重要的話題(郝俊杰,2016:25)。國外有學者嘗試揭示志愿者的眾包翻譯參與動機。都柏林城市大學的翻譯研究學者奧布萊恩和羅塞塔組織的沙勒(O’Brien & Sch?ler,2010:1),曾對參與羅塞塔組織的眾包翻譯項目的志愿譯者動機進行過問卷調查,重點關注了譯者對公益事業的參與熱情。但是,問卷設計中并沒有涉及社區參與和社交相關的內容。梅斯普(Mesipuu,2012:33)從改進社交平臺管理的角度對Facebook 和Skype 兩個社交平臺的兩組愛沙尼亞語的志愿譯者進行過調查。瑪當·多爾瑪雅(McDonough Dolmaya,2012:167)研究了維基百科翻譯的志愿譯者動機。國內學者多從文化的角度解讀眾包譯者的草根性和自發性(曹藝馨,2015:32;莫愛屏、郝俊杰,2018:71),鮮有對眾包譯者參與動機的研究,即便被提及,也多以理論上的推測和概念的探討為主,圍繞眾包翻譯研究的實證部分依然十分缺乏(胡安江,2017:88)。
眾包翻譯的技術驅動和跨學科特征,為我們理解翻譯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在管理學領域,質性研究和實證分析被多個學者采用,從管理學的視角將眾包動機分為內部動機、外部動機等(馮小亮、黃敏學,2013:26)。這些研究結論和研究方法為理解和解釋眾包翻譯的參與者動機提供了借鑒,但由于他們的研究對象屬于IT 眾包或者項目眾包,圍繞著眾包翻譯參與者動機的研究并沒有涉及。
因此為了彌補目前的研究不足,本文將嘗試通過規范的質性研究方式構建影響眾包翻譯參與的因素,以揭示眾包翻譯的譯者動機,進一步掌握眾包翻譯的特征和規律,彌補目前眾包翻譯研究以概念性研究為主的不足。
動機是幫助我們理解個體行為的基礎。西方心理學研究中的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簡稱SDT)為我們了解眾包譯者參與動機提供了理論框架。研究者德西和瑞安(Deci & Ryan,1985、2000)通過實證研究,將人類的基本心理需求劃分為三大類:自主需求(autonomy)、能力需求(competence)和歸屬需求(relatedness)。自我決定理論認為人是能動的有機體,能學習解決很多問題并不斷地內化這些經驗,成為自我和諧的一部分。但是這種內化過程需要外界不斷地提供支持與養分,來滿足以上三大基本心理需求,從而健康成長。自我決定理論中的有機整合理論(Organismic Integration Theory,簡稱OIT)告訴我們,動機不是單一的或兩元的概念,它是一個連續體,存在于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之間,是通過個體的自我感知和內在調節內化的外部動機。對于外部動機內化的程度越高,行為的自主性越強。
動機理論在傳統的翻譯學研究中一直被重視,傳統的翻譯理論認為翻譯作為創造性的活動,離不開譯者的主觀能動性,因此譯者動機是體現翻譯主體性的重要部分(許鈞,2004:55)。眾包譯者的志愿行為一方面在一定層面上向我們揭示了其受內在動機的驅使;另外一方面,眾包模式的技術基礎為翻譯活動搭建了平臺,提供了便捷的交流和傳播手段,將原本分散在世界各地的譯者,聚攏在一個虛擬的社會里,直接影響著譯者的自主需求、能力需求和歸屬需求的滿足,使譯者的主觀能動性發揮有了一個可見的外部空間和平臺。
鑒于此,我們將結合眾包翻譯技術創新驅動的特點,從以下三個方面構建眾包翻譯譯者參與動機影響因素的模型。
一是內部動機。內部動機是指從事某項活動的原因是出于滿足內在的需求,如快樂和能力勝任感,而并非外在的壓力和獎賞等。內部動機通常包括獲取快樂,發展個人技能、興趣和愛好,自我肯定,利他主義和自我效能等。在傳統的工作環境中,人們所從事的工作可能并非其所好,而在網絡社區中,參與者有著很強的自主性,可以根據興趣愛好選擇任務,參與工作,體驗任務完成時的成就感。內部動機使得活動更加有意義。
二是外部動機。外部動機與內部動機相反,指從事某項活動的人并非出于對活動本身的興趣或自主性,其刺激來源于外部環境,目的是功利的,是參與行為達成某種目的的工具和手段。外部的刺激通常有經濟報酬或其他利益,在關于開源活動的網絡社區參與者外部動機的研究中發現,參與者是想向職場傳遞個人技能的信號并建立個人資本,達到自我營銷,獲取更多經濟報酬的機會。
三是內部化外部動機。自我決定理論認為個體的行為雖然是自我決定的,但是外部動機可以通過內攝、認同和整合的方式內部化。內攝指的是個體采取行動將外部激勵轉化為內需,從而提升自我的感知合理性,例如字幕組粉絲遇到影視翻譯困難時,參與到社區的討論中去,在獲取幫助的同時,感知與其他譯者的聯系。內部化的外部動機通過認同活動的價值以及對自己的重要意義,加強自身對活動的自主決定能力,翻譯社區的聲望追求等都是這種翻譯外部動機內化的體現。
動機通常是不能被人直接觀察到的,只能通過個體的外在表現,如參與行為、參與程度、自我表述來體現(Reeve,2009:10),扎根理論可以很好地通過外部數據的分析、提取,獲取內部規律,因此在動機分析中得到了許多應用。英國學者奧羅漢(Olohan,2014:28)采用扎根理論,嘗試性地通過TED 上的11 位志愿譯者的博客,編碼得出參與者的六種動機。奧羅漢(同上:29)認為扎根方法的開放式探索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譯者動機。但是由于其數據樣本量小,所以未來的研究還有更大的空間。因此,本文將結合網絡內容文本搜索進行開放式研究,以完善眾包譯者參與動機的劃分維度。
3.1.1 數據收集
互聯網的開放式,使得我們可以利用網絡數據的可記錄性和可分析性的特點,通過眾包翻譯平臺中的博客(眾包翻譯參與者的成長經歷分享)、留言、訪談記錄的搜集,構建眾包譯者參與動機的基礎性數據庫。在此基礎上,結合若干譯者的訪談,可以獲取有效的數據來源。
3.1.2 研究方法
扎根理論對系統化的資料搜集與分析,采用歸納的方法去發掘現象背后的規律。我們按照扎根理論方法的一般流程,在經過理論抽樣后通過Nvivo11 進行開放編碼、主軸編碼和選擇編碼,構建出眾包譯者的參與動機。
在第一階段的開放編碼中,我們提取出若干開放編碼概念,再進一步進行基于研究主題的主軸編碼,從而精煉出眾包翻譯參與動機的核心類別,最后我們進行理論飽和檢驗,驗證前述結論。
考慮到眾包翻譯的跨地域特征以及應用范圍的多樣性,我們在理論抽樣時,主要根據網站的影響力、參與者數量、評價效果,且具有一定的發展時間等要求,選取了發布眾包翻譯任務的幾個知名的眾包翻譯平臺,主要包括:TED 譯者社區、Coursera 全球譯者聯盟、武俠世界、譯言網和果殼網。TED 視頻網站在2009 年發起翻譯項目,現在已經有超過3 萬人的志愿譯者,語種達到了116 種。Coursera 是美國的一家公開課平臺,2014年發起全球譯者聯盟,到2018 年志愿譯者翻譯的課程已經超過700 門。武俠世界于2014 年創建,是美國的一個翻譯和分享中國網絡小說為主的社區,日均訪問量50 萬以上。譯言網和果殼網是國內以翻譯來實現內容提供和分享的平臺,分別創立于2006 年和2010 年,擁有較大規模的志愿譯者。
3.3.1 開放式編碼
開放編碼的過程是對原始信息進行概念化和范疇化,把具體的表述提煉成概念,將其重新整合的過程。我們先對選取的44 份樣本內容進行逐一編碼,一共形成了234 個編碼節點,在對編碼點反復閱讀分析整理之后,最終提取出16 個范疇及其概念(見表1)。

表1 開放編碼形成的概念范疇
3.3.2 主軸編碼和選擇編碼
主軸編碼的過程是通過聚類分析,在不同的范疇之間建立聯系。我們要分析各個范疇在概念層次上是否存在聯系,從而找到一定的線索。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文本內容中所提及的動機存在一定的范疇歸類,主要有七組關系類別(見表2)、三大類動機(見表3)。

表2 主軸編碼

表3 選擇編碼和關系內涵
分析結果如下。
第一,關于動機的構成。通過分析各動機之間的關系,我們將動機分成了三大類。內部動機主要由興趣愛好、能力勝任、利他主義和能力提升四個維度構成。外部動機主要包括發展機遇等,這與眾包翻譯的任務相關,是譯者參與的外部因素。社區參與和事業認同兩個維度是眾包譯者通過感知外部環境體驗歸屬感,加強內心對外部聯系、信任、尊重、榮譽、意義與價值等的感受,因此被歸為內化的外部動機。
第二,關于動機之間的關系。我們發現眾包譯者參與動機呈現共生關系,如追求獎賞的外部動機和追求成就感的內部動機不矛盾,這樣的組合在編碼時會時常出現。個人興趣愛好和技術平臺的價值發揮,更加體現了眾包翻譯其實是技術的工具理性與翻譯的人文理性張力結合下催生的新型翻譯模式。
3.3.3 頻度統計
在分析眾包譯者動機構成和內在的關系時,我們發現,不同的動機之間存在共生關系。那么,哪些動機相對來講更加重要一些呢?我們根據動機維度在編碼中出現的頻率進行統計(見表4)。

表4 眾包譯者參與動機構成統計分析
通過對比頻率,我們發現內部動機的提及頻率(63.33%)高于外部動機(7.78%)和內化的外部動機(28.89%)。內部動機是三種動機類型中最重要的維度,而其中個人愛好被提及頻率最高,其次為分享知識和樂趣,以及促進社會進步的利他主義動機,這也驗證了志愿者參與動機的重要基礎為興趣愛好的觀點。共同事業的追求和社交需求也成為吸引譯者參與眾包翻譯的重要原因。在外部動機中,獲得獎賞雖然被提及,但是頻率很低,這與樣本中參與者以志愿者為主有關。
3.3.4 理論飽和檢驗
我們將預留的樣本進行編碼分析,以檢驗理論飽和度。我們對預留的樣本進行編碼和分析,通過編碼,沒有發現構成參與動機的其他維度,反映的仍然是各個動機之間的相互關系。下面試舉幾例進行說明:
1)一位TED 的志愿譯者這樣表達:“I love how much I can improve professionally and learn about so many different things at the same time.”。(提升能力和知識面)
2)一位字幕組成員描述自己的成長經歷時這樣說:“如果沒有足夠的熱愛和心甘情愿,這樣的‘苦差事’根本堅持不下來。”(愛好)
3)一位在GTC 全球譯者聯盟的成員說:“I found out that there is lot of excellent content on the GTC platform which can benefit a large population if translated into Hindi, so I jumped in first as a translator and later as a language coordinator.”。(利他主義)
4)Proz 上的一位譯者說:“There was one fairy tale in particular that struck me and I would love to translate it from the spoken podcast version into an English text and publish it.”。(分享知識和樂趣)
5)一位TED 的志愿譯者這樣表達:“Meeting and staying in touch with other TED translators always energizes me.”。(社交需求)
顯然,眾包譯者的參與行為主要受興趣愛好的驅使,這也證實了興趣愛好是個人參與眾包的重要基礎(吳金紅等,2014:75)。許多譯者使用“love translation”“love language”等表述對翻譯和語言的喜愛。
其次,眾包翻譯的興起讓譯者有了更多的自主權。眾包譯者可以自己選擇與能力或興趣相關的內容,實現和滿足對藝術和審美的主體性追求,煥發出一種自由的愉悅之感(曹藝馨,2015:33)。因此,很多譯者將參與眾包翻譯視為一種享受(enjoyment),可以獲取樂趣(fun)(Olohan,2014:13),并且分享翻譯的樂趣,也更好地展示了興趣愛好。
不僅如此,隨著眾包翻譯參與度的深入,這種興趣和愛好升級為個人翻譯的滿足感。眾包譯者通過選擇合適的眾包翻譯項目,將自身所具備的一定的雙語或多語交際能力,用于解決翻譯中的問題,鍛煉翻譯技能,通過網絡進行傳遞,從而獲取了翻譯的滿足感,實現了社會價值。所以,在眾包模式中,譯者的自主感、能力感和歸屬感都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作為支撐眾包翻譯模式的技術要素是不容忽視的。戴維斯(Davis,1989:320)認為,使用者對于技術的有用性的感知可以提升自身的樂趣滿足感和能力的提高程度等。內部化外部動機的特征,是典型的基于ICT驅動的結果。技術創新以及技術擴散效應對眾包翻譯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這一點在眾包的其他類別研究中已經得到了驗證(孟韜等,2014:112;吳金紅等,2014:74)。
翻譯工作本身的難度,不能光靠譯者的純粹內部動機來維持,還需要外部環境不斷提供養分來激活和保持。眾包翻譯通過虛擬社區的搭建,使譯者在虛擬社區里找到譯友,交流翻譯中的困難,并分享翻譯的收獲,提升了譯者的歸屬感;而且,信息技術時代讓譯者快速地實現了知識的傳遞和信息的傳播,實現了翻譯促進文化交流溝通的目的,提升了譯者的自我效能感。因此,譯者的主體性在信息時代的眾包模式中得到極大彰顯。
譯者的參與動機是多重的、復雜的。在滿足了自身的興趣愛好和服務社會的動機的同時,適當追求一些獎賞與積累專業經驗并不沖突。因此,平臺的增值服務或者類似的獎賞,如虛擬貨幣,會讓興趣愛好等內部動機保持并持續,使得外部動機也成為譯者參與的一個不能忽視的方面。
通過對眾包翻譯參與者動機的實證研究,我們得出了如下結論:眾包譯者參與動機是一個多維概念,參與者的動機具有差異性。眾包譯者參與動機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內部動機、外部動機和內部化的外部動機。雖然內部動機是譯者參與行為中最重要的主導因素,但是當翻譯實踐能滿足譯者的社交需求、提高譯者的威望,使譯者獲得參與共同事業的成就感和歸屬感時,譯者的動力就會更強。譯者的動機分析,為我們設計眾包翻譯參與激勵機制提供了依據。除了志愿者、商業報酬的合理設計外,眾包譯者個人價值的實現同樣是激勵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們可以對譯者進行區分,探討職業譯者和業余譯者眾包翻譯參與動機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