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主持人:李曉明
專題策劃人:宋文婷
在我動筆寫這個關于在線教學專題開篇的時候,忽然感到一種深深的幸運。這個春天,上百萬教師、上千萬學生一下子被新冠疫情卷入這么一場全國范圍的宏大實踐,年初肯定是沒人想到的。3 個月下來,那種突如其來的感覺已基本消失,這從圖1 所示的“線上教學”百度指數中看得很明顯。

圖1 “線上教學”的百度指數(截止2020 年5 月5 日)
過去幾個月,線上教學也是輿論場中的話題之一,有疑惑,有抱怨,有擔心,也有興奮。不過有一個看法似乎沒人說:做個老師真幸運。在這漫長的居家抗疫期間,除了工資照發,還有有意義的事情做著。如果這么想,什么忙啊,特別忙啊,都是一種幸福。我就是帶著這樣一種幸運感寫下這些文字的。
我以為,現在也是到了認真回顧過去這一段教育實踐的時候了,因而感到《計算機教育》策劃連續辦幾期這樣的專題很有意義。
我們的回顧,除了從不同側面分享個人線上教學實踐的過程、心得與體會,還應該有對未來的思考。我認為,過去3 個多月“不得不為之”的全國范圍大規模在線教學實踐,最大的一個成效是讓一些曾經保守的、對在線教學有成見的人看到了“在線教學也行”,而不再是聽到“在線教學”就反射性地說“課堂是不可替代的”。因此,這時反而更要在意“在線教學到底怎么樣”。這里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實實在在地評估這一學期在線教學的效果;二是探討在線教學是否能乘勢成為大學教學常態,而不是外掛或只是應急的一部分,開啟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個新篇章。
我們的回顧,除了個人微觀的課程教學實踐,希望還能看到宏觀的和多角度的分析。所謂宏觀的分析,一個可以問的問題就是如此大規模、長時間的在線教學實踐為什么能基本平穩運行,可以說是在許多人的意料之外。例如,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國家在21 世紀以來進行互聯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成效。所謂多角度的分析,除了教學效果的評估既要有教師的認識,最好也有學生的反饋外,還可以有教師和學生的投入,以及不同教育技術方法運用的比較研究。這一期的5 篇文章,從不同側面體現了上述要點,希望能看到更多更好的貢獻。
7 年前,慕課的興起,帶來開放教育的一種新希望,但人們對慕課是否能成為“正規教育”的一部分是心存疑慮的(我也不認為可以簡單拿他校的慕課成績沖抵本校的學分)。而現今的“線上教學”,本身都是帶學分的,是否意味著可以容易地跨校共享呢?如果能,是否蘊含著整個教育生態的一種變化呢?這個春天,新冠疫情無疑會改變我們對生活的一些觀念,而伴隨而來的在線教學實踐也必將帶給我們一個新的想象空間。
審稿專家名單(排名不分先后):
艾明晶(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陳娟(國防科技大學)、陳宇峰(北京理工大學)、杜金蓮(北京工業大學)、段磊(四川大學)、范勇(西南科技大學)、馮筠(西北大學)、付紹靜(國防科技大學)、高克寧(東北大學)、郭濤(四川師范大學)、胡素君(南京郵電大學)、匡松(西南財經大學)、李駿揚(東南大學)、李元章(北京理工大學)、廖勇(電子科技大學)、劉強(國防科技大學)、馬禮(北方工業大學)、馬利(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榮文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嵩天(北京理工大學)、孫青(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王楊(西南石油大學)、王宇(西南財經大學)、吳黎兵(武漢大學)、吳亞東(四川輕化工大學)、蕭瀟(愛課程中心)、許嘉(廣西大學)、薛靜峰(北京理工大學)、薛慶(北京理工大學)、楊全勝(東南大學)、楊先鳳(西南石油大學)、姚琳(北京科技大學)、葉錫君(南京農業大學)、余月(北京理工大學)、翟玉慶(東南大學)、張莉(南京大學)、趙廣輝(武漢理工大學)、趙宏(南開大學)、趙霞(北京工商大學)、鄭莉(清華大學)、朱鳴華(大連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