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昕
摘 要:水彩畫是一種可以表達藝術語言的繪畫形式,是創作者表達情緒和感受的載體,經過了幾百年的發展,寫實水彩已成為當代水彩畫的主要表現手法,文章對當代水彩畫寫實語言進行了簡要分析。
關鍵詞:當代;水彩畫;寫實語言
寫實手法是當代水彩畫的主要繪畫手法,占據主導地位。創作者通過這種寫實語言表達對生活的思考和感悟,欣賞者通過這種方式產生共鳴,創作者與欣賞者之間建立起溝通的橋梁。
一、當代水彩畫寫實語言的形成
任何藝術形式都有獨一無二的語言表達形式,水彩畫也不例外,且有著豐富多樣的語言表達形式,通過不同的語言表達形式傳遞出創作者的心聲。水彩畫屬于外來畫種,作為一個舶來畫種,水彩畫在我國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從1984年第六屆全國美展在廣州設立水彩展區開始,到1999年第九屆全國美展在廣州設立水彩展區,短短15年間,本土水彩畫獲得了快速發展。因為不管是水彩畫還是中國畫,兩者都是以水為媒介,而且都是用毛筆完成,所以水彩畫更容易被中國人接受。自傳入我國以來,水彩畫在中國迅速發展。眾所周知,水彩藝術起源于歐洲,人們普遍認為德國繪畫大師丟勒是第一位創作水彩畫的藝術家,他運用的就是寫實手法,客觀真實地反映事物表象,通過這種寫實語言抒發作者情感。早在20世紀50年代,水彩畫就成為美術生的一門基礎課程。改革開放以來,中外時常進行文化交流,中外藝術家在水彩畫領域進行了更加密切的探討。中國水彩畫家不但學會了西方水彩的技藝內容,而且將中國元素融入水彩藝術中,給我國水彩畫帶來了新鮮的血液。水彩畫傳入我國以來,在吸取國外水彩畫寫實語言的優點的同時融入中國文化。無論是《纜索橋》《晨曦中的人民英雄紀念碑》還是《上海城隍廟》,雖然歷史背景不同,但都客觀反映了當代中國的現狀,表達了作者的個人情感。寫實語言的發展是異域文化與本土文化的融合,與其他語言形式相比,寫實語言始終是被最廣泛接受的語言形式,因為它傳遞給我們一種更容易接受的視覺感知。
二、當代水彩畫寫實語言的發展
(一)水彩畫寫實語言與傳統文化的結合
當代中國水彩畫興起于 1979年,中國寫實水彩畫經過了漫長的發展過程才有了今天的成績。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水彩畫得到進一步發展并漸漸形成寫實風格,逐漸趨向穩定發展。
在寫實風格形成以前,中國水彩畫的定義相對廣泛。由于水彩畫早年在我國處于發展階段,技術、材料和工具等不是很完備,呈現出的寫實語言相對單一,形成的繪畫方式更傾向于速寫。例如,李劍晨的水彩畫《東海風云》繪畫風格豪放有力,《晨曦中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光感很強,將水彩畫中的透明與光感結合得甚為精巧。
1985年以來,我國水彩畫寫實語言逐漸成熟,實現了中國水墨畫與西方自然光色的完美融合。畫師哈弼時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從事人物水彩畫創作。他的創作題材大多為我國少數民族的人文地理,他的作品有《塞外風光》《張充仁肖像》《帕米爾高原的女兒》等,《帕米爾高原的女兒》畫幅為60×51.5厘米,尺寸較大,畫面中有一個高原小女孩,泛紅的臉頰、艷麗的頭巾,手背捂著嘴唇在低頭淺笑,寬大的衣褲把女孩襯托得更加小巧。他的繪畫語言獨特,在保持水彩畫輕松亮麗特點的同時,運用創新技法豐富了水彩畫的表現力。在寫實繪畫中融入中國水墨的氣韻,體現出一種獨特的民族風。哈弼時的創作精力主要在人物畫上,繪畫整體色彩給人一種強烈的沖擊感,使中國寫實水彩提升到一個新高度。
當時環境的多樣性,使我國水彩畫寫實語言在多方面有了長足的發展,既保留了傳統寫實水彩語言的共性,也具有自身的獨特性。1990年以后,包括關維興、黃鐵山等在內的很多我國早期創作畫家的寫實水彩語言開始興起,并帶動了中國水彩畫寫實語言的發展。關維興是我國一級美術師,在中國水彩界有著很高的聲譽,他的水彩畫的人物造型嚴謹,形神兼具,用筆豪放灑脫,用色考究,極具審美性,畫面厚重且光感十足,例如《人間圣母》《盛裝的少女》等,被人們奉為佳作。他的畫作樸實自然,好像每一幅都在吟唱一首能打動人心的小詩,用最真實的語言、最簡單的方式觸動人心。
黃鐵山創作的人物畫與關維興的不同,主要以自然風景為繪畫題材,他認為水彩畫的魅力在于自然和真誠,他的繪畫也表達出了自身對生活的真情實感。黃鐵山是湖南人,他的作品多反映湖南的鄉土人文,可以說走到哪里畫到哪里。他反對玩弄形式的繪畫風格,熱衷于深入生活,把生活的真實和自然的韻味客觀地反映出來,他把水彩畫的這種寫實語言發揮得淋漓盡致。從黃老師繪畫中的構圖可以發現,他的繪畫作品都是尊重自然的客觀寫實。在色彩的運用上,受到西方油畫的影響,以水色交融的魅力感染欣賞者。在黃老師的畫中,我們可以充分感受到寫實語言的表達,如《云南寫生(二)》,該畫創作于2002年,將光與色彩結合得恰到好處,把水彩畫寫實語言發揮得淋漓盡致。
關維興等藝術家的一些觀點和對水彩畫寫實語言的表達方式影響著之后很多水彩畫藝術家,這一時期水彩畫寫實語言逐漸趨向成熟。
(二)水彩畫材料和質地表現方面的嘗試和研究
在我國當代的水彩畫領域里,也有很多藝術家是通過寫實手法來創作的,他們不斷地發揮發展這種最真實的表達方式,非常認真地研究寫實語言,他們的眼睛和心靈時刻關注著每個個性鮮明的生命體和社會現實的真實反映,也有很多非常優秀的繪畫作品問世。由于每個創作者的觀察角度、生活閱歷、生活環境和愛好不同,繪畫中體現出來的寫實語言也都有所不同,造就了我國當代寫實水彩的多元化特點。
陶世虎是我國知名水彩畫家,他從不惑之年開始專攻水彩畫,從陶老師的畫作中,欣賞者能體會到水彩畫本體語言那種亮麗通透的純真和極具中國特色的理念和情懷,同時驚嘆于繪畫者扎實精湛的寫實功底。創作者把中國水墨畫的特點和國外傳統寫實手法相結合,打開了水彩畫的新局面。如果說傳統水彩畫是一首清麗的詩詞,緩緩吟誦,那當代水彩畫就像虎跳峽一般雄偉壯闊,有著滂沱之勢。畫家在水彩畫的創作中,通常會保留水彩畫的本體語言,通過對色彩的研究,改變色彩的一些相關要素,從而獲得那種雄渾凝重的質感和大氣的效果。繪畫技法的多樣和結合,使水彩藝術語言的表現程度大大加深,也形成了匠心獨運的寫實語言風格。陶世虎的《長白晨曦》創作于2018年初春,暖色調中透著一偏白雪皚皚,帶給人一種精神抖擻之感,既清麗肅靜,又不失氣勢。這與陶世虎多年對生活的細致觀察是分不開的,他常常進入白雪覆蓋的樹林,細致地觀察周圍的環境,靈動有趣的筆法和神韻形成了自身質樸亮麗的水彩畫特點,頗有建樹。
三、對當代水彩畫寫實語言的建議
傳統的寫實水彩往往被人們貼上過時的標簽,從而涌現出一些主張個性、另辟蹊徑的繪畫作品。我們不是不推崇個性的發揮,也不是觀念守舊,但是摒棄傳統,一味地追求反傳統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我們應該繼承前人的成果,虛心學習和傳承有價值的東西,再融入創新和時代的元素、情感,不應該一味地摒棄傳統,以為這樣才是創新和改變、才是進步、才是發展,殊不知這恰恰是發展道路上的絆腳石。
在當今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人們的生活節奏也不斷加快,出現了很多急功近利的現象。可以發現,展覽上展出的繪畫作品畫幅變大了,但創作一幅畫的時間卻不斷變少,對于材料等基礎原料的運用和選擇也越來越不用心,畫展上留給欣賞者欣賞畫作的時間也越來越少,時間長了,大家仿佛已經接受了這種現象,認為這些看起來正常的事情本該如此,這是很悲哀的,人們仍然能從這些畫作中獲得視覺的享受或者心靈的震撼和共鳴,但是這種所謂視覺上的享受和心靈上的共鳴一定不是長久的,是經不起時間和時代考驗的。畫家冷軍說過:“藝術在某種意義上是創造,但不能為了創造而創造,如果摒棄的都是傳統人類文化遺產中有價值的經典的東西,一味地追求新奇、特異,這樣的創造是沒有生命的。”傳統的東西是值得人們細細品味的,經典和傳統不能丟,它們才是藝術品,值得珍藏。
探究我國當代寫實水彩語言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如果你問什么形式是表現客觀事物最簡單直接的方法,那么一定是寫實的方式,我們要做的是讓這種寫實方式變得更加充實、內容豐富,這是每一位水彩繪畫者應該做的。這需要繪畫者對所要表現的內容和對象充滿熱情,只有這樣才能更加準確地反映出事物最本真的特點、樣貌或者情懷,才能讓欣賞者身臨其境般地體會創作者想要表達的意境。水彩畫的寫實語言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發展的,創作素材、觀念等也在不斷變化。
四、結語
目前我國有很多種類的水彩畫,但是其中大部分繪畫作品仍然以模仿為主,創新或者自創的元素較少,創新也僅僅是在一些材質的選擇或是局部的結構上或多或少地改變,并沒有自己的風格和特點。傳統的好的東西需要繼承和發揚,但是也要緊跟時代步伐,跟上社會發展的節奏,需要有激情的繪畫者們不斷深入研究,不斷學習創新,讓傳統的水彩寫實語言更具有時代感和現實意義。水彩畫的寫實技法在水彩畫發展的這些年有了長足的進步,很多藝術家在精細地描繪事物形態方面有著非常高超的技藝,但是我們不應該一味地追求這種寫實,我們應該在反映客觀事物本身形態的基礎上,在思想和精神上給予寫實水彩更多的情感表達,使作品有靈魂,能使欣賞者與創作者產生共鳴,這才是我們要達到獲得的效果和繪畫初衷。
參考文獻:
[1]封思勇.對我國當代水彩畫藝術語言的探索[J].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3).
[2]符靜.淺談當代水彩畫藝術語言的研究[J].中國文藝家,2017(8).
[3]楊凱燕.當下中國水彩藝術的審美取向[D].沈陽師范大學,2015.
[4]劉冠舉.論當代中國80后水彩畫家作品的藝術特征[D].西安美術學院,2015.
[5]趙龍.現實邏輯當代中國水彩畫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5.
作者單位:
佳木斯大學美術學院
通訊作者:
趙玉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