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曉娟 康佳琦
“文獻”一詞最早在《論語·八佾》中記載道:“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文獻所包含著的歷史資料,是研究某一領域的重要史料。由于現階段的文獻學研究越來越獨立化、具體化,因此,文獻學學科建設勢必將成為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伴隨著當前書法教育的蓬勃發展,書法文獻學課程的建設必定是高等書法教育中的重中之重。
由于書法教育體系的越來越成熟,書法文獻學課程建設無論就課程設置還是教材、師資等都在不斷完善。1963年,浙江美術學院設立首個書法專業,時至1979年,浙江美術學院在先前基礎之上開始招收新中國第一批書法篆刻研究生,筆者根據其設置的書法專業課程(表1)[1],發現書法文獻學課程已經受到重視。

表1
通過觀察兩個階段的書法課程設置,筆者發現,書法文獻學課程是浙江美術學院書法學科建設的重點并且趨于具體化。例如書法篆刻本科教育中設置文字學與古代漢語言文學課程,這兩門課程是書法文獻學的基礎課程,而書法篆刻研究生教育中設立古代漢語及古碑文釋例課程,是在強化書法文獻學基礎作用的基礎上將書法文獻學研究更加具體化,其目的在于通過觀察古碑遺跡,全面了解作品風格,從古碑文的考釋了解其審美及價值,豐富或者推翻古代書法文獻相關論述。書法史與書論屬于書法文獻史論研究,其在書法篆刻本科生與研究生課程中都有設立,同時增加金石學,通過對金石文獻的學習,豐富書法文獻學的研究。
開始明確設立書法文獻學研究方向的是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其書法文獻研究室成立于1998年,張金梁教授為研究室主任,教師有叢文俊教授、張金梁教授。書法文獻方向自1994年招收碩士研究生,2002年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開設的主要課程有:古代書法文獻導讀、中國書法批評、中國書法史、中國古代銘刻學與碑帖研究、明清社會文化與書法、書法鑒賞與創作原理等;博士研究生開設書法文獻研究、中國書法史研究、書法研究方法論、中國古代銘刻學與碑帖研究等課程。吉林大學書法文獻學的課程設置相對完善,且導師在書法文獻學研究領域也有一定研究成果。如今,高校對于書法文獻課程的構建也逐漸完善,例如,渤海大學藝術學院書法研究生課程在研一下學期設置書法分類文獻與技法美學,由陳國成教授進行授課,研二下學期會設置書法文獻研究與書法論文寫作,由張明老師進行授課。同時也反映出高校書法教育在注重技法的情況下也會對書法理論進行研究,而書法文獻學的課程則成為書法理論的基礎課程。
書法文獻學在學科建設上不僅受到高校的重視,同時也引起了很多學者的關注。叢文俊先生在《書法研究與學科建設》中提到,書法文獻學課程在書法學科建設上相對薄弱,認為:“書法文獻課程研究對象是古今書法論著。”[2]主要研究內容有(表2)[3]:

表2
綜上可知,書法文獻學課程的設置逐漸成為書法學科建設的重點,各大高校在本科開始設置文獻學教育的基礎課程,研究生的研究成果越來越趨于書法文獻學的研究。
山西高校書法教育的專業設置中大多數院校將書法專業附設在美術學、藝術史等學科之下,主要集中在書法創作與書法史論的研究。前者主要是五種書體的臨摹與創作,圍繞字法、結構、章法三大要素進行創作實踐;后者主要對書法史論、書法美學及書法批評等進行研究,部分師范類院校開設古代漢語、古文字學等書法文獻的基礎課程。
表3為太原師范大學書法本科專業有關書法的課程,不難發現,現階段書法文獻課程在山西省書法本科教育中處于低迷時期。丁正先生在《構建書法文獻學芻議》中認為:“書法文獻只有從主體(書法家、書法理論家)的歷史(書法活動)及其客體(書法文獻)發生的互為對象的關系中,才能揭示書法文獻的形成、演變和發展規律。”[4]也就表明,以書法史料、書法家及書法活動為研究對象的書法文獻學最終是為了厘清書法史的發展。但是現階段,山西書法文獻學教育在整個山西省書法教育體系中是缺失的,導致了山西省書法文獻學研究在全國書法學術研究中相對處于劣勢。據筆者調查,書法文獻學課程的缺失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表3
在當前的書法教育體系中,書法文獻學是依附于文獻學存在的,因此,書法文獻學以及與書法文獻學能產生互動的學科如古文字學、敦煌學等,無法參與到宏觀的課程設立以及教材的編寫當中,且師資的建設、與之相關的課程教材,與書法文獻學課程的建設是不相匹配的。
以山西大學2017級美術學方向(學碩)的研究生專業課程設置為例:

表4
山西大學書法專業是附設在美術學方向下,且書法專業只招收研究生,因此,山西大學在研一的課程設置更偏向于美術技法、美術史論的研究,涉及書法文獻學課程的只有孟殊芳老師的文獻學基礎課程文獻學概論及姚國瑾老師的書法文獻與書法史。而且兩位老師授課采取專題式授課,學生并無固定教材。同時,姚國瑾老師的書法文獻與書法史課程并沒有將書法文獻學的課程凸顯出來,更多的研究是與書法史結合進行的,這種情況就會導致書法專業研究生忽略對書法文獻的清理、編撰與研究,以及對書法文獻版本、辨偽等的研究。此外,山西大學書法專業研究生在研二開始注重書法技法的實踐,書法理論課程的開設更多是為了引導研究生完成碩士畢業論文,并不設置書法文獻學的課程。
可知,關于書法文獻學課程的設立,山西省部分高校已經開始重視,但是僅限于書法文獻學的基礎教育,并沒有建立起系統的書法文獻學的課程,且開設的相關課程之間各自為戰,上課的形式多為老師專題式講授。所用的教材多為杜澤遜先生的《文獻學概要》,并沒有專門為書法文獻學編撰的教材。
山西省高等院校書法專業學科方向多為美術學,一定程度導致了書法文獻學課程建設的艱難。尤其是招收碩士研究生的院校,如山西大學、山西師范大學以及太原師范大學等,其書法碩士的研究方向均為美術學,雖然在研究生培養方面重視理論與技法“雙管齊下”,但限于導師的學術研究方向,專業建設的理念,技法與理論的“齊頭并進”也只是理想狀態。因此,高校在設置書法教育課程時會綜合考慮,專重一門。

表5
如上表所示,山西省書法碩士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書法技法的實踐、書法理論研究以及書法批評、教育研究,除卻山西大學姚國瑾教授開設了足量課時的書法文獻與書法史的課程,以及部分本科院校開設書法文獻學以及相關的基礎課程如古漢語等,其余院校對書法文獻學的研究方法及其內容缺乏關注。同時,上表也反映出山西省高等書法教育書法文獻學的研究中也缺少對現代書法文獻的研究,導致山西書法教育會錯失很多現有的書法研究領域和最新的前沿性學術動態。
當代書法理論研究正處于美學興起、學科交叉的潮流中,在這種情況下,山西高等院校的教授、碩博士成為拓展山西省書法專業學術研究領域的重要因素。探析山西省書法學術研究成果,山西書法文獻研究成果中缺乏對書法文獻體例與結構的研究。
書法文獻學具有特殊性,其特殊性在于其包含書法圖像文獻,也就是對于書法作品、古人墨跡、石刻書法的研究。因此,山西省書法文獻研究成果更偏向于圖像文獻的研究,對文獻體例、文獻結構等研究相對較少,例如北宋朱長文《墨池編》的流傳、歷代書論的辨偽等,這類的研究在山西省書法文獻研究成果中相對匱乏。換句話說,就是山西省書法文獻研究方法中缺少對書法文獻編撰的歷史考證,這就造成了山西省書法研究成果的部分缺失。以山西省2017——2018年書法研究生的碩士論文為例(以“知網”上碩士畢業論文數據為準),山西大學2018年有4篇,2017年有11篇;山西師范大學2018年有7篇,2017年有8篇。根據碩士論文作者的研究方向,筆者將其研究大致分為六類:書法個案研究、書法碑刻文獻研究、書法教育研究、書法批評研究、書法文獻結構與體例研究、書法技法理論研究。數量制表如下:

表6

據統計,2017年至2018年,山西師范大學研究生論文以書法批評、書法教育為主,部分論文是對書法技法理論的研究,山西大學多是書法碑刻文獻的研究,以及古代書法墨跡的研究,總體來看,關于書法文獻的研究僅是研究書法風格史以及書法形制的輔助。書法文獻作為著錄的研究,說到底也是對某一時期書法文化環境的研究,然而,很多人只是在使用文獻,對文獻的編撰及撰述歷史鮮少問津。因此,山西省書法文獻學在研究成果方面稍顯薄弱,為了能夠完善其體系,在學生論文選題等方面應加強對書法文獻學的研究。
鑒于書法文獻學課程在山西書法教育中的現狀,筆者認為,山西省高校書法教育亟需開設一門書法文獻學的課程,主要通過對古代書法文獻與現代書法文獻的研究,發掘更多的研究領域及課題。因此,筆者結合山西省高校書法教育的現狀,認為書法文獻學課程的建設要做到以下三點。
明確目標是山西書法文獻學課程的首要任務。就山西省高等書法教育學科建設的現狀來看,其書法文獻學課程的建設是處于低迷狀態的,這一點從山西省書法研究生教育課程設置上就能看出來。山西省研究生教育在課程設置上只有山西大學姚國瑾教授開設書法文獻與書法史課程,這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山西省書法文獻課程在學科建設上目標不明確。
山西省書法文獻學課程在建設的過程中應確立兩個方向:一是對書法文獻學整體水平和必備知識結構的把控;二是掌握書法文獻學研究的整體水平和領域分布,以及增進對相關文獻的了解。由于目標不同,其課程設置也有所差別。前者課程設置的對象一般為本科生,主要是對古代書法文獻與現代文獻的一般性掌握,例如,古代書法文獻應了解其含義、書法文獻的研究范圍、載體以及書法文獻的收藏、版本、校勘、目錄、輯佚、辨偽等,現代書法文獻應掌握與現當代有關的書法研究的著錄文章等。其目的在于為以后學生研究書法文獻學奠定基礎。后者課程設置的對象一般為研究生,研究生在掌握書法文獻學的基本知識結構對其進行深入挖掘時須具備“問題意識”,因此,在為研究生設置書法文獻學課程時要與相關文獻進行配合設置。這種情況下研究生不僅要讀懂史料,更要正確應用史料。例如,在研究書法與古代選官制度的關系時,就得去挖掘古代選官制度的史料。
同時,人才的培養亦是書法文獻學課程建立的又一目的。本科生以及研究生應具備比較系統的知識結構,因此,除了書法技法的實踐,還要加強對書法文獻的學習,增強對書法的認識,提高解釋書法藝術原理的理論能力,通過對書法文獻的掌握,將實踐與理論結合,做真正的專業型人才。
因此,強化書法文獻學課程建設的目的,才能更加完善書法文獻學教育體系。
教材、課程、師資三者與書法文獻學課程建設的不匹配,是導致其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山西省高等書法教育中存在對中國傳統文化如出土文獻、敦煌文獻課程的缺失,因此,應制定相關解決方案,完善書法文獻學課程的建設。
書法文獻學在課程設置中,一方面要符合書法學科建設的要求,一方面要加強對書法文獻學課程的系統性建設,避免因人設課。同時,結合實際的教學活動做出相應調整,可采取“階梯性”的課程設置,例如本科可以開設書法文獻的基礎課程如書法文獻學概論,并開設古文字學、古代漢語課程,提高學生閱讀古文獻的能力。研究生則可以開設書法文獻學研究等課程,不僅可以對古代書法文獻的撰述、史料等進行研究,也可以將其與書法教育、書法批評、石刻書法以及書法史論發生橫向關系。關于書法文獻學的教材,現階段并沒有專門制定,僅有杜澤遜先生的《文獻學概要》,因此,學校在設置書法文獻學課程時可根據自身需求配相關教材,授課教師也可依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材。在書法文獻學課程的建設中,師資是關鍵。因此,山西省高校在書法文獻學建設的過程中可聘請相關專業的教授進行授課,且在教學過程中應與書法專業緊密相連,不可各自為政。加強書法文獻學研究方向的師資隊伍的建設,培養一專多能的復合型教師,將學術研究與書法實踐緊密結合起來。
書法文獻學課程在建設過程中應具有科學性以及前沿性。書法文獻學在一定程度上是交叉學科,在課程設置上不可忽略與其他課程的黏連,且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一定要高標準、高要求,在研究書法文獻學時須遵循學術道德規范。
山西省書法文獻學課程的建設若要成為完整的學科體系,必然離不開分支學科的建設,因為,學科的整體都是由其分支學科共同組成和建立的,是由學科的范疇、任務等方面的需求決定的。
任何學科的內容和體系的建立都是有實踐基礎的。丁正先生在《構建“書法文獻學”芻議》中提出書法文獻學的四個分支:理論書法文獻學、應用書法文獻學、書法文獻歷史學(或曰書法文獻學理論)、書法文獻學史。[5]筆者認為,四個分支學科的設置將書法文獻學的研究方向都包含在內。如理論書法文獻學旨在揭示書法自身各種文化性、及其書法家之間的關系。理論書法文獻是書法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所凝固形成的書法理論、思想深刻影響了中國古代書法文化的諸多方面。理論書法文獻學的研究方向大致有書法理論史的研究,包括通史、斷代史、書法理論家的著述專題研究,還有書法藝術與中國文化,漢字藝術與書法藝術以及書法藝術與文化等。應用書法文獻學則是對書法實踐的研究,也就是對書法作品的研究。作品是學術研究的基礎,研究重點應注重作品的背景知識,研究方向則有傳世作品、刻帖、碑刻等。書法文獻歷史學更多傾向于書法史現象研究,例如地域書法史、女性書法史、書法教育史以及書法專題研究、評傳年譜等。書法文獻學史作為文獻學史的重要分支,對其提出與系統論述的首推杜澤遜先生的《文獻學概要》。該書從文獻學的視角,對書法文獻的發現、整理及史料價值進行了引導,突出了書法文獻的特征,關于其研究方向有書法文獻著錄的流傳、演變,文本的辨偽,內容的構成,史料價值等方面。
以上四個學科分支更符合書法文獻學的研究實際和書法文獻自身屬性的內在邏輯,也是建立完整的書法文獻學課程體系的關鍵。
當前,書法學已經成為獨立學科,但是如果沒有其他學科作基礎,書法就會成為十分蒼白的純寫字的游戲了。[6]山西省作為書法考試大省,其書法教育體系在全國建設較早并且逐步成熟。然而,縱觀當前山西教育界,其對書法學科建設的重視程度還遠遠不夠。書法學作為與美術學同級別的學科,與之相匹配的相關學科建設還不夠完善,尤其是書法文獻學。因此,為了能夠進一步完善山西省書法教育學科建設體系,書法文獻學課程的建設顯得尤為重要。書法文獻學的建設不僅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學書基礎,同時還能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培養學術型人才培育沃土。

田洪友 物盡其用(附邊款) 長沙師范學院(本科)
注釋:
[1]該表根據章祖安《中國美院書法專業三十年概述》制成,原文載于《新美術》,1994年,第1期。
[2]叢文俊.再論書法研究與學科建設[M]//藝術與學術——叢文俊書法研究題跋文集.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5.
[3]該表根據叢文俊《論書法研究與學科建設》《再論書法研究與學科建設》制成,分別載于《中國書畫》,2005年,第9期;《藝術與學術—叢文俊書法研究題跋文集》,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5年。
[4]丁正.構建“書法文獻學”芻議[J].佛山大學學報,1998(1):58.
[5]丁正.構建“書法文獻學”芻議[J].佛山大學學報,1998(1):59.
[6]鐘明善.對建立中國書法教育體系的思考[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1999(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