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塬 蔣婷婷
摘要:教育技術文化是教育教學發展的必然產物,在多樣化的教育技術理念、教育方式等方面均有體現,并處于不斷進化發展中。教育技術文化坐標的核心價值體現在,引導高校教師與學生自帶設備聯通開放教學資源,高校教師要根據互聯網+新趨勢,及時調整教學方向與重點。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教學;教育技術;文化坐標
互聯網+模式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已經趨于常態化,在高校教育教學匯總,互聯網技術、大數據技術及云計算等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已經不僅限于在原有教學的基礎上,引用互聯網技術,而是將互聯網與高校教學進行深度融合,從而實現教育信息化發展,從而構建全新的家架構與流程,因此高校教學不斷出現新模式,并逐漸發展為高校教學新常態。隨著教育信息化的逐漸深入與拓展,高校教學逐漸發展為以多媒體教學為主,計算機與互聯網技術為輔助的新形勢,使高校教學逐漸朝向個性化與自主化發展,高校教學技術文化也隨之發生改變。
一、在互聯網+模式下建立全新的教學理念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高校教師要具備知識轉型意識,要深刻意識到,信息技術對教育教學發展的深遠影響與意義,從而以互聯網+思想與理念反思教學模式。經過學習聯通主義理論內容,意識到高校治理自帶設備和運用開放教育資源的科學性與合理性。要意識到互聯網+對高校教育教學內外部條件的影響,學習媒體由最初的教師掌握,發展為師生均可擁有,教學資源也由最初的紙質教材,發展為開放共享的數字資料形式,為此,需要新的教學理念與之相符。此外,聯通主義學習理論的發展,更新了原有的教學觀點與人才培養理念。任何知識都存在知識節點,各個知識節點的知識內容在知識網絡不斷流動并生長。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是個體聯動知識點、知識網絡的過程,開發教育資源是知識網絡中的重要節點,能夠有效促進高校教育教學目標的實現。文化發展具有一定的滯后性,舊的理念不會完全被新理念所替代,新理念會對舊理念進行知識拓展與重新排序,形成多元教學文化共同發展。
二、提升高校師生的信息技術水平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設與發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經過復雜的發展過程,高校師生共同協作配合,并提升信息技術水平,是實現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重要保障。為此要提升領導層對信息化教學的領導能力與管理能力。并不要求領導者必須具備專業技術,但其應具備先進的教育信息化理念,能夠有效推動高校信息化教學實踐發展。要提升高校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應將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視為教師專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層面。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教不再是重點,關鍵在于學生的學。通過學生自帶的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設備,是學生學習的主要設備,利用智能手機與軟件平臺相結合的方式,實現教學互動與反饋,在課前、課上、課后均能發揮出智能教學工具的作用,從而推動教育教學多元化發展。同時,要讓學生適應互諒網+的教學模式,高校大學生具備一定的個體差異,高校要在思想意識與實踐訓練方面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提升學生對新教學模式的適應能力[1]。
三、實施以自帶設備的教學方式
教育技術文化坐標能否順利建立的決定因素在于,該領域是否逐漸形成行為文化,通常情況下行為文化是對時代理念與產物的有機整合,從而形成可供參考的文化范例。近年來,高校教育趨向自帶設備的智慧教學模式發展,實現了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教學模式,為互聯網+教學模式發展提供了有效參考。經教學實踐證明,將智能手機應用到高校教學中,可以有效實現對混合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協作學習能力,凸顯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性。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高校不但要在教學方面進行創新與實踐,還要積極探索以自帶設備課堂教學模式,加強智能課堂建設。同時要積極參考成功的教學經驗,在創新的同時,保證教學質量與效益[2]。
四、建立開放性教學管理制度
教學管理制度制約了當前教育信息化發展的主要因素,同時也是構建創新教學體系的關鍵,是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難點內容。在互聯網+教學模式下,對傳統高校教學思想、教學理念、教學架構與教學功能進行改革與創新,既要在教學管理制度方面實現創新,又要建立全新的教學制度。新的教學制度要對教學體系的頂層機構進行針對性管理,處理好各個部門與人員之間的關系,滿足各方需求,以嚴肅的態度對待教學監督工作,避免是教學改革與創新流于表面。同時,要設立新機構或新部門,負責新思想與新技術的創新與研究,并大力推廣全新的教學理念,確保互聯網+教學模式有序進行。教學管理制度要具有一定的科研導向性,鼓勵高校教師創新優質的教學資源,并深入探究互聯網+模式下的教學模式。以創新的教學評價機制匹配新的教學管理制度,明確量化高校教師在線教學工作數量與質量的判定與評價方法,鼓勵高校教師大膽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在線教學模式下,參與學習的學習人數無上限約束,為此教學工作量十分龐大,可以將助教制度應用其中,調整教學時長,合理劃分教學時間與個人時間。同時需要針對新制度創新教學評價機制,以科學合理的方式對學生在線學習進行評價,鼓勵學生嘗試創新學習方式,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3]。
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互聯網+教學模式的深入發展,高校教育教學方式也發生了巨大改變,信息技術不再是高校教學的輔助設備,也不是教師教學的專有方式。信息技術與高校教學的深度融合,使得信息技術成為當下高校教學的主體內容,重視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高校教育技術的不但發展與進步,勢必會推動高校教育技術文化坐標發展。
參考文獻:
[1]沈宏興.教育信息化2.0時代高校教育技術工作創新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9,38(06):128-132.
[2]李彥剛.“互聯網+教育”背景下我國高校教育教學的變革探究[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8,17(02):6-9.
[3]梁興連,張詩亞,羅江華.“互聯網+”變革高校教學的教育技術文化坐標[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9,31(06):3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