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寧
摘要:在精神心理學領域,弗洛伊德、阿德勒和榮格是三個重要的代表人物。本文主要闡述弗洛伊德在心理學方面的成就,以及對后世存在的影響;阿德勒在心理學方面的成就、不足以及對社會科學領域的影響;弗洛伊德和阿德勒二者的聯系和區別。
關鍵詞:弗洛伊德;阿德勒;精神分析;無意識心理
一、弗洛伊德對心理學方面的影響
(一)成就:
1.開創了無意識心理的研究
弗洛伊德不僅在心理現象上的表面價值進行了一定的研究,而且還試圖探索隱藏在心理現象背后的心理作用,從而加深了人們的思想認識。在一定程度上,弗洛伊德很好的詮釋了人的心理、意識和無意識心理的內在關系。
2.精神分析開拓了性心理學、動力心理學和變態心理學的研究
在性方面,一直沒有人去研究,因為沒有人敢突破世俗的眼光,更沒有人敢沖破性學的研究領域,為性做一個系統的闡述。就是由于當時所處的時代的影響,才導致他不被世人認可,被人嗤之以鼻,但是他開創了把性作為作為科學的研究對象,為后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1]。
在弗洛伊德之前,人們對待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只考慮是否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并沒有考慮患者的心理沖突和精神目標。但弗洛伊德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考慮患者內心世界,為變態心理學的研究開辟了新的道路。
3.極大地影響了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
在弗洛伊德將心理學更加全面的描述之后,他的理論不斷延伸到各個領域,尤其在社會學、哲學、醫學和教育學等這些學科領域。他對后來人類對精神世界的了解也更加深入,在人們追尋幸福的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并且很好的解釋了每個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形成。
4.開辟了一條重視心理治療的新途徑
弗洛伊德開辟了精神疾病不僅是有外界因素的影響,更有在生長過程中受到心靈的創傷所影響。他突破了原本精神疾病治療的方法,開創了自己治療精神疾病的新途徑。
(二)局限性:
1.反對馬克思主義理論
弗洛伊德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了根本的反對和批判。他不僅反對社會形態發展規律而且斥責馬克思考慮經濟因素對社會發展的作用,而沒有對心理因素加以考慮。所以,弗洛伊德不斷的用心理因素來對馬克思的觀點進行補充,來形成他認為的社會學理論。但是,他這是對馬克思理論的扭曲和誤解。
2.在方法論上的局限
在闡述人類內在行為準則的辦法時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其中最為常見的就是轉化規律及能量平衡原則,另外一種方法一般稱為還原論及等同論,這些處理辦法均被方法論所涵蓋。這種理論強調主體的思想及動機來自于一種天生的無意識的能力。一位心理學教授曾詳細描述過主體內在動機及行為規范,他所使用的方法其中就包括物理學定律,在真正意義上是否定了主體的社會歷史制約性及主觀能動性,主體的內在動機及行為方式也隨之被否定,主體簡單的生理行為等其實是由復雜的內在動機轉化得來。毋庸置疑這是常見的庸俗唯物論及形而上學還原論。
3.學說的生物學化傾向
佛洛依德將整個觀點進行了動物化傾向,過分的強調了性的重要性,將性看成人們生活的驅動力。他認為人性具有動物性傾向,忽略了社會性對人性的影響,極端的宣揚泛性論。
二、阿德勒對心理學方面的影響
(一)成就:
1.阿德勒的個體心學理學
阿德勒主張社會性因素影響人格的形成和發展,他反對弗洛伊德的性因素。他的這種開創性的思想對后來精神分析的研究提供了至關重要的影響。
他將個體的創造性放在了極其重要的位置上,并且將目標的追求和擁有樂觀的態度也對其極為重視。這些觀點對當代西方心理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將自我和意識的重要性,推動了心理學的發展。
2.確立了心理學的社會科學方向
人類心理極其復雜并且變化莫測,它不僅有主觀性和個體性,而且還有一定的客觀性和社會性。阿德勒將其做了很好的闡述,他既注重人的主觀性,他認為個體心里都有自己的主動性和能動性,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事物,他又注重它的客觀性和社會性,他認為人和大自然、人類和社會都是表現了人類心理的客觀性和社會性。他反對主觀性,提倡社會性。他的主張全面的影響了個體人格的形成和發展,極大的提高了社會的健康發展[3]。
(二)局限性:
1.帶有濃厚的非理性主義色彩和生物學化得傾向
阿德勒突破了生物學因素對人格發展的作用,強調了社會因素對人的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但無法突破將潛意識和生物化傾向作為最基礎的影響因素[2]。
2.膚淺的看待社會本質對人性的影響
在看待心理疾病方面,阿德勒簡單的將原因歸結為缺乏對生活興趣和不正確的生活方式,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到社會本質對人性的影響。
3.帶有強烈的主觀性和片面性
阿德勒只有對整體進行了描述,并且只做出了一些主觀的觀點。他并沒有對心理和行為的某種特征進行詳細的論述和研究,只是主觀的介紹了某種心理表現。
三、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的心理學比較
(一)意識與潛意識
在意識和潛意識的方面,阿德勒和弗洛伊德完全持有相反的態度,阿德勒認為意識是影響人類行為的關鍵因素。但弗洛伊德認為:潛意識才是影響人類行為的關鍵因素。對待意識與潛意識的關系上,阿德勒認為他們是對立和統一的。而弗洛伊德認為二者只是對立的[4]。
(二)本我和自我的重要性
弗洛伊德認為本我在社會會發展中處于關鍵地位,強調本我的重要性。但是阿德勒認為一個人的人格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即使可以被分割,那也是在說明本我的重要性[5]。
(三)對夢的觀點
夢是弗洛伊德和阿德勒討論的一個重要論點,弗洛伊德認為夢是對現在生活不滿而產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產生的,并且這種對生活的向往往往是不能實現的。阿德勒認為夢是心理活動的至關重要的部分,夢可以帶給我們對生活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馮曉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基本科學地位的哲學辯護[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1(05):33-44.
[2]徐獻軍.雅斯貝爾斯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批判[J].浙江學刊,2019(04):182-188+2.
[3]羅曉路,俞國良.阿德勒:社會文化定向的個體或自我心理學[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6(21):33-36.
[4]季岐衛.弗洛伊德無意識理論的“科學”地位及其哲學價值[J].學術交流,2017(05):64-69.
[5]王雨來. 心靈成長的啟示錄[D].曲阜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