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娟
摘要:數學即生活,教師要充分挖掘生活資源,把數學知識運用到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貼近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無處不在,讓日常生活課堂化,讓課堂教學生活化,在“生活”和“數學”的交替、互動中使學生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數學。
關鍵詞:數學教學;課堂;生活化
教學中,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景,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和發展的過程,獲取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爆F實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也離不開現實生活,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小學數學的內容絕大多數可以和學生的日常生活相聯系,因此,數學課堂教學不應該只是一些刻板的知識的傳授,而應該遵循“數學知識源于生活,運用于生活”的理念。在數學教學中應重視學生的生活體驗,把數學教學與學生的生活體驗相聯系,把數學問題與生活情境相結合,讓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究竟如何讓數學教學更貼近生活,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個人的理解。
一、設計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激發學生求知欲望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師在教學中如果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而只是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因此,我們的教學應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情境,使學生樂此不疲地致力于學習內容。在平時教學活動中,我十分重視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設計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的導入中,我設計了這樣一段:你們知道在我們人體上的許多有趣的比例嗎?將拳頭翻滾一周,它的長度與腳底長度的比大約是1:1,腳底長與身高長的比大約是1:7等等,知道這些有趣的比有很多用處,到商店買襪子,只要將襪子在你的拳頭上繞一周,就會知道這雙襪子是否合適你穿;如果你是一個偵探,只要發現罪犯的腳印,就可以估計出罪犯的身高……這些都是用身體的比組成了一個個有趣的比例,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用這樣的方式導入新課,貼近生活,使學生興趣盎然,積極地投入到新知識的探究活動中。
二、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實際出發,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學習活動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有利于激活思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例如,我在教學“認識小數”這部分知識時靈活處理了教材,把教材內容和生活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小數的認識雖是新授知識,但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并不陌生,學生在生活中經??吹?。因此,在課前我收集了許多超市的廣告紙。在上課一始,發給每個學生,讓他們觀察,說出商品的價格,隨機板書,從而引出小數的概念。然后再讓學生說說生活中哪里還有小數,最后,我又出示了自己收集的一些帶有小數的資料,再交流的過程中學會了小數的讀法,對小數有了初步的認識又如,教學“厘米、米”的認識時,對于這些長度單位,三年級學生是不清晰的??梢詮谋雀甙珜嶋H事例入手使學生明白了長度單位對于精確測量的意義,再讓學生通過測量工具認識這些長度單位,然后動手測量圖釘的長度、食指的寬度、書本長度、平伸兩臂的長度、黑板的長度、教室的長度等。通過實際的操作,感知了厘米、米的長短及這些長度單位的實際運用。在讓學生進行感知性操作的同時,也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充滿了數學。這對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也是極有益處的。
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優化教學內容,使之更具生活化。
教材的編寫由于客觀和主觀的原因,難以使教學內容符合各地的生活實際,這種地域的差異、生活的差異是難以避免的,這就是需要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優化教學內容,使之更具生活化。
比如,有學生可能對水產不了解,就把水產改為當地特產;對“收割機”“脫粒機”不了解,就改為比較熟悉的機器。改一改,雖然只有幾個字或者幾個詞,卻把陌生的知識變成熟悉的事情,把枯燥的數學變成為喜聞樂見的生活。在擺脫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倡導的“添”,決不是盲目地增加練習題,要增加的是教學中必要的有益的素材,這就需要教師充分理解和把握教材,增加一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實際的素材,教師將一些貼近生活的有趣的材料展現在數學課堂上,帶來的是課堂上的愉悅和興趣。
四、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數學來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尤其是小學數學知識,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師要教會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使他們能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學習數學知識,是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務生活,應用于生活,學以致用。因此,每一次學完新課后,我就編一些實際應用的題目,讓學生練習,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學生在學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以后,讓學生在自己的照片裝飾上精美的邊框;在教學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后,我讓學生回到家里去計算一下金魚缸(長方體的)、紙板蘋果箱、火柴盒外盒的表面積。教學簡單的統計后,問學生統計表在自己的現實生活中能解決哪些問題?并讓學生制作一張本校各年級人數的統計表,使他們知道課本例題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教學了“認識人民幣”后,布置學生和父母一起去購物。教學了“認識時間”后,布置學生:①為自己設計一個快樂的星期天;②我最喜歡的電視節目安排表。認識軸對稱圖形后,可讓學生到校園外觀察,找一找生活環境的那些地方運用到軸對稱圖形。在上完《分類》一課后,布置學生到商店進行調查,看看他們是按什么規律把物品進行歸類的,之后再讓學生帶來了各種不同的東西,把教室布置成商店,讓學生扮演售貨員,把各種物品按自己的想法進行分類,也可以進一步讓學生回家后把自己的小書包、小房間整理好,這樣,既讓學生在實踐中得到鍛煉,也讓學生在生活中感悟數學,運用數學,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預算能力、社會能力,又十分有效地鞏固了所學的數學知識,做到學以致用。
總之,數學教學的生活化,能夠更好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的體驗,感受數學,學好數學,用好數學,這是符合“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的,必將更積極、生動、活潑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而作為一名數學教師,要想做到數學課堂“生活化”,必須將自己的課堂教學有效地與生活聯系起來,這樣容易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使他們能自主地探索新知,解決問題,達到預期的目的,充分挖掘學生的內在潛力,真正地實現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丁浩清.生活化理念打造精彩課堂:淺談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J].云南教育:版,2005(12).
[2]張梅.數學生活化生活數學化[J].陜西教育:版,2007(Z1).
[3]畢平平.數學生活化的解讀[J].教學與:理論版,20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