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小提
摘要:在新時期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如何創新建設綜合文化站、基層群眾文化服務工作的探索,滿足群眾基本文化需求,充分發揮基層文化站社會服務職能作用,挖掘公共文化資源,實現公共文化共建共享。
關鍵詞:群眾文化;創新建設;服務體系;綜合文化站;基本文化需求
為了進一步滿足日益增長的群眾文化需求,黨中央制定一系列公共文化發展的方針和政策,進一步明確了各項業深化改革的政策,隨著縣域經濟發展的提速和支持我省東西兩翼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文化發展,基層綜合文化站的發展也不能拖現代化建設的后腿。
羅定市是廣東省東西兩翼經濟欠發達地區之一的縣級市,全市管轄21個鎮(街)和一所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和一個地區市環保工業園,總人口達130萬人。雙東街道辦綜合文化站座落在羅定市城區,街道辦轄九個村(居)委會,轄區內80%的土地已被征用,一個地市級的工業園和多個大型樓盤小區、羅定火車站和幾條高速的出口就在轄區內。近年來,街道綜合文化站圍繞文化強省、文化強市的建設目標,探索出一條開展基層群眾文化服務工作的路子,在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群眾文化活動服務于基層等工作上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創新基層群眾文化活動服務于基層取得一定成效
(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日益完善。一是全市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速度加快,公共文化設施面積和總量走在全省山區縣(市)的前列,到2015年底,全市三館一站(文化中心)建設評估定級已達標以上,其中圖書館為國家一級館,文化館為國家一級館,博物館為二級館,4個特級文化站,4個一級站,2個二級站,3個一級站,基層文化站(文化中心)建設全部達標;二是我街道辦的綜合文化站座落在城區內的交通樞紐門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有了政策的支撐扶持。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深入發展,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文化發展的時代,為了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黨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文化發展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廣東省建設文化強省規劃綱要(2011-2020年)》頌布三年多來,我省為了進一步文化強省也相應提出了文化建設和文化體制改革的創新思路,不但在政策上給予高度重視,而且在經濟上也給予大力扶持,每年都給予一定的公共文化服務免費開放資金,針對性地進行扶持基層綜合文化站實行免費開放服務,讓廣大群眾享受到改革開放的成果和免費文化大餐;三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形成。羅定市的21個鎮(街)已建立有綜合文化站(文化中心),我綜合文化站就在城區之內,也就擔負著滿足城區東北部基層群眾文化基本文化生活的重擔。近來,除配合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建設外,還要做好轄區內的群眾文化活動,為滿足群眾基本文化需求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開展活動也取得一定的成效。
(二)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要實施多樣化服務模式。為了提高基層綜合文化站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全面提升文化服務軟實力,做精做優羅定“文化之鄉”品牌,市政府在歷次《政府工作報告》中也十分強調,要全面提升羅定公共文化的軟實力,結合羅定山區縣(市)實際,提出了建設“文化之鄉、名人故里、歷史名城、廣東西關”的發展定位,不斷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模式,唱響主旋律,先后制定《羅定文藝沃土工程》和《關于推進羅定文藝沃土工程的實施意見》等文件、市府辦就開展《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試點工作》制定有關的方案和文件,街道辦綜合文化站積極配合,為滿足群眾基本文化需求,實施文藝沃土工程,全面提高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1、實施文藝沃土工程,全面提高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是按照上級指示精神,加強基層文化建設的需要。實施文藝沃土工程,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軟實力,是結合羅定實際,“三館一站”是開展橫向聯系,是創新文藝工作、開展公共文化服務工作形式的一大探索,是有效貫徹落實上級關于開展實施公共文化資源共享,全面開放公共文化服務,繁榮基層文化事業的重要舉措。
2、實施文藝沃土工程,開展公共文化服務是激發群眾創作熱情,提升文藝創作水平的需要。文藝沃土工程通過健全遍布城鄉的文藝創作,展示交流平臺和開展各種文藝創作活動,能夠為文藝愛好者、普羅大眾提供展示作品、交流心得、培訓提高的機會,從而激發基層文藝創作者的創作熱情,促進基層文藝創作水平得普遍提高。
3、實施文藝沃土工程,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是解決文藝人才斷層危機,培養年青有為接班人的需要。目前,羅定市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文藝工作者普遍存在年齡偏大,老、中、青、少銜接不合理,存在人才危機問題,文藝沃土工程將著力于培養人才,通過各種培訓班、講座,開展文藝創作活動等途徑,吸引和鼓勵更多年青一代愛好文藝的創作,幫助年青一代文藝愛好者提高創作水平,才能更好地開展基層公共文化服務。
4、實施文藝沃土工程,開展公共文化服務,是擦亮地方文化品牌,豐富基層文藝生活的需要。文藝創作水平是衡量一個地方文化底蘊的重要指標,羅定市要建設文化之鄉、歷史名城、文化強市,就要提高基層人員的文藝創新水平,羅定實施文藝沃土工程的出發點是廣泛挖掘培養文藝人才,能夠從數量上質量上提升羅定文藝創作水平,從而擦亮羅定歷史文化名城的招牌。
5、開展公共文化服務,就要培育一幫高素質的文化人才。羅定市通過引進來和走出去等方式,招聘了一批有文藝特長的文化人才,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從全國招聘文化人才,配備配足基層綜合文化站人才,各綜合文化站已按編就位,招聘了專業技術人才,配合政府中心工作宣傳和服務基層文化建設都起到積極作用。
(三)基層群眾文化服務要有地方特色。羅定市是廣東省首批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各綜合文化站除打好節假日群眾文化活動之外,還組織、創作節目參加一年一度的農村文藝匯演,綜合文化站通過開辦培訓班和文藝走進基層等形式開展多種多樣文化服務。當夜幕降臨時,一幫文化人就主動協助“私伙局”進行自娛自樂的文藝演出,單是我街道辦就有“私伙局”服務基層的文藝團隊。也是滿足基層群眾基本文化需求的一個縮影。
二、創新基層群眾文化服務工作的做法
(一)建好一個中心。羅定市于2008年立項,建設一個文化中心,該中心總投資達3500多萬元,總面積12373平方米,是目前粵西地區屈指可數的文化中心之一。集文、音、美、舞、攝和文藝演出專線影院于一體,為本地區文藝愛好者交流創作經驗,開展創作活動,展示創作成果,培養文藝人才提供一個平臺,為推動文化強市、文化強省建設創造條件。
(二)完善一個網絡。要充分利用省配備給基層的文化資源共享器材,整合各類宣傳文化陣地,為參與群眾文化服務的志愿者、愛好者創作作品、展示作品、交流互動、培訓學習提供平臺,逐步在羅定市建立一個遍布城鄉基層的文藝創作、展示、培訓網絡。首先要利用文化中心,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發揮龍頭作用,并要設立相應的文藝作品展示室,其次要開辟社區、小區、校園、企業、有條件的酒店、旅店,要利用走廊、大堂等展示文藝作品,為基層大眾服務。
(三)健全一套機制。要實地制宜,根據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實際和圖書館文化館總分試點工作的要求,逐步完善相關協會的具體工作方案和實施細則,明確開展基層公共群眾文化服務能夠制度化、規范化、系統化推進,從而明確各項實施細則能夠落到實處抓好抓出成效。
(四)壯大一支隊伍。要整合已經成立的生態文明協會、各類文藝協會、文化志愿者服務隊伍,使其能夠有一個展示自己才華的陣地,充分整合利用文化資源、利用文體協管員,為基層群眾服務。同時要積極鼓勵和動員文藝愛好者、共青團團員加入各類文藝協會,不斷壯大服務隊伍,為群眾文化服務于基層增添新生力量。
(五)推介一批名家。要加大對文化作出過貢獻的市內外、文化名人、文藝名家的宣傳和推介力度,動員和幫助有條件的文藝名家申請地級市、省、甚至國家級文藝協會會員。要創造條件,組織本地區文藝家、文化名人到文藝鑒賞水平較高的珠三角地區和省、市舉辦文藝作品展,以便提高文藝家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要幫助有較高創作水平的文藝愛好者出版文學烽專著或個人作品展,增強他們服務于基層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六)打造一批精品。我們積極身上推介本地區基層文藝作品,組織和幫助文藝家、文化名人多創作精品參加各類競賽活動,尤其是全國性的文藝作品競賽活動,加大對獲獎作品的宣傳力度和嘉獎鼓勵,激發文藝家的創作熱情不斷提升文藝作品檔次,打造一批精品更好地為基層文化服務。
(七)創作一批作品。要鼓勵和動員文藝創作者文化工作者積極開展文藝創作活動,多創作一批反映羅定本地特色的文藝作品,組織文藝愛好者要圍繞當地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開展主題鮮明創作活動,為推動中心工作的開展和基層文化活動提供必要的文藝支持。
(八)開展一批活動。即要組織本地區文藝愛好者、文體協管員、文化志愿者多深入基層、深入山區、老區、社區、企業,深入群眾開展文藝演出、文化下鄉等活動。要充分利用重要節慶日、紀念日開展主題鮮明的文藝活動,提升各類文藝活動的水平。
(九)培養一批新人。要利用文藝創作網絡收集各種信息,廣泛挖掘本地區基層文藝奇才,幫助有天賦的文藝奇才、文化愛好者提高水平,動員更多的文化志愿者、文藝愛好者、文藝奇才加入各類文藝協會,充實到各地基層文藝創作隊伍中去,同時組織專家開展講座培訓活動,為培養新人服務。
(十)發掘一批奇才。要利用文藝創作網絡收集各種信息,廣泛發動本地區的文藝奇才,激勵文藝奇人、文化名人多開展創作活動,幫助有天賦的文藝奇才提高創作水平,動員更多的文化志愿者、文藝奇才加入到各類文藝協會去,為推動公共群眾服務基層提供支撐力量。
三、創新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工作思路
綜合文化站是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陣地,也是實行公共文化免費開放的場所之一,一是在綜合文化站健全免費開放公示制度。我們已在文化站走廊和門口的宣傳欄公示每周實施免費開放的時間地點和內容,甚至還公示出培訓輔導班的專家、老師和專業技術人員的名單;二是完善安保措施。我們十分注意公共文化場所的安全問題,特別是做好防火防盜等安全設施的配置,整個文化中心的防火設施都按消防部門的規劃要求做足設置配套,還裝有監控視頻,同時還利用街道辦聘請保安做到24小時有人值班巡查,并制定安全工作方案和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確保免費開放后觀眾的人身安全和公共財產的安全;三是打造羅定市公共文化服務品牌。我們制定實施文藝沃土工程和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試點工作方案,在全市城鄉都實行公共文化免費開放服務,首先成立文化志愿者服務隊伍和黨志愿者服務隊伍和文體協管員,與團委、生態文明協會、舞蹈家協會、書法養術協會、攝影協會、“私伙局”和老師等開展橫向活動,不斷壯大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隊伍。其次是確保公共文化服務隊伍能夠召之即來,來之能做,做的能做到最好。再有就是將每年的重大節假日四月份的文化活動周、非遺傳承人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活動,十月份的稻米節和十二月份的農村文藝匯演結合起來,擦亮羅定公共文化活動品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形成特色,為滿足群眾基本文化需求、創新群眾文化活動探索出經驗。
參考文獻
[1]秦立蓉.群眾文化從“體驗”開始《神州民俗》,2013年6期;
[2]辜雯.群眾文化活動策略管見,《神州民俗》2013年6期。
[3]胡志強.群文工作新的實踐需要新的思路,《神州民俗》2014年5月下半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