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琛
摘要:作為教育實踐活動兩主體之一的教師,是教育活動的發起者,對教育活動的有效開展具有非常重要作用。良好的師德,是教師勝任其職位的必要條件。對先驗的善意、形式的善意和實質善意這三種善意的重視,是提升教師善意,促進新時代教師師德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師德;善意
一、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1987年,黨的十三大首次提出了這個論斷,并在隨后被我國歷屆領導集體所重視并不斷重申,帶來了改革開放我國教育的飛速發展。改革開放40年的偉大成就,教育功不可沒。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中華文明歷來重視教育,教育和科舉制是寒門士子實現階級跨越,體現自我價值的最重要的途徑。如今,隨著社會進步,人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增強,大眾的受教育年限和層次都在不斷提升。1999年,我國大學擴招,2002年,我國高校毛入學率已達到15%,正式邁入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階段;截至2015年,我國高校毛入學率更是達到了40%,即將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階段。越來越多受過各種教育的年輕人走向工作崗位,踏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盡情奮斗。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作為教育實踐活動兩主體之一的教師,往往是教育活動的發起者,對教育活動的有效開展具有非常重要作用。“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項長期工程,教育投入具有長期性和相對滯后性的特點。教師的育人工作也就具有了相同的特點。這就對教師本身提出了極高的要求,需要教師具有良好的師德,用耐心和愛心來完成教育這項長期性工作的每一時刻。良好的師德,是教師勝任其職位,對學生對社會對國家負責的必要條件。加強教師師德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活動有效展開的關鍵之一。
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對教師師德提出了更高要求
赫爾巴特是德國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學家、哲學家,科學教育學的奠基人,在教育學史上享有“科學教育學之父”之美譽。[1]過去,傳統教育學在赫爾巴特時代發展到了頂峰。以赫爾巴特為代表的傳統教育學強調教師中心,教學活動主要圍繞著教師、教材和課堂教學展開,學生主要作為被動接收者,在教學活動中處于從屬地位,參與度低。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傳統教育存在的對“人”的忽視,對于兒童能動性的壓制等問題逐漸被發現和討論。二十世紀初,美國著名的教育學家杜威,在他名著《學校與社會》中指出,學校的最大浪費是兒童不能把在校外獲得的經驗完整地、自由地在校內利用。[2]杜威注重學生的經驗,認為教育即學生經驗的改造和重組;強調兒童中心。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于20世紀50年代提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他認為教育的目的應該是促進“整體的人的學習”與變化,培養獨特而完整的人格特征,使之能充分發揮作用。[3]這些教育理念,在世界各國的教育實踐中均產生了重大影響。它們針對的,都是傳統教育。“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同“以教師、教材和課堂活動為中心”的傳統教育理念有很大的差別,更加注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認為教學活動需要圍繞著學生展開,承認并重視學生經驗的重要性和意義,盡可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經驗,師生是一種更加平等的關系。新的教育理念對傳統教師中心的教育提出了嚴肅的挑戰。這也對教師的師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三種善意促進師生之間的聯合生活
體現以人為本的新的教育理念要求重新審視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對學生經驗的充分利用;同時也不能矯枉過正,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康永久認為,“學習的秘密,就是師生彼此形成一種聯合生活”。[4]新的師生關系,應該是學生和教師分別運用自己的經驗和知識共同參與,形成一種獨特的新的生活。教育基于善的意圖和心理的影響這兩條特性同其他人類活動區分開來,教師在聯合生活中也基于善的意圖對學生施加心理的影響,同時,學生也通過和教師分享自己的經驗對教師發生作用,師生共同形成一個非血緣關系的學術共同體。教學相長,在聯合生活中,這種影響是相互的,教育的過程也是相互的。教師的善意,是形成聯合生活的關鍵,也即是新時代教師師德的重要內容。
康永久教授認為,教育的善意包含有三個類型。首先就是先驗的善意。先驗的善意是指獨立于經驗的善意,是自然而然的善意;是我們人類所共有的,獨立于各種道德觀念,純粹對美好事物的喜愛和據此而來的希望它變得更好的善意;是屬于我們本性之中的善意。涂爾干所說的“對于社會群體的依戀”,就是一種先驗的善意。先驗的善意存在于每個人身上,也存在于聯合生活的教師和學生身上。基于先驗的善意,我們能夠在這個世界上與他人建立起和諧、親密和相互交融的關系。而這種關系的建立,就在于交往中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真誠和開放。聯合生活就是師生基于先驗的善意的相互開放和悅納,在這個過程中,行動的主客關系被消解,真誠以真誠回應。這種善意已經包含著一種潛在的教育意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教師的善意,首先就應該是這種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夠更好的一種純粹的善意,在與學生的交流中真誠相待,引出學生的先驗善意和他們心中對于世界美好和諧的認知。
第二種善意是形式/理性的善意。康永久教授認為,如果在教育行為中追求價值包容和程序公正,平等的對待每一個人或每一件事,不干涉他們/它們自身的運作,而且阻止那些試圖干涉其自主運作的人和事,那么我們就有一種形式/理性的教育意識,也就是形式/理性的善意。[5]形式/理性的善意有兩個特點。首先,形式/理性的善意旨在創建一種環境,一種公正、理性的環境。這就和杜威的觀點十分契合。杜威強調“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在《我的教育信條》中指出,教師不是簡單地從事于訓練一個人,而是從事于適當的社會生活的形成[6];學校就是社會生活的一種形式,教育是生活的過程,而不是為將來生活的準備。這些觀點是很具有啟發性的。教師的職責,就是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學生們創建一個小型的公共社會,這個小型的社會雖然只有三四年的時光,但卻富有教益,學生們可以通過生活經驗間接獲得環境的教育;同時,教師也通過自己在這個社會中的言行,踐行言傳身教的教育方法,使整個環境更加富有教育意味。其次,形式/理性的善意所創建的環境之所以具有教育意義,是因為這樣的環境是一種沒有包含實質性道德意志,充分尊重他人的道德實踐行為,平等地對待所有人,為每個人的個性自由發展創造條件,使每個人都可以得到善待的環境。二十世紀政治哲學史重要的著作《正義論》中,羅爾斯所建構的正義社會一個重要的現實是“理性多元論”的現實,在秩序良好的社會中,所有的公民不可能都接受同一種統合性學說,并由這種學說規范著社會合作的條款;正義社會的公民需要通過在公共生活中,通過基于對他人尊重的公共理性實踐,實現對一種理性統合性學說的共識。公共理性對于一個正義的社會是如此重要,是現代文明社會建構社會共識,實現社會穩定的基礎,以至于對于公民公共理性的培養,決定了現代公民教育的成敗。形式/理性的善意能夠為培養學生的理性提供一個公正的,包容的,開放的環境,這個環境甚至比實際的教育內容要更為重要。康永久教授因此認為,真誠優先于真理,善意的流露或教育關系的建構優先于知識的傳遞,前者是我們需要堅守的最后底線。[7]
最后一種善意是經驗/實質的善意,也就是有明確教育目的、有價值判斷,針對特定對象而發生的善意。課堂上老師們的知識傳授,課下父母長輩們的諄諄教誨都包含著實質性的善意。在學校中,這種實質性的善意覆蓋了教學活動的大多數過程。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老師最主要的責任是向學生傳授具體知識。因此,實質性的善意在教學活動中的體現就是教師上好每一節課。教育是一個長期的工作,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進自己的課堂;保持自己的教育熱情,對抗職業倦怠也就成為了教師保持實質善意的應有之義。教師的專業發展不僅包含著專業科研能力的發展,也包含著教育教學技能的提升,不僅能講,而且會講。
善意,雖然微小,但卻是一切友好行為的開端。新時期的師德建設,就需要教師重新審視善意,重視善意,善用善意。通過三種善意的傳遞,教師能夠實現對學生從環境到內容的全面教育;而三種善意的結果,則是學生從內而外的理性開放,更能夠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諸惠芳主編:《外國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48頁.
[2][6]約翰·杜威:《學校與社會·明日之學校》,趙祥麟、任中印、吳志宏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58頁,第15頁.
[3]單中惠主編:《外國教育思想史》,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714頁.
[4][5][7]康永久:《教育學原理五講》,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導言第4頁,第24頁,第2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