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月陽

摘 要只要讓學生談到數學學習的感受,多數學生會用枯燥、乏味、難等描述。數學是小學階段的基礎學科,因其思維、邏輯等特點,的確是比較抽象、難度大的學科,難以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傳統的灌輸教學,更讓數學增加枯燥性、乏味感。文章結合教學實踐,對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的問題,談幾點思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教學;有效性;主要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20)15-0182-01
笛卡爾指出“數學是知識的工具”。然而實際教學中,多數教師更多地注重知識的灌輸、習題的訓練,停留在應試教育的層面,忽視學生能力的發展、素質的提升,導致學生數學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對數學失去興趣,甚至對數學的學習有抵觸情緒。久而久之,由不喜歡上升到聽不懂、做不會,最后逐漸放棄。改變教學方式,教師應潛心研究教材和新課標、遵循學生的規律,探討數學課堂到底該怎么上,才能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習和探究的積極性,提高學習效果。
一、注重導入,促學生進入學習狀態
導入是課堂教學的第一環節,合理、趣味、新穎的導入,可以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學生快速融入到課堂的學習中,導入是否有效,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達成。為此,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應注重導入的設計的精彩、方法的獨特,讓導入奠定有效課堂的基礎。
常態的課堂上,多數教師會忽略導入環節的精心設計,采用單刀直入的方式,進行課堂教學,如《升和毫升》的教學時,教師如果直接對該部分的知識進行講解,從“升”和“毫升”是兩個容積單位、對升和毫升的換算采用“給”的方式,小學生在課間玩耍,很難快速進入學習狀態。此時,教師不如運用等一等、緩一步的教學策略,而是先創設情境而有效導入,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教師給出三個杯子,提出問題:“你認為哪一個被子盛水最多?你認為哪一個盛水最少?你有方法驗證你的猜想?”這樣生活化情境的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立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的興趣。再引出“升”和“毫升”的概念,深入教學二者的換算等,這樣,學生才會對即將所學的知識感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產生了強烈的興趣,才會產生探究的欲望,調動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參與度,提高學習效果。
二、融入實踐活動,促使學生動手動腦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中應更新教學模式,構建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模式,融入實踐活動,讓學生動起來,成為學習的主題。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出“六大解放”,倡導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為此,數學教學中,教師不妨結合教學內容,巧妙設計以操作為主的活動,讓學生通過“做”,提高操作能力,促其“做中學”“學中做”。
如“三角形三邊關系”的教學時,教師給出讓學生取出長度不同的小棒,擺出三角形,再對組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進行兩個之和、兩個之差,與另一個進行比較,這樣,三角形三邊關系在想一想、擺一擺、算一算等活動中,自主發現、自主構建,發展了學習能力。
三、運用趣味教學,為課堂增趣加味
一直以來的數學教學,教師教學生學、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讓數學課堂枯燥乏味,學生的積極性不高、興趣也濃。新、奇、趣等的事物對于兒童而言,具有無窮的魅力。為此,數學教學中,融入趣味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促學生主動參與,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趣味教學中,和諧師生關系是基礎。教師應改變嚴師的形象,與學生愉悅互動,拉近師生的距離,產生“親其師、信其道”之效。此時,教師的幽默、智慧,可以成為師生互動的樞紐。如教學《2和5的倍數的特征》的相關內容時,課堂之初,教師可以這樣活躍課堂氛圍:“你們隨便說出一個數,不論是兩位數、三位數,還是多位數,老師都可以一下說出你們給出的數是不是2或者5的倍數,你們信嗎?不信的話,可以一個學生給出任何一個數,老師在一秒內給出答案,其他學生可以用計算器驗證……”話剛落音,有同學說“吹牛,不可能”。于是,大家紛紛說出他們認為足夠大、足夠難的數,老師給出答案、同學驗證后,面面相覷,也急切想知道老師的妙法是什么。于是,巧妙引出教學的主題,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
趣味教學,為數學知識增趣,為課堂教學提效。趣味教學的方法很多,游戲、故事、生活實例、世界名題等,都是激發學生興趣,調動積極性的主要方法。教學中,靈活運用,是提升教學有效性的前提,為小學數學教學保“鮮”,為數學課堂增趣。
總之,現行的小學數學教材,題材新穎、生活色彩濃郁、知識點較為詳細,也突出工具性、實踐性。教學中,教師應遵循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身心規律,創新教學方法、更新教學理念,改變學生學習數學耗時耗力而低效的現狀,不斷為課堂教學增添一些保鮮劑,讓數學課堂“鮮”起來,課堂教學“活”起來,實現課堂教學最優化,推動數學課堂最高效。
參考文獻:
[1]張守軍.新課程下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J].課程教育研究,2019(22):140-141.
[2]解飛飛.生本理念下的小學數學課堂觀察探微[J].華夏教師,2019(1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