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教育本身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有目標、有計劃地為人的成長服務。總之,教育的根本還是以人為本,對廣大學生而言,為實現其全面發展,成為對社會有用的優質人才,則要從細節鍛造言行,促進學生自尊自律開始。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廣大學生所能夠接觸到的內容逐漸增多,手機、平板電腦等等,都成為學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但如何引導這一群體去面對自我問題,在自尊自律中,樂觀向上,成為關鍵所在,也是教學的難點所在。
一是激揚自尊,我尊重。自尊本身指的是自我尊重,是一個人肯定自我的過程。對于廣大中小學生而言,自尊表現在多個方面,不單單是自我尊重與自我愛護的過程,更包括要求同學、家人、朋友和集體對自己的尊重。為了達到這一目標,要將細節落實到具體的教學實踐和家庭教育環境中。學校方面,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人想法和言行舉止,以“我尊重”為教學前提通常能夠起到良好效果,讓中小學生在學校教育環境中得到尊重。如教師可以和學生在課堂上做出約定,如果學生出現不遵守課堂紀律的情況,教師可以在其他人不知情的情況給兩次機會,分別伸出兩根手指,以此來達到暗示的目的。整個過程,學生的自尊心得到照顧。自然這種在細節上的表現,也更能維護好課堂紀律。在學校的教育環境中,教師是學生成長的主要引導者,教師對學生的充分肯定,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成長。教學全過程,要給學生更多的尊重,并且對學生的每一點成長都足夠關注,這樣才能夠在學習環境中激揚自尊;在家庭教育環境中,家長的一舉一動都關系到學生的成長,家庭教育作為學生的第一課堂,家長在家庭環境中尊重孩子的每一次講話,每一個問題,營造一個平等溝通的家庭環境顯得至關重要。這種被充分尊重的氛圍環境,對孩子的成長有重要意義。
二是激勵自律,我堅持。自律通常是指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個體對于自我的約束。自律是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的核心,自律的養成同樣需要將聚焦點放在細節上面,達到激勵自律的目標。在學校教育環境中,教師要教給學生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并且要對學生在課堂之上的具體表現情況有深層次的理解,能夠對學生出現不自律的情況時及時地給出指導。如針對學生制定一份成長計劃,對于學生的每一個小的成長都給予一定的獎勵,讓學生在趣味性的吸引下養成自律的小習慣。當然,對于達不到學習目標的情況則需要制定懲罰舉措,并引導學生去不斷地堅持,在“我堅持”中養成自律好習慣;在家庭教育環境中培養學生的自律,則可以通過“早睡早起”“不玩手機”等任務,對于表現良好的孩子給予一定的獎勵,在長期的堅持中,將自律融入孩子的日常生活當中,無論是在家庭環境中還是在學校,都能保持自律。
在針對廣大青少年的培養中,自尊、自律是兩個核心內容。自尊自律的培養要學校教育發揮出導向作用,家庭教育發揮出引導作用,形成家校共建的育人空間,充分關注孩子成長的每一個小的細節,最終帶給孩子良好的成長環境。
(責編? 吳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