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課程思政”思想的引領下,高職英語課程通過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和評價體系,加強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教學,增強文化自信與民族自豪感,從而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同時推動教師自我發展,堅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素養,創新教學理念,更好地承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
關鍵詞:高職英語;課程思政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這標志著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華麗轉身,大學所有課程都具有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雙重功能。
高職英語作為一門覆蓋面較廣的基礎課,應當發揮“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語言應用水平提高與職業能力培養”的三維目標。
一、課程思政概念的提出及功能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 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
由此可見,加強學生思想道德修養,思想政治教育要抓好課堂、實踐、網絡三方面的育人的改革創新,推動“思政課程”轉變為“課程思政”的教育教學理念,大學所有課程都具有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雙重功能,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貫穿教學過程,承載著培養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作用。
二、高職英語教學改革的必要性和三維目標
1.高職英語改革必要性
高職英語目前的教材版本眾多,但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重視國際文化知識的傳授,忽視、弱化中國文化,不僅不利于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自信”,還有可能造成文化虛無、文化盲從。“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名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高職英語教學片面培養學生的“單向跨文化交際能力”,過分強調文化輸入能力培養,忽視文化輸出能力培養,在跨文化交流中出現不對等的狀況。“中國文化走出去”是近年來提升國家影響力的重大戰略。“傳播中國好聲音,講好中國故事,培養文化自信”正是高職英語的“課程思政”的方向。
2.高職英語課程的三維目標
高職英語作為一門覆蓋面較廣的基礎課,在文化熏陶和價值引導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應當發揮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語言應用水平提高與職業能力培養”的三維目標。
三、高職英語“課程思政”的實踐
1.學生的“課程思政”教學需求分析
通過問卷調查與訪談相結合的方式,了解學生對于課程思政教學的需求,了解學生從自身出發,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思想問題,從自身目標價值、自身能力、網絡信息影響、家庭影響等幾方面了解學生目前困擾他們的根本問題,在高職英語教學的“課程思政”中有的放矢,幫助他們突破困境,發揮潛能,實現自我。
2.將“課程思政”融入課程整體設計
從課程標準的頂層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課程考核等方面全面設計課程,將“課程思政”有機滲透到教學的每個環節。
a.課程標準的頂層設計
在課程性質與課程目標、教學要求、教學模式、教學評價等方面都必須融入思政教學目標,使其成為英語課程的完整組成部分,將“價值引領”貫穿教學全過程。
b.教學內容的發掘與整合
依據課程標準,整合教學資源和社會資源,發掘適當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如從China Daily,流利閱讀等媒體或網絡APP中選擇比較有意義的材料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讓學生對國家一級社會發展現狀有更多了解,從而培養愛國情懷和民族使命感。
3.新教學模式的選擇
新模式指的是“互聯網+課堂”的形式,教育不再是一個教室的舞臺,也不僅僅是教室和學生的舞臺,是沒有界限的多元舞臺,互聯網,生活實踐和創新教育一擁而入進課堂,翻轉課堂成為了很多高校信息化環境下常采用的課堂類型。
創新教育教學方法,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利用新媒體新技術,引導學生合理利用智能手機,運用藍墨云班課和微信、QQ等平臺,實現線上線下的混合教學模式,成為有效輔助學習的工具。
4.融入思政元素的新考核方式
完善教學評價,關注學生“三觀”養成。改革傳統的評價體系,重視綜合能力的評價,把側重點放到發展性和真實性原則上,更側重于形成性的評價方式,評價內容重視思維情感和過程方法,評價主體由單一的教師發展為學生甚至是社會。
“課程思政”不作為獨立的評分板塊,有機融合到整體評價中,將課堂活動、作業完成、評價標準融合思政元素。前期梳理思政目標,細化思政模塊,設計活動內容和作業布置,將語言應用能力和個人素養融入與測試中, 使整體考核分數滲透著思政的評價成分。
5.教師“課程思政”意識的提高和跨學科能力的增強
大多數高職英語教師重視知識的傳授,缺乏“課程思政”的思維方式,認為這僅僅是“兩課”教師的責任。英語教師需在教學過程中有意、有機、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這是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的育人大計。
首先,教師要加強職業道德,做到為人師表。教師從事的是培養人的工作,教師勞動最有影響力的就是“言傳身教”,也就是說教師是用自己的學識、思想品質和人格魅力來對學生進行教育的,無論哪一層的學生都自覺或不自覺的把教師當成自己的榜樣。
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具備一定的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能力素質、教育理論素質、身心素質、風度儀表等。教師職業的根本職責是教書育人。這就要求我們要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素質和能力素質。
參考文獻
[1]黃珊.三全育人理念下課程思政問題探討 [J].才智.2019(18)40
[2]孫汝兵.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發展邏輯和關聯性研究[J].新西部,2019(15),147-148
[3]鄭敬.高職英語課程向“課程思政”拓展的實證研究[J].智庫時代.2019(15)
作者簡介:陸鯨(1982—),性別:女,民族:漢,籍貫:浙江平湖,職務/職稱:英語教師/講師,學歷,碩士,單位:杭州職業技術學院,研究方向:英語教學,在線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