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互聯網的更新迭代,短視頻作為新興的傳播媒介,其簡短生動等特點與當下人們碎片化的時間、快節奏的生活完美適應,日益受到人們的追捧。而與此同時,傳統媒體在新媒體的沖擊下日顯頹勢,在當下泛娛樂化的媒體環境下,如何運用短視頻這一新興傳播媒介吸引日益挑剔的用戶,做大做強主流輿論,成為傳統媒體所面臨的的重要任務。
關鍵詞:短視頻新聞;媒介融合;傳統媒體轉型;發展短視頻策略;融合問題
1 積極拓寬傳播渠道
1.1 繼續提升平臺建設,實現更酷的呈現形式
互聯網時代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每個人的生活中充斥著太多的信息,其中不乏一些無用的垃圾信息,這使得越來越多的用戶對從大段大段的文字或冗長的視頻中搜尋所需信息失去了耐心,甚至于喪失了從長文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相比之下,他們更樂于“開門見山”的方式,在最短的時間內獲悉對方要表達的內容,然后判斷對自身是否有用。與短視頻的融合發展不是簡單的內容承載形式轉換,更多的是內容生成與傳播思維的更新,要深入學習互聯網時代下用戶的閱讀習慣,以其喜聞樂見的形式滿足用戶需求。
但目前來看,不少傳統媒體對短視頻的利用仍流于表面,認為開通個短視頻平臺賬號、在自家的客戶端開設短視頻專欄就萬事大吉了,但事實證明這樣做的效果并不理想。傳統媒體要把與短視頻的融合放到戰略位置,而不是自身尋求發展可有可無的附帶品。真正實現與短視頻的融合要基于對用戶習慣的了解、呈現形式的不斷創新,以形式的創新吸引用戶對優質內容的關注。個人認為在這方面做的比較好的是新京報,新京報的客戶端除了設計界面簡潔明了,符合互聯網用戶習慣之外,還有兩大亮點,其一是我們視頻,它是由新京報與騰訊新聞合作推出的全天候短視頻新聞服務,主要包括視頻和直播,視頻時長多在一分鐘左右,倡導用短視頻的形式覆蓋每日熱點和突發事件,為用戶提供簡短即時的資訊服務;其二是熱詞,在新京報的客戶端頁面上,熱詞單獨占據了一個板塊,為一個個簡短的詞語用戶整理了今天的主要的熱點事件,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性的查看,這樣的平臺設計為沒有太多時間瀏覽新聞的用戶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1.2 開展跨界合作,利用現有短視頻傳播平臺
在互聯網時代,要積極發揚開放合作的互聯網精神。一方面,由于先發優勢,用戶已經養成了閱讀習慣,他們更習慣于在自己熟悉的平臺上瀏覽短視頻;另一方面,平臺建設顯然不是傳統媒體的強項,他們更擅長的是內容的專業性。因此在平臺搭建方面,積極地與現有短視頻平臺展開合作,是傳統媒體短時間內實現融合發展的途徑之一。與現有平臺展開合作不是一種無奈的妥協或投降,而是為了發揮彼此間的競爭優勢,逐步實現與短視頻的融合發展,最終通過優質內容的呈現,將用戶吸引到傳統媒體自身搭建的平臺上,進而實現更好的發展。以央視新聞的抖音官方號為例,截止2019年4月8日,其粉絲數已達1216.4萬,發布動態854條,獲贊1.9億,其產生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2 深度學習互聯網思維
2.1 轉變語態
從我國網民的年齡構成來看,90后和00后毫無疑問是未來的主流人群,誰能吸引他們的眼球,誰就掌握了未來的媒體話語權。這一伴隨著互聯網成長的群體我們稱之為“網絡原住民”,他們有著獨特的思維方式和閱讀習慣,對于程式化的表達有著與生俱來的排斥,對于以往說教式的新聞播報也表現出越來越明顯的抵觸。在這一背景下,傳統媒體首先要做的就是語態的轉變。以廣大網友熟知的央視主播朱廣權為例,“親愛的觀眾朋友們:地球不爆炸,我們不放假,地球不重啟,我們不休息,風里雨里節日里我們都在這里等著你,沒有四季,只有兩季,你看就是旺季,你換臺就是淡季”是他的金句,他幽默風趣的播報風格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也深受觀眾的喜愛,甚至成為網友熱議的話題,在這背后反映的就是語態的轉變。
2.2 PUGC模式
PUGC即專業+用戶生產內容,它是PGC(專業團隊生產內容)與UGC(用戶生產內容)的結合。在PGC模式下,專業團隊雖然保證了內容的質量,但其素材收集能力是有限的,遇到一些突發事件,往往無法第一時間獲取新聞素材;而UGC模式下,生成的內容十分豐富,即時性也強,但也面臨著內容低俗化、同質化等問題。而PUGC模式通過廣大用戶即時地獲取海量素材,經由專業團隊生成高質量內容,很好的實現了PGC和UGC的互補。比較典型的案例是梨視頻與餓了嗎的戰略合作,前者300萬名蜂鳥配送員整體加入梨視頻拍客平臺,毫無疑這會極大的促進內容生成的多元化,在經過梨視頻專業團隊的精心制作,為用戶提供優質的短視頻新聞。
3 建立優質內容的持續產出機制
3.1 專業團隊建設
優質的內容是媒體持久生命力的源泉,只有堅持內容至上,才能真正履行主流媒體的社會職責。而優質內容的持續產出,背后依靠的是強大的內容制作團隊,傳統媒體從業人員往往缺乏新媒體運營的經驗,因此經營管理者可以采取積極引進來的方式,招聘部分懂新聞、會技術、擅經營的復合型人才。在人數到位的情況下,短視頻新聞的生產機構可以組織員工分層次、分專業強化培訓,更新觀念,增強業務素質,進而建立有力團隊,保障優質內容持續產出。只有建立全新的專業團隊,才能改變做傳統媒體的思維方式,拉近與用戶的距離,生產出符合用戶需求的內容。
3.2 發力短視頻中的長視頻
短視頻具有“短、平、快”的特點,這是短視頻快速發展并深受人們喜愛所依賴的優勢,同時也是其與傳統媒體融合發展的不足之處。短視頻已經進入了垂直細分的發展階段,傳統媒體要建立自己的競爭優勢,就要根據自身特點準確定位,立足深度報道,彰顯其專業特征。現實中,很多新聞事件的報道具有具有復雜性和連載性,很難用一段簡短的視頻報道完整,這是短視頻中的長視頻的優勢就顯露出來了,它能夠以持續報道的形式盡可能詳盡地還原事件真相。拋開短視頻新聞不談,發力短視頻中的長視頻對于傳統媒體擴大其影響力也有著重大意義。以央視推出的文化節目《假如國寶會說話》為例,利用5分鐘左右的篇幅,以輕松活潑的擬人風格,每集為觀眾介紹一件珍貴文物,一改人們對于紀錄片嚴肅刻板的固有印象,深受觀眾的追捧。
4 結語
短視頻的出現是時代發展的產物,它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撐下,滿足了人們對于碎片化時間的利用。不同于以往粗放式的野蠻發展,如今的短視頻行業已經進入了垂直細分的發展階段,短視頻應用于新聞傳播是未來短視頻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積極推動傳統媒體與短視頻的融合發展,是響應黨中央關于建設全媒體號召的重要舉措,即有助于短視頻行業的良性發展,同時為傳統媒體的發展注入了活力,對傳統媒體做大做強主流輿論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嚴小芳.移動短視頻的傳播特性和媒體機遇[J].東南傳播,2016.
[2]李娜.2011-2016我國媒介融合研究綜述[J].新聞世界,2016.
[3]柯哲人.傳統媒體如何更好地發展移動短視頻新聞[J].傳媒論壇,2018.
[4]梁慕儀,郭秀婷.傳統媒體探尋新聞短視頻的專業化之路——以新京報新聞短視頻生產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8.
[5]李莉.主流媒體短視頻新聞傳播的建設路徑[J].傳媒,2019.
作者簡介
楊琳(1990-),女,漢族,山東日照人,學士,講師,從事廣播電視、新媒體主持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