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劍利
摘要:行政復議制度是我國行政法律監督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行政管理活動的法制化,行政復議的范圍正在逐步擴大,行政復議制度的作用日顯重要。雖然在其實施過程中收到了很大成效,但仍存在著一些問題,如:行政復議制度的功能沒有完全發揮;行政復議機構不統一、不獨立等等。本文針對其實施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一點淺薄建議,希望能對行政復議工作、行政復議法的有效實施有所幫助。
關鍵詞:行政復議;不足;完善
一、我國行政復議制度的現狀
經過多年的實踐,我國的行政復議制度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又面臨著諸多矛盾與問題。據專家與實務部門的預測,同時參照國外的情況,在制度自身沒有重大瑕疵、實施和保障機制基本落實的通常情況下,行政復議的受案數量應大大超過行政訴訟的受案數。且行政復議又有受案范圍廣、便民、快捷、不收費的特點,與行政訴訟相比較應該有更多被選用的優勢。但在實際中情況卻恰恰相反,行政復議受案數量反而低于行政訴訟受案數量,越來越多的行政爭議直接越過行政復議的環節,而直接尋求行政訴訟來解決,這與設計行政復議制度的初衷是背道而馳的,它說明我國的行政復議制度在實施的過程中還面臨著一定的問題。
二、我國行政復議制度存在的不足
1、專職行政復議人員不能落實到位,辦案經費不足,工作人員法律素質偏低
首先,行政復議案件最少有2名行政復議工作人員辦理,但是大多數行政單位不能夠滿足要求,尤其基層行政復議機關,雖設立了行政復議機構即政府法制機構,但大多人員編制少,且有些行政復議工作人員還是臨時兼任。這就嚴重影響了行政復議工作的開展,直接影響到政府的權威和形象。
其次,行政復議案件以書面審查為主,但在一定情況下也要進行必要的調查取證活動,聽取當事人的意見,尤其在基層,申請行政復議的人員大部分是農民,調查取證工作需要深入農村,交通不便,工作難度很大。在實際工作中,由于經費不落實,行政復議調查取證往往無法開展,行政復議案件的辦案周期延長,行政復議案件的數量和質量受到制約。
2、政府法制機構辦理行政復議案件的職責不明確
《行政復議法》規定,行政復議機構負責法制工作的機構具體辦理行政復議事項,從法律上肯定了政府法制機構辦理行政復議案件的地位。原《行政復議法》規定,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復議機構設在政府法制工作機構內或與政府法制工作機構和署辦公,現在各級政府的法制機構大多分設,政府法制機構在“三定”方案中沒有復議職責。復議機構獨立于法制機構,直接隸屬政府的行政復議委員會,此體制有違《行政復議法》的規定,應予糾正。
3、行政復議制度難以發揮作用
在行政復議制度的實際運行中,某些行政復議機構形同虛設:一方面,這些行政復議機構沒有起到化解糾紛的功能;另一方面,公民對這些復議機構信任程度不夠。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首先,復議機關與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具有行政隸屬關系,這就決定了復議機關在裁決行政糾紛時難以十分公正;復議機關有時出于照顧上下級關系或整體與部門的關系而“支持”原行政機關的“工作”,有時甚至行政行為在作出之前就已經先行請示過上級(復議)機關,這樣原行政機關的決定實際上就已經體現了復議機關的意志。其次,復議機關不愿當被告的心理,也影響了行政復議決定的公正性。我國《行政訴訟法》規定,復議機關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的,一旦被起訴,復議機關將成為被告;因而有些復議機關為了不當被告,對于受理的復議案件,常常不問青紅皂白,維持了事;另外,在實踐中某些領導人觀念落后,把是否被起訴和否敗訴作為行政機關政績考核的標準,這也是復議機關草率維持原具體行政行為的原因之一。
4、對申請人臨時權利保護規定不足
在實踐中,復議期間具體行政行為不停止執行的規定流于形式,制度規定與實際運行相脫節。《行政復議法》同原《行政復議條例》一樣,作了類似于《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復議期間具體行政行為不停止執行是原則,停止執行是例外。但是,復議期間,甚至包括訴訟期間,具體行政行為停止執行究竟是原則還是例外?根據傳統的行政法理論,行政行為具有公定力,即行政行為即使違法,在法律上仍然有效并且具有拘束有關人員的效力;因此,具體行政行為在復議和訴訟期間不停止執行。但是,在執法實踐中卻與此相反,停止執行是原則,不停止執行是例外。對復議期間具體行政行為不停止執行是原則的規定,有學者從理論層面和操作層面進行了分析,認為該原則在理論上欠邏輯性、在操作上缺少可執行性。
參考文獻
[1]楊解君:行政救濟法———基本內容及評析〔M〕,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136頁。
[2] 蔡曉雪.行政復議與行政訴訟的銜接.中國法制出版社.2003.
[3] 李湘剛:論我國復議制度的完善(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2003年第5期。
[4] 王名揚:英國行政法〔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15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