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稚瑤
摘 要:地方出版社發掘、整理和出版地域文化圖書的優勢是毋庸置疑的,但短板也是十分明顯,包括作者質量的參差不齊、市場范圍的局限性、選題類型的不平衡以及表現形式的單一化等。如何突破慣性思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揚長避短,培養讀者、引導市場,搭建專業學者與大眾讀者之間的橋梁,提升目標讀者的閱讀水平與能力,是地方出版社應該思考的問題。手握大量地域文化資源的地方出版社,不應僅滿足于一定范圍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而更應該“主動出擊”,精益求精,進一步深加工,進行多維度拓展,讓地域文化選題更好地發揮作用。
地域文化是按地域區分的中國文化的若干分支,是由一定地理環境因素和社會人文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在一定空間范圍內具有內在特質的文化類型,包括風物名勝、民俗人情、方言流傳、文學藝術、科技、教育與宗教等。
地域文化,或者說,地方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子系統,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與價值。葛劍雄(2012)曾經提到地域文化的價值:它構成了豐富多彩的不同地域的中國文化,體現了中國文化的生命力,不僅更加真實地反映了中國文化的實際,特別是民間的、底層的實際,同時也更加適合各地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有利于因地制宜地發展生產以及改善生活。
一、地方出版社在地域文化中的優劣勢
對于地方出版社而言,出版以地域文化為選題的圖書,可以說是在地域文化與圖書出版之間找到了一個極其良好的互動形式。地方出版社在發掘地域文化選題以及相應選題圖書的發行銷售等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這一情況也早有多篇論文討論過。[1][2]簡而言之,作者資源上,地方出版社在地域文化選題方面早已積累了自己的作者隊伍和出版資源,相對那些遠離地方文化沃壤的大型出版社而言,對地域文化類出版物的選題的設計、市場的把握都是更有經驗的;市場空間上,大型出版社難以將觸手伸向這類不易占有全國市場的地域性選題,這種情況反倒是有利于地方出版社在這方面的深入挖掘與進一步開拓;資金支持上,這類選題往往更容易得到地方政府甚至是地方企業團體或是個人的支持的,這也是我們的經驗之談。此外,地方政府政策上的支持、出版社與當地高校相關院系進行深入而長期的合作等都給此類出版物帶來了不少便利。總體來說,這種優勢是天時、地利、人和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地方出版社要想在市場競爭中奪得一席之地,地域文化方面的選題可以成為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重保障,如果運用得當,更是地方出版社的生存與發展之道。
但是,不可避免的,在具體實踐中,我們也應該看到實踐中暴露出的一些問題。具體而言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作者隊伍質量參差不齊。我們通常認為,地方出版社在地域文化領域,長久以來積累了大量的作者資源與出版資源,作者量大、質優,對地域文化極為熟悉,相關素材可信手拈來。但是事實上,盡管作者隊伍壯大,但作者專業水平參差不齊、寫作能力良莠不齊,卻也是地方出版社在進行相關圖書出版時遇到的最大的問題。地域文化一方面立足于本地傳統文化,在長期的出版過程中挖掘并培養了一批地域文化專家,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滋長了一部分缺乏學術基礎的地方民科。縱觀地域文化圖書的發展過程,我們面臨的問題是,專業的學者一則未必擅長用簡單明了的方式為讀者解釋地域文化,二則未必愿意在地方出版社針對地域文化撰寫文章;而深得人心的作者又未必受過較為扎實的專業訓練,在資料的收集上或無問題,但解釋起來難免穿鑿附會,甚至以道聽途說來隨意解釋,最終誤導讀者。
其次,圖書種類上的偏向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據周國清、陳暖(2018)統計顯示,在其考察的2007年1月至2016年底出版的1842種地域文化圖書中,以風物名勝類最多,主要是介紹當地物產、旅游、名勝為主;緊隨其后的是地域文化通俗讀本。而教育類、科技類和藝術類則遠遠沒有達到理想狀態。這種種類上的極度不平衡,可以折射出讀者興趣上的失衡,同樣也說明,在地域文化圖書中,通俗讀物更受歡迎,受眾面廣,發行空間更大,而專業讀物則面臨著無人問津的尷尬局面。
再次,由于地域文化本身的地域性特點,無論是市場分布還是讀者范圍都是很局限的,從而導致出版物本身的影響力偏小,除非該地域在大眾讀者眼中普遍有吸引力(如上世紀九十年代的粵語文化隨著港星和香港大片的引進而在全國范圍內備受關注),否則很難進入較大的市場范圍,而只能局限于較為狹小的地域范圍。這就使得出版物在發行上受到很大的影響。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絕大多數福州地方文化圖書,在福建省外,甚至是福州市外的書市上就很少有人問起,相信其他出版社同樣也面臨這個問題。除此以外,相比中老年人,年輕人對于地域文化圖書的興趣也不高,因此,目標讀者除了在地域上受限以外,年齡層上也有著相當的限制。
最后,地域文化在表現形式上的多種多樣,是不能否認的。葛劍雄(2012)曾經總結地域文化的幾個要素,如方言、飲食、民居、婚喪節慶、民間信仰等。這些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只是通過圖書,以文字和圖片的形式進行展示,難免局促。一方面,傳統圖書出版中,以文字、圖片為主要表現形式,光盤(聲音或影像)為輔助形式,媒介的單一性,如今已經很難滿足讀者的需求,甚至制約了地域文化多樣性的展現。另一方面,隨著輔助城市形象宣傳的功能性圖書也逐漸增多,[3]作為城市旅游指南的圖書逐漸在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但這類圖書在信息上的滯后性,也給讀者帶來了很大的不便。紙質旅游指南在時效性和更新速度上不如旅游類的手機APP,是不爭的事實。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市場的進一步擴大。
二、地方出版社在地域文化類圖書領域如何作為
我們必須承認,在多數情況下,即使忽略上述問題,地域文化類圖書依然大有可為。對于地方出版社而言,緊跟著市場,尋找本地市場最受歡迎的地域文化圖書類型,那么就可以保證在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上均有一定的收益。但是,出版社應該有自己的職責和擔當,這就是培養讀者、引導市場,成為專業學者與大眾讀者之間的橋梁,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目標讀者的閱讀水平與能力。擁有大量地域文化出版資源的地方出版社,更應該“主動出擊”,培養一批高素質讀者,引導市場風向。
第一,在堅持出版內容層次化分布的同時,打破學院與民間界限,有意將專業知識“下沉”到一般讀者中去,讓大眾得到知識普及。
正如前文所述,專業學者寫不好普及文章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如今學科科普在不同領域都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地域文化類圖書的出版也更應該順應這一潮流。與其讓“民科”大行其道,掌握話語權,不如通過出版社,讓專業研究者與大眾“接軌”。出版社的職責,其一,在作者的篩選上,應該充分挖掘文筆親人的地域文化方面的學者;其二,在文本的呈現方式上,可以嘗試一些轉變,采取口述史、采訪稿等更為通俗易懂的形式,讓學者“說人話”;其三,在圖書的內容設計上,地域文化的普及類圖書不應追求過于宏大的體量,以“少量、常灌輸”為原則;其四,在圖書的定價問題上,不應過分抬高此類圖書的價格,相反的,以“薄利多銷”為手段,降低購書門檻,讓更多感興趣的讀者愿意掏錢買書。
第二,突破地域文化局限,注重內容的開放性。地域文化圖書的地域性特點是眾所周知的,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作為中國文化的子文化,地域文化資源的收集、整理和理論歸納等工作,應該是服務于整個中國文化的,更應該有利于人們加深對于世界文化的理解的。因此,讓地域文化突破一時一地的局限,“走出去”在更大范圍內起作用,刻不容緩。福建人民出版社在整理福建當地民間文書、宗教碑銘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這些來自一時一地的民間歷史文獻的影響力并沒有局限在當地,相反的,通過整理者的歸納、解讀,我們不僅可以看到地方歷史變遷的廣闊圖景,更有助于其他領域地方史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在歷史學、人類學、社會學各個方面都有自己的貢獻。福建一省的宗教碑銘,隨著《福建宗教碑銘匯編》不同分冊的陸續出版,而引起全球范圍內的關注,整理者在閩地的田野調查,更是吸引了包括哈佛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等國外知名學府的學者共同參與,這是很值得我們深思的一個案例。
第三,有效利用多媒體形式展現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數字出版時代,讀者的需求與閱讀的方式都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地域文化類圖書應該比其他類型的圖書更適合數字出版,尤其是通俗類圖書與讀者的關系更近,形式也更為多樣,不必囿于文字與圖片,轉而在數字出版領域尋求更好、更貼切的表現形式。正如周國清、陳暖(2018)所言,可以選擇“紙本書+數字出版讀物+網絡出版物”三合一的出版形式,或是建立有聲數據庫、視頻數據庫等形式實現地域文化的記載與傳播。甚至可以說,地域文化類資源,為地方出版社參與數字出版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契機和基礎,福建人民出版社的“閩南話在線詞典云平臺”也正是有效利用多媒體,改革出版形式的一次嘗試,是實現地域文化圖書出版最優化的一個案例。平臺不僅考慮到以不同的媒介形式向用戶(讀者)展示地域文化,而且充分考慮與用戶之間的互動,引導用戶參與到平臺的內容建設中,不僅是內容的接受者、分享者,更是內容的生產者。新的時代,我們更應該學會利用新興的媒體與出版形式,促進地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此外,出版社還可以放大出版的社會能量,在出版圖書之外,舉辦相關文化活動。“地方出版社+地域文化”,這樣強強聯手的搭配,如果僅僅以圖書為最終產物,未免有些可惜。盧海鳴(2016)以南京出版社為例,提到出版社除了建立地域文化的圖書出版體系外,還在當地創建閱讀空間,以舉辦文化沙龍、讀書講座等形式與讀者進行互動。周國清、陳暖(2018)也提到出版社應該與社會相關組織合作以促進地域文化有針對性的傳播,合作可以采取共同開發資源的形式,或者由出版社提供出版平臺等形式。筆者認為,其實在活動的形式上可以采取更多的方式,除了提供閱讀空間(書店)、舉辦講座或沙龍外,在能力范圍內,舉辦研學性質的活動,與當地文創品牌合作,尋找影視合作的可能性,尋求政府支持搭建地域文化長期宣傳的公共平臺等,均可以進行嘗試。尤其是建立與不同年齡層讀者的不同交流宣傳機制,針對不同年齡層的讀者提供合適的理解地域文化的渠道和方式。在傳播地域文化的同時,培養自己的忠實讀者群體。
綜上所述,地方出版社應該在已有的地域文化圖書出版的優勢基礎上,精益求精,不是被市場“牽著鼻子走”,而是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與作者、讀者建立良好的三方關系,挖掘地域文化中最精華、最有價值的內容,進行深入加工和多形式推廣。如此,才能在弘揚與傳播本地域文化、為當地的文化與社會發展作出貢獻的同時,讓自身得到長足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童偉中,錢登科.地方出版社做好地域文化整理出版芻議——以杭州出版社編輯出版“杭州全書”為例[J].中國編輯,2017(7).
[2]趙銀萍.打文化牌做營銷事[J].現代營銷(學苑版),2005(3).
[3]謝國西.走地域文化的特色之路——地方中小出版社的選題策劃取向[J].中國出版,2008(9).
[4]劉艷.地方文化選題的策劃與運作——以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地方特色圖書出版為例[J].出版廣角,2015(9上).
[5]盧海鳴.關于圖書出版與地方文化傳承的思考——以南京出版社為例[J].新世紀圖書館,2016(11).
[6]周國清,陳暖.地域文化圖書出版現狀與優化思考[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4(5).
[7]葛劍雄.中國的地域文化[J].貴州文史叢刊,2012(2).
[8]高蓓潔.蘇州大學出版社“地域文化類圖書”選題策劃與運作研究——以“蘇州文化叢書”和“揚州文化叢書”為例[D].蘇州大學傳媒學院2018年碩士畢業論文.
(作者單位系福建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