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巍 孟睿鑫
摘要:我國有超過五千年的文字記述歷史,數千年來經歷了無數次的朝代興衰更替,國家多次從分裂到統一,又多次從統一到分裂,再從分裂到統一,終成為了我們現在繁榮富強的祖國。作為當代人有必要對我國的歷史文化有著一定的了解和敬畏之心,才能以史為鑒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關鍵詞:歷史;文化自信
各個國家的歷史不光對于本國民眾來說是一份無價的財富,更是整個人類的瑰寶。近些年來我國不論是各種影視劇或是相關游戲,涌現出了越來越多的歷史題材,雖然可能創作程度大于歷史史實,但越來越多的民眾因此對我國歷史產生了興趣,借此機會用我的專業向大家科普歷史,由此提升我國民眾的文化自信以及文化歸屬感。
一、中國歷史由輝煌踏入灰暗的近代史
(一)、中國歷史輝煌時期。中國歷史是中華文明從產生到現在的歷史。中國歷史悠久,從夏朝算起有近4100年;從中國第一個統一的秦朝算起約有2240年。約公元前2070年,夏朝出現;商朝時出現了已知中國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西周時社會進一步發展,春秋戰國時生產力提高,思想百家爭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封建國家—秦朝;西漢與東漢時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的局面,漢字基本定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國進入分裂割據局面。隋唐五代時期,經濟繁榮、科技高速發展,文化影響廣泛。遼宋夏金元時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經濟、科技發展到新的高度。為后世留下光輝的歷史記錄。
(二)、灰暗的近代史。自從十九世紀中葉以來,一百五十多年間,中國不斷受到來自東面海洋和北面西伯利亞平原的歐洲、美洲列強,和俄國、日本的侵略,被迫割地賠款,外交上只得屈服啞忍,喪權辱國,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甚至被掛上[東亞病夫]的恥辱牌。在列強武力壓迫底下,中國傳統的君主專制政體弱點顯露無疑,政府的管制威信一落千丈;西方列強沖開中國的貿易大門,以農業為主的傳統社會經濟收到掠奪,摧殘,廣大農村陷入困境。積弱不振和貧窮破落,使得悠久深厚的五千年中華文化,卻在近代的百年之中失去了輝煌,暗淡無光,而這近代百年的貧困與屈辱,讓我們漸漸失去民族尊嚴和民族自信。當時現實形勢的發展變化莫測,不會停步于眼前,等待著將所有問題處理妥當,才會發生下一個事件,以便改革。相反,現實中是舊的問題沒解決,新的問題卻接踵而來,改革者亦是屢受挫折。中國近百年來國步艱難,實在太令人痛心。
二、對歷史不重視的心態以及歸屬感不強
(一)對歷史的重視度不高。近年來出現越來越多的歷史相關影視劇以及相關游戲,但其中內容與史實出入較大,藝術性大于實際性,導致許多青少年或對歷史了解程度不高人群產生了錯誤的認識,短期內也許不會產生實際影響,但是會在潛意識中形成相關記憶,當提及涉及相關歷史史實及相關問題時,可能會因此得出錯誤結論,為避免出現此類情況出現。應有較為醒目的注釋,或鼓勵支持更多藝術性與實際性共存的優秀影視作品與游戲。通過此類新興的傳媒方式讓更多的人對我國歷史抱有興趣,由此產生有積極的,正確的認識。不僅局限于是通過書本教材等方式,使得提起歷史相關話題時,更多人群不再產生抵觸,反感等情緒。
(二)、歸屬感不強。近五十余年,中國經歷了國家民族的全面整合,眾志成城將外國勢力排出境外,初步形成國家獨立自主的基礎。在這基礎之上,中國人在坎坷的道路上逐步沖出困境,我們真正的朝向富強之路邁出了第一步,重新向著我們的輝煌之路重新走去。作為二十一世紀的新的中國青年,新的中國知識分子,我們有必要認識國家民族的過去,不論是我們曾經登峰造極的輝煌,更是要銘記這百余年的艱辛痛苦歷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終得始終。歷史的其中一個重要意義,是社群集體記憶的重要內容,任何社群,小至家庭,大至國家民族,其成員都需要知道群體的往事,以增強成員對群體的歸屬感,和互相團結。在殖民地時代,香港的學校教育,不重視有關中國的知識,對中國的歷史和文化認識膚淺。以至于不少香港青年對中國缺乏歸屬感,因無知而產生誤會,蔑視,抗拒。香港回歸后,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重建香港人對中國的集體記憶,引導香港的青年重新認識祖國,增強他們認同國民身份、歷史。對于臺灣亦或是如此,讓人啼笑皆非的“吃不起茶葉蛋”還是“涪陵榨菜”等事件屢見不鮮。更有崇洋媚外的“香蕉人”,大肆宣揚國外自由平等,詆毀我國的毫無人權,在本次全球性的疫情新冠肺炎期間,以謠傳謠,不懷好意借機抹黑我國,對拼搏在前線的醫護人員以及相關工作人員沒有一絲敬意,對封城禁足等規定宣稱“無人道、無人權。中國的歷史,是多少先人前輩用血和淚鑄成的,是永遠刻在我們骨子中的一部分。
三、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我國近代史的灰暗導致的了部分國人對于歷史文化的不自信,但是歷史應該包含人類的全部活動,范圍廣闊,不單單是政治、經濟、文化、制度、宗教、社會、甚至應該包含器物、工程等無一例外都是歷史的重要部分,而這部分正是我國最具民族榮譽感的部分。因此我個人認為只有文化自信才能做到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這是目前的必要條件,只有擁有了文化自信,才能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只有以我們跨過近百年的文化低谷期,以此為前提,才能增強文化自信推動文化創新,維護我國文化安全,促進與其他國家的文化交流。就目前而言我國雖然是文化大國,但是距離文化強國尚有努力的空間,文化的軟實力與文化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只有樹立起了足夠的文化自信高度,才能獲得文化創新的精神動力,才能擁有走向世界的自信從容。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我們擁有著有著足夠深厚的文化沉積和強大的文化背景,這種文化基因使得我們民族具有強大的生命張力。如今應該運用如今的科技技術或是傳播手段,將這種文化滲透到我們的生活中,影響著我們的精神信仰,奮斗理想,行為規范以及人文性格。讓我們的民族在這樣一種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引領下,兼收并蓄,砥礪前行,才能有我們影響世界,引領世界的大國風范。不斷提升全民族的文化素質和意識擔當,懲惡揚善,激濁揚清,弘揚正能量,將提升全民族文化道德水準作為凝聚民族精神,聚合發展的重要動力。
基金項目:
遼寧省沈陽市沈陽師范大學大創項目《歷史之心 》項目編號:201916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