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爍 趙月月 李慶
摘要:近年來,隨著全球性活動的不斷增加與發展,法律全球化與法律本土化的觀點逐漸被人們所重視,關于二者關系的討論也日趨激烈。本文將對二者分別進行分析,論述二者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法律全球化 法律本土化
近些年,“全球化”一詞屢見不鮮,我們最常聽到的就是“經濟全球化”。但隨著全球化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領域引入了“全球化”的概念,法學領域也有學者提出了“法律全球化”的觀點。在“法律全球化”的理論出現后,很多人自然的將之與“法律本土化”對立起來,認為二者是不可得兼的兩個方面。那么“法律全球化”和“法律本土化”到底是什么樣的關系?首先,我們要清楚法律全球化和法律本土化分別是什么。
法律全球化是法律由“國家的”變成“全球的”的過程和結果,是指世界在單一法治之下的程度。它主要包括兩個方面:1、法律超越國家限制,形成全球法。2.、國內法的趨同,意味著各國國內法原則和制度的一致性。目前,關于“法律全球化”的學說各種各樣,“法律全球化”是否存在,學術界也是眾說紛紜。“肯定說”認為:將來會出現世界法,全球法甚至是宇宙法,這是一種歷史趨勢,客觀事實;“否認說”則認為:這是不切實際的幻想,因為法是主權國家的產物,而政治正在朝多極化發展;當然也有相對折中的觀點認為:在一定范圍內可以實現法律全球化,但這是有限制的,不同法律領域的發展程度也不盡相同。雖然對于“法律全球化”的概念認識各異,但學者們普遍承認其基本標志和內容可以概括為以下三項:世界法律的一體化;全球性共同法的形成;全球性爭端解決機制的出現。①
筆者更加認可折中說。首先,國際間政治經濟合作與交流要求“法律全球化”。隨著交通、通信等科學技術的發展,貿易全球化的不斷推進,全球性的交流合作日益普遍,針對不斷擴大的交流范圍,需要“全球性”的法律作為行為準則和沖突規范。其次,全球問題要求法律全球化。人類所面臨著的自然變化、戰亂、恐怖主義等各種共同問題,需要人們共同合作,一起解決。最后,“法律全球化”是主權國家所期望的。法的全球化進程中必然需要借鑒各國優秀法律理論,博采眾長,這就證明了一國法律的優越性與先進性。這也是任何國家的立法者所期望的。它反映了對法律制度和規則的科學性和有效性的積極認識,這有利于本國在國際政治和經濟領域的競爭。而且因為每個國家的社會基礎,法學歷史,宗教信仰等等的不同,因此必然會導致法律的差異,這也是不能完全的“全球化”的原因。
法律本土化指的是任何一個國家的法律想要發揮其價值、功能和社會作用,就必須與其自身的歷史傳統,政治體系,法律傳統以及風俗習慣等密切結合,為人們所接受并自覺遵守。對于法律本土化的理解,筆者采納較溫和的觀點,即在繼承發揚本土優秀法律的基礎上,吸收外來優秀法學理論,并結合本土實際情況進行優化,使之更適應本國法律要求。這并不是故步自封,抱殘守缺,而是從傳統出發,尋找最適合本國的法律之路。美國歷史學家保羅·肯尼迪就提出:“即使國家的自治和作用由于超國家的趨勢而減弱,也沒有出現一種足夠的東西來替代它,并成為回應全球變化的關鍵單位。”②從世界范圍來看,“法律本土化”基本表現在三個方面:復興傳統法律文化;利用本土資源以及外來法的本土化改造。目前,法律本土化已經成為當今世界一種清晰可辨的法律發展潮流。
正是因為法律全球化和法律本土化的要求和發展趨勢不同,所以才會有很多人將其對立起來,認為二者是相沖突的兩種理論,不可共存。事實上,在法律發展的過程中,二者缺一不可,互為補充,辯證統一。既不能因為全球化而盲目消除民族特色,也不能因為民族傳統和歷史積淀阻擋全球化的發展潮流。正確的選擇應該是堅持全球化與本土化、開放主義與保守主義的統一。歷史不斷向我們證明,人類社會不僅需要保持地域性和民族性,更需要相互溝通、相互學習、相互融合。長久以來,整個人類社會都是在相對獨立與融合共存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想要在發展的浪潮中確立自己的地位,必須要把握好“全球化”與本土化”的關系,在辯證統一中不斷發展進步。
參考文獻:
[1]張文顯,《法理學》,215頁,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2]保羅·肯尼迪,《為21世紀做準備》,127頁,新華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