郇楊
摘要:我國作為擁有五千年歷史的禮儀之邦,文明禮儀教育是最基礎的一個環節。因深知禮儀是人類維系社會關系而共同遵守的基本規范,也是人們在長久的社會生產生活過程中體現尊重的基本方式,所以一直以來禮儀教育都存在于我國校園教育與家庭教育當中。但是因禮儀教育的存在過于簡單零散,并未形成獨立學科,所以對于其落實情況也始終無法進行確認。而語文學科則是與禮儀教學密切相關的學科,因此以下將著重思考高中語文教學當中禮儀教育的滲透,這是禮儀教學改革的有利方向。
關鍵詞:文明禮儀教育;高中語文教學;教學改革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社會大眾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升。但是我國的許多高中學生因生活條件愈發優渥,加之受到網絡文化及西方文化的沖擊,所以愈發追求特立獨行,也對我國的傳統禮儀體現出不屑一顧的態度。而語文教學則是關系到高中學生思想建設的關鍵科目,因此禮儀教育也應當從此處入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才能夠讓學生意識到我們國家的禮儀文化有著再怎樣的內涵,怎樣的重要價值,并且樂于遵從基本的禮儀去生活、去工作,這是高中學生培養的主要目標之一。
一、了解高中學生身心特征
要教育一個人,必須要從其自身的情況出發去思考,對于高中學生的禮儀教育亦是如此。要確保禮儀教育有效滲透到高中語文教學當中,教師首先必須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去思考。當代的學生具有怎樣的身心特征?這樣的身心特征產生的原因是什么,我們應當怎樣應對當代高中生在身心特征上的變化。要掌握學生的特點,才能夠更加順利地引導學生。首先我們要意識到的是,我們所處的是網絡化的時代,生于網絡時代的高中學生,對于網絡的依賴性必然更高。當代高中學生習慣于借助網絡去互動、去獲取信息、去表達觀點。而就高中學生在這一階段的成長特征來看,正處于青春期的高中生,普遍存在叛逆、追求新奇、個性的特點,所以循規蹈矩對于許多高中學生來說便成為了無趣的事。而教師考慮到學生這樣的身心特征,便必須要結合語文知識、禮儀知識、網絡時事、高中生感興趣的話題等等去滿足學生的認知習慣。例如可以根據課文去進行禮儀知識的延展,在網絡上搜索有趣的禮儀課題(例如我國禮儀與國外的差異等等),引導學生展開探討,而不是陳詞濫調,讓學生感到煩躁[1]。
二、了解當前的時代背景
當前我們正處于信息時代,學生的認知也難免會受到網絡信息的影響,甚至會對最基本的禮儀產生質疑,認為一些基本的禮儀是落后的體現。甚至有部分高中學生會將相互貶低視作友情的見證,認為只要熟悉對方,成為了朋友,便能夠肆無忌憚,口無遮攔貶低對方,這正是網絡上流傳的不良風氣。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則要與這樣的思想抗衡,要引經據典,讓學生了解到,如果認定對方是朋友,更要體現出對于對方的尊重,受到對方的幫助要表示感謝,影響對方要表示道歉,這并不代表與對方存在隔閡,而是最基本的禮節。古代詩詞當中,不乏有贊頌朋友的詩詞,包括《贈汪倫》等等,這些詩詞代表的并非是虛假之情,而是作者對于友人的珍惜或是離別時刻的不舍之情。高中學生接觸網絡的機會多,時間長,教師必須要了解網絡思潮可能會對學生思想產生的影響,結合網絡思潮與課本中的文章,讓學生了解到禮儀是體現尊重的基本形式,而并非是惺惺作態,一個懂禮的人,才能得到認可,交到更多朋友,而不是如同網絡上廣泛傳播的言論一樣,利用錯誤的表達方式去體現自身的獨樹一幟[2]。
三、了解語文科目與禮儀教學的關系
語文學科是一門育人的科目,我國千百年來的歷史發展、民俗變遷,都是利用語言來記錄的。所以在語文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我們也能夠見證我國禮儀文化的發展,了解禮儀文化的本質。例如在人教版語文高一必修三當中的《林黛玉進賈府》一段當中,我們便能通過作者曹雪芹的描述去了解其所處時代的大戶家庭基本禮儀。這是我們能夠考證我國禮儀發展變遷的唯一途徑,也能夠讓學生了解到我國禮儀文化的博大精深。雖然當年我國的禮儀文化已經與以往大相徑庭,但是永恒不變的本質是禮儀的內涵。禮儀的存在,是為了體現出對于自身、對于他人、對于社會的尊重,教師利用課文去引導學生理解禮儀文化知識,能夠讓學生對于我國禮儀的了解更加深刻。這對于學生來說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因為如果學生感受不到我國禮儀文化的深刻內涵,便無法感受到禮儀之美,而只會認為基本禮儀是繁瑣的、無意義的冗余程序。教師單純講解禮儀,學生也許只會感到枯燥,但是教師結合文章情節去講解,學生的理解則會更加深刻。
四、了解我國的社會背景出發
我國作為禮儀之邦,雖然社會背景一直在變,禮儀文化也一直在發展,但是禮儀的重要性卻始終不變。許多高中學生受到西方思想的影響,認為我國的禮儀文化落后、刻板、不必要,普遍只是因為對于我國社會背景缺乏了解,對于我國的文化背景缺乏了解。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我國社會背景與禮儀文化結合起來,則能夠讓學生真正了解到我國禮儀文化的產生與發展有著怎樣的背景,相對于其他國家來說,我國的禮儀文化有著怎樣的獨特美感。例如在引導學生學習《廉頗藺相如列傳》時,教師便可以借機引用藺相如負荊請罪的故事引導學生了解我國的自省文化。廉頗是一個心高氣傲的人,藺相如封為上卿,位在其之上,廉頗一時不服,藺相如回避,廉頗卻認為其心虛膽怯,這使得其魯莽性格體現得淋漓盡致。但是在聽到藺相如忍讓的原因是因顧全國家大局時,廉頗感懷于藺相如的格局,便以負荊請罪之禮去表達自身的歉意。這不但不會損害廉頗的顏面,反而體現出了廉頗敢作敢當的大丈夫姿態。可見禮儀文化的發展與各個時期的社會歷史發展有著密切關系[3]。
結語:
語文學科是高中教學體系中的基本學科,我國禮儀文化的發展也與語文學科的知識內容有著密切關聯。高中學生未來要面對社會發展,必須要做到文明懂禮,才能得到認可。而語文教師則要借助語文教學滲透禮儀教育,加深學生對于我國禮儀文化的了解,提升學生的素質水平,才能以更好的姿態面對未來。
參考文獻:
[1]毛明霏.關于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滲透的策略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7(43):64-65.
[2]王皓云. 傳統禮儀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實踐探討[C]. .《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八卷).:《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研究》總課題組,2017:498-501.
[3]畢亞飛. 傳統禮儀文化教育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實踐[D].西華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