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麗 徐聰
摘 要:隨著國家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開展的,依托信息技術提高教學效率,提升教學質量已經成為當代教育教學發展的一大趨勢[1],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視。本文以福州市教育科學研究“十三五”規劃課題《基于智慧教室“336模式”在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中的應用策略研究》(FZ2018GH014)為依托,從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實踐出發,結合對所在學校開展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的調查和反思,探討智慧教室下的“336模式”與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的融合的可行性。
關鍵詞:智慧教室;“336”模式;語文綜合性學習
1 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現狀
語文綜合性活動對于語文教學活動來說是一個新事物[1],它有別于傳統意義上的文本教學、寫作教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以達成某項目標為目的的活動,是在完成某項任務的過程中滲透對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2]。這就使其自身具有綜合性強、取材廣、組織靈活等特點。
在現實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的過程中,筆者通過觀察發現,大多數的一線語文教師對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的態度是“敬而遠之”。通過調查分析,筆者認為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1)“不樂于”:傳統的語徑文教學的課業壓力已經是課時緊、壓力大,無暇再利用課內過多的時間進行語文綜合性學習,因此很多語文老師選擇壓縮綜合性學習活動的課時,有時甚至選擇忽視。2)“不善于”: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需要的不僅僅是語文學科內部的綜合,還需要學科間的綜合以及語文與生活的綜合;活動必須要對學生有所組織,只有形式多樣的形式才會讓學生感興趣;這對語文老師來說都是挑戰。3)“不敢于”:大多數語文教師認為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在提高學生語文學習成績方面的短期收效慢,因此許多老師也不敢花太多的時間在其中。
2 語文綜合性學習與智慧教室“336模式”融合的可行性
1)智慧教室下的“336模式”擴大的課堂的容量。智慧教室下的“336模式”最大亮點之一就是利用大數據、大容量的信息提升教學的效率。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學行為主要依托的主體是課堂,通過課堂空間開展活動,達到教學目標是學生與教師的唯一選擇。但一節課畢竟時間和容量有限,特別是對于綜合性學習這類需要學生參與程度高、活動時間長的活動課來說,一節課對于它來說可謂是“捉襟見肘”。
智慧教室下的“336模式”將課堂的有效組織從課堂內向課堂外延伸,讓“課前”、“課中”、“課后”都可以為課堂的有效組織形式。在每一個過程中,通過靈活性地進行完成“學生自主學習、檢測反饋(前測)、拓展釋疑、檢測反饋(后測)、總結歸納、云端補救”等六個教學環節,來實現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有效互動。這種突破也就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一線教師所面臨的課時不夠的窘境。
2)智慧教師下的“336模式”提供了師生交流的多種可能。它使教師和學生之間開展形式多樣而有趣的活動變得簡單、輕松。它可以將學生與老師的活動交流由單一的問答轉變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通過先進的交互式技術,使課堂活動變得生動有趣。
3)智慧教室下的“336模式”有利于提高語文綜合性學習在提升語文成績、提高語文素養方面的作用。在智慧教室“336模式”的助力之下,學習目標全方面的滲透到了“課前預習”、“課中探究”、“課后鞏固”多個環節。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真正變成了對學科的綜合、對生活的綜合、對思維的綜合,讓學生在每一次語文綜合性活動中得到“聽說讀寫”的訓練,提升語文學科思維能力,達到培養語文核心素養的目的。這可以讓語文老師擺脫成績的顧慮,敢于開展綜合性活動。
3 實例探究智慧教室“336模式”下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有效策略
1)課前(明確任務):通過智慧教室的網絡空間來創設有利于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的有效情境,使課前變得有“溫度”:既能有效吸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又可以檢測反饋(前測)來了解學生的學情,做到“以學定教”。
在傳統課堂中,老師布置的預習作業形式比較單一,一般以問題的形式為主以此來滲透基礎知識點,即告訴學生“你預習什么?”,但對于學生在預習中出現的問題“怎么辦?”就愛莫能助了。
語文綜合性學習這種課型,學生們還是比較陌生的,如果僅僅只靠問題來達成預習,顯然效果不會太好。在智慧教室下,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通過網絡空間推送有關的視頻、音頻等資源,在必要的情況下還可以制作微課,進一步整合資源,讓學生對預習的內容有了解、有興趣,在自主學習之后學生可以通過檢測反饋來了解自己預習的效果,而教師也可以通過后臺獲取相關數據來調整之后的教學策略。
知識的獲得是“知”、“情”、“意”的統一,也就是說知識的獲得也是情感、意志得以培養的過程,因此在設計的過程中不僅僅要通過視頻短片體現知識性,同時也通過圖片測試兼顧學生的情感興趣,而布置寫身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稍許難度的題目來實現對文筆的訓練,更是對思維和意志的鍛煉。
語文教師布置預習任務時特別要注意的要有針對性,一定要對綜合性活動的主題有明確的滲透,這樣才有利于接下來的課堂教學與指導,不可泛泛而談。
2)課中(交流升華):通過智慧教室的交互式平臺,創設拓展釋疑、檢測反饋(后測)等參與活動,讓課堂變得有“深度”,做到“以教促學”。
通過學習金字塔理論,我們知道在塔尖是“聽講”:即通過老師講、學生聽的方式來達到的學習效果是最差的,而如果能夠通過“小組討論”、“做中學”、“馬上應用”等方式,學習的效果能提高一倍以上。因此在課堂中充分利用智慧教室的交流互動平臺,輔以有效的問題探究和反饋檢測,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一節語文綜合性學習課的質量。
在智慧教室下的“336模式”中,教學的過程就可以從“課堂激趣”“拓展釋疑”開始,先把事先搜集好的同學的演講和專業演講家的視頻做對比展示,讓學生自行對比出他們在語言、移動、手勢、目光接觸等方面的不同,同時將自己的觀察思考結果寫在白板上,提交給老師。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可以瀏覽到全班同學的答案,也就很好的掌握到了學情。之后老師再把自己思考的結果呈現出來和學生們進行分享,每個學生在這種參與活動中就會自發思考自己注意到什么而忽視了什么。
3)課后(補救延伸):利用智慧教室的互聯系統實現“云端補救”,提高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效度”。
語文綜合性活動的特殊性在于它有別于常規的語文課,它完成的時間性長而課時的連續性不強,因此也就很難做到老師布置的課后任務完成后能夠得到及時的反饋。這一特點也使得很多一線老師認為語文綜合性學習意義重大但學習起效慢,對學生語文能力提高的短期作用不大。
智慧教室的互聯系統打破了這一阻礙,教師可以通過平臺實現“云端補救”把課堂上因為時間關系沒有充分得到訓練但對實現教學目標很重要的內容放入其中,同時規定完成時間,雖老師和學生都不在課堂中但同樣實現師生之間的有效交流。
綜上,語文綜合性學習中利用智慧教室“336模式”溝通了課內外,使師生之間的交流更加便捷、有效。語文綜合性學習課堂因為有了智慧教室“336模式”成為一個“有溫度、有深度、有效度”的開放式課堂,讓語文綜合性學習變得異彩紛呈。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8.
[2]王榮生,沈宣成.語文綜合性學習教什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