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職業技術學院,河北 衡水 053000)
2015年,教育部發文在職業院校建立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診改”一詞迅速聚集了諸多學者和院校的關注、實踐和討論。2017 年,教育部再次發文全面推進診改制度建設,進一步明確了重點工作和進度要求。診改不同于傳統評估,“主體”從他方轉向了自身,“目的”從證明變為了改進。
目標是診改動力產生的源頭。診斷就是通過現狀和目標的比較來發現問題和偏差,從而產生解決問題、消除偏差的愿望,再轉化為學習、創新、改進的動力。如果沒有目標、沒有比較,一切任其自然,診改就成了無源之水。
診改要求在學校、專業、課程、教師、學生不同層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對獨立的自我質量保證機制,起點都在各自層面樹立的自身的目標,目標要起到過程激勵的作用,建立“跳一跳夠得著”的標準就是必然選擇。
愛德華·戴明博士于上世紀中葉提出的“戴明循環(PDCA 循環)”,即“計劃(PLAN)—執行(DO)—檢測(CHECK)—改進(ACTION)”循環,體現了以人為本、數據說話、持續改進等先進的質量管理理念,“8 字螺旋”由靜態和動態兩個螺旋疊加而成。數字電路課程診改8 字螺旋如下圖。
課堂是教與學的主陣地,是質量生成的關鍵環節,也是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地帶。今年9 月,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陳寶生在《人民日報》撰文指出:要始終堅持以學習者為中心,為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受教育者提供個性化、多樣化、高質量的教育服務,促進學習者主動學習、釋放潛能、全面發展。這是課堂革命的總體原則,也是課程層面教學診改的基本準則。
借鑒悉尼協議成果導向(OBE)的教育理念,構建“專業培養目標—課程教學目標—課堂教學目標”銜接貫通的人才培養目標鏈。
一是在修訂專業教學標準時,根據需求制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確定學生畢業能力要求,進而細化分解為畢業能力要求指標點,依據指標點建構課程體系。二是在修訂課程標準時,由落到某門課程的畢業能力要求指標點確定課程目標,依據每個指標點,分解支撐課程目標的知識、技能、素質目標,進而選擇相應的教學內容并制定學生學習合格標準。三是在設計單元教學時,將課程目標進一步細化分解為每個單元的教學目標,選擇合適的項目、案例作為教學載體,設計系列教學活動,使教學活動與學生學習目標相關聯。
依托數字電路職教云平臺,實現教師教學全程記錄。課前,教師通過平臺進行備課,列出單元教學目標,組織單元教學內容,策劃課堂教學活動,將活動與學生學習目標相關聯。系統后臺自動記錄教師備課情況,對教師備課內容更新率進行分析統計,對更新率低于15%的發出預警提示。課中,教師運用平臺,“激活”每一個教學環節,上課前預熱調查,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以實施針對性培養,因材施教。同時,通過“測驗”“考試”“投票”“討論”“搶答”“搖一搖”“頭腦風暴”“小組PK”“問卷調查”等平臺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課后,教師通過平臺及時與學生溝通,對學生尚未完全掌握的內容進行輔導答疑,及時批閱學生提交的在線作業,而系統則自動記錄學生作業提交、教師輔導答疑和作業批閱等情況。
依托平臺,實現對學生學習目標達成度的過程監測。通過后臺數據自動統計分析,生成學生課堂學習報告,呈現學生課前預習、課中參與、課后互動的情況,以積分的形式及時將學習目標達成度反饋給學生。同時,將教師課堂教學報告推送給授課教師,反饋學生考勤、學習目標達成度、學生對課堂的滿意度等情況。而教師則根據報告對自身教學方法、手段、重難點的把握進行診斷和改進,幫助教師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基于課程建設年度計劃和課程標準,實施課堂教學適時診改。在任課教師進行各項教學活動的同時,平臺實時監測每個學生學習目標達成度,教師根據平臺提供的狀態數據適時調整教學內容、方法和進度。對于完全達標的學生課后可以給予更高難度的項目訓練,提升其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尚未達標的學生加強輔導答疑,幫助其完成學習任務,最終實現人人達標。
課程建設效果最終還是要落在課堂上,圍繞學生課程學習目標的達成度、課程教學過程中學生參與度、教師課程教學投入等主要質量指標,依托課程教學云平臺,把課程教學狀態由“黑箱”變成“白箱”,使8 字形質量改進螺旋在課程診改中能夠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