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進
摘? 要:特殊的自然稟賦和地理位置決定了寧夏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缺水的基本水情是不會改變的,這就決定了我區治水的艱巨性和長期性。文章在介紹了引黃灌區基本情況的基礎上,從水資源利用、現代農業發展、生態環境、工程設施、隊伍機構、管理體制等方面分析引黃灌區面臨的挑戰和難題,提出了引黃灌區發展的路徑。
關鍵詞:寧夏引黃灌區;面臨挑戰;發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S274? ? ? ? ?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2945(2020)21-0126-02
Abstract: The special natural endowment and geographical location determine that no matter in the past, now or in the future, the basic water situation of water shortage in Ningxia will not change, which determines the arduousness and long-term of water control in our region. Based o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Irrigation Are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llenges and problems faced by the Yellow River Irrigation Area from the aspects of water resource utilization,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facilities, team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 and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the Yellow River Irrigation Area.
Keywords: Ningxia Yellow River Irrigation Area; challenges ahead; development path
1 引黃灌區基本情況
寧夏引黃灌區位于自治區中北部,南起中衛沙坡頭,東鄰鄂爾多斯臺地,西倚賀蘭山,北至石嘴山,灌區呈南高北低和西高東低走向,南北長320公里,東西寬40公里,面積6600平方公里,包括青銅峽、沙坡頭、七星渠三大自流灌區和固海、紅寺堡兩大揚水灌區共五個大型灌區,現狀灌溉面積共878萬畝。涉及5個地級市的19個縣(市、區),受益人口520多萬。灌區屬典型的大陸性半濕潤半干旱氣候,自流灌區平均海撥在1100-1200米,揚水灌區在1200-1600米。農業灌溉水源主要依靠國家分配的黃河水,是一個典型的引用黃河水灌區。取水水源主要分布在黃河寧夏段沙坡頭至青銅峽樞紐河段。
2 引黃灌區水利發展面臨挑戰
2.1 用水總量約束
寧夏多年平均年降水量289mm,水面蒸發量1250mm,水資源短缺且時空分布不均,當地的水資源只有11.63億m3,可用量僅4.5億m3,人均占有量176m3,為全國平均值的1/12。全區生態用水占比為2.7%,城市用水占比2.9%,農業用水占比為85.4%,農業用水占比遠高于全國62.3%的平均水平。水資源利用效率效益不高,渠道輸水、大田畦灌比例高,水資源跑冒滴漏損失多,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0.538,低于全國0.548的平均水平。據測算,到2030年將缺水14.2億立方米,我區經濟社會發展受制于水。
2.2 發展方式約束
隨著城鎮化的推進,我區農業生產方式正在發生根本性改變,加之土地集約化、規模化經營,用水主體由傳統的村隊和一家一戶的經營模式,逐漸轉變為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傳統農業正在向現代化農業轉變,灌區用水對象發生較大變化。同時,隨著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的快速推廣,對灌區用水計量單元的劃定、計量設施建設、水費計費收費、農田灌溉方式等都提出新的要求。灌區推行透明化、精細化、智能化配水供水和計量收費已是勢在必行。
2.3 生態環境約束
引黃灌區中,自流灌區尤其是地形低洼排水困難的銀北地區鹽漬化,地表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生態問題,制約著引黃灌區可持續發展。灌區內大多數干渠、支干渠、干溝及黃河沿岸的生態保護框架尚不完善,林網布局、結構不盡合理。濕地資源保護恢復力度不足,生態補水與農業爭水,生態系統結構穩定性較差。加之灌區內農田退水、固廢污染等環境問題,改變了原有水質,對灌區內濕地生態系統構成了威脅。
2.4 工程設施約束
受社會經濟條件的制約,水利工程體系還不完善,供水安全隱患依然較大。引黃灌區干渠尚有近1/3約530公里沒有砌護改造,存在輸水過程損失較大;固海揚水擴灌等16座大中型泵站機電設備處于帶病、帶險運行狀態;七星渠清水河渡槽等控制性建筑物老化失修,灌區尚有骨干病險建筑物387座;已建工程建設標準低,部分已砌護段出現不同程度的凍脹破壞、滑塌;灌區調蓄設施總體較少,調控能力薄弱,灌溉高峰期灌水難的問題仍然突出。灌區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精準計量設施尚未全面配套,計量到斗、到戶尚未實現,大鍋水現象普遍。
2.5 隊伍結構約束
從區屬水管單位層面看,管理隊伍建設上有弱項,存在著人員結構不合理。2019年渠道管理處共有3384人,其中45歲以上1713人,占50.6%,35歲以下499人,僅占14.7%;本科學歷以上1012人,占29.9%,高中以下學歷837人,占24.7%。專業技術人員中初級、中級職稱占89%,專業技術人員嚴重不足,人才結構不合理,老齡化嚴重。從縣(區)基層用水管理層面看,人員老化,專業化程度低、管理能力不足等問題;農民用水者協會686個,受其自主管理、自我經營特性,存在管理標準不高、服務意識不強和能力不足,缺乏監管,運行不規范等問題。
2.6 體制機制約束
(1)骨干與田間管理脫節。我區灌溉水利工程采用專管和群管相結合的管理方式,骨干水利工程由水管單位進行管理,末級渠系水利工程由鄉村和群眾用水組織管理。渠道管理處與縣區水務局及農民用水協會各自為營,目標不統一、利益不一致、信息不共享,條塊分割,骨干與田間工程管理脫節。(2)行業管理弱化。隨著機構改革職能劃轉,縣鄉水利部門業務萎縮,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由農業農村部門負責,運行管護依靠水利部門,工程建管部門不一致,建的不管、管的不建,勢必會影響工程建管成效。(3)部分政策與良性發展要求存在矛盾。特別突出的是農業水價低廉與水利工程良性運行的矛盾。我區現行農業灌溉水價是2008年制定的,是全國農業水價最低的省(區)。自流灌區水價不足內蒙古河套灌區的1/3;揚水灌區水價不足甘肅省景泰灌區的1/2。現有水價沒有反映水資源稀缺程度,也沒有起節水激勵作用,致使節水意識不高、節水機制不健全、用水結構不合理、用水效率不高等問題依然突出。另外,也存在著水管單位水費指標與節水優先的矛盾。(4)水管單位人員存在著管理體制不順、運行機制不活,缺乏有效的競爭、激勵和約束機制,人才引進困難、流失嚴重等問題,應用和維護新技術、新設備的人員缺少。
3 高質量發展路徑探索
新時期,中央提出了“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新思路,為我區水利建設發展指明了方向。水利建設必須立足區情水情,深刻把握水問題水矛盾的關鍵,貫徹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生態立區、“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把建設現代化生態灌區作為新時期全區水利的主攻方向。要以節約優先為指引,扭住農業節水這個關鍵途徑;要以提質增效為目標,將治水工作的重心轉到“工程補短板、行業強監管”上來;要以生態安全為前提,切實改善水生態水環境;要以現代技術為支撐,加強高新技術應用推廣;要以體制機制為動力,改革創新灌區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3.1 全面實施現代化生態灌區建設
堅持“先建機制、后建工程、建管并重、注重實效”的原則,全面實施以高效節水為核心的現代化生態灌區建設,深入挖掘引黃灌區節水潛力,破解經濟社會發展用水瓶頸。總體思路目標是:強化水權水價機制建設、改革水利管理體制、建立多元化投融資機制,全面提升水利工程管理和綜合服務能力;全面提升改造水利基礎設施,實現灌區渠系測控一體化全覆蓋,田間水肥一體化高效節水灌溉達到600萬畝,灌溉水利用系數提高,打造現代化生態灌區。
3.2 科學管控水資源
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在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上加強監管,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生態、環境承載力相適宜。合理控制農業灌溉規模和地下水位,保證水資源的可持續性利用。根據黃河來水情況和灌區用水實際,優化年度水量分配計劃和調度預案,維護灌區用水秩序。通過落實用水定額管理,倒逼農業種植結構調整,走節水與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共贏的路子。在部分地區探索水旱輪種、休耕等措施,調節土壤生態環境,緩解資源環境壓力,實現“藏糧于地”。
3.3 加快水權水價改革
強化水權管理,準確理解、加快推進水價改革。細化水權,把水權分配到最小計量單元,通過水權交易,促進水資源在行業之間、區域之間調節,實現節水產生效益,節水得到回報。牢牢樹立開展水價改革主要目的是規范終端水費收繳管理,通過對成本的測算、灌溉面積的核實、計量設施的改造、管護主體的落實、節水主體的補貼等一系列措施,明晰人員工資、維修養護費用,建立健全水費收繳、返還、管理、使用制度,補齊終端收費中存在的短板。建立合理的水價形成機制,建立節水獎勵機制,扭轉用廉價水、大鍋水的陳規陋習。
3.4 推進管理體制改革
按照十九大“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的要求,盤活水資源、人力資源、水利工程資產資源等,加快推進水管單位體制改革。積極開展水管單位內部崗位設置和管養分離改革,改變內部“大鍋飯”管理模式,探索新機制,推動水管單位走上良性發展。探索推動供水由單一農業供水向以農業灌溉為主兼顧工業、生態、生活用水多元化協同發展轉變,從單純管理水量向管理水權、水市場轉變。同時以數字治水為戰略統領,發展水聯網、物聯網,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取代傳統管理方式,實現無人操控、少人值守,以信息化管理促進現代水利發展。以縣或鄉鎮或支渠灌域為單元,整合改良農民用水合作組織,組建水利專業化服務公司,承接政府無力管的“最后一公里”,建立現代化灌區供水服務體系。
3.5 大力推進數字治水
按照形成與數字經濟時代特征相適應的水治理創新發展道路,著力發揮信息化在系統治水中的關鍵作用,以數字技術與水治理融合應用、治水全要素數字化轉型為重要推動力,與清華大學深度合作,加快建設水數據、加速構建水聯網、實施系統水治理。要利用好科技手段,充分發揮測控一體化閘門的功效,加強與設備廠家、軟件平臺開發商的對接,加快各廠家軟件與信息化軟件平臺的對接工作,進一步完善軟件功能模塊。綜合運用現代數字技術,加快數字渠道、數字灌區等工程建設,實現對供水設施的全面、動態化管理,全面提升全面加快水利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水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參考文獻:
[1]范習超,等.生態灌區的概念、屬性與指標體系研究[J].中國水利,2018(11):51-53.
[2]杜軍,哈岸英.寧夏引黃現代化生態灌區頂層設計與建設[J].中國水利,2018(7):40-43.
[3]崔淑芳,等.韓墩生態灌區建設初步研究[J].中國水利,2015(15):53-54.
[4]王小輝,等.成都東風水庫灌區現代化建設思路與布局[J].中國水利,2018(13):46-47+59.
[5]伏志梅.以現代化生態灌區建設推進寧夏農田水利改革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水利,2019(1):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