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艷,王 鋒,楊小林
(重慶市開州區人民醫院,重慶 405400)
隨著生活壓力的與日俱增,突發性耳聾患者也在不斷增多。突發性耳聾會嚴重影響人們的正常工作與生活,同時此類疾病還會伴隨患者外界交流障礙,使患者出現負面情緒,降低生活質量[1]。國內有文獻報道[2],耳蝸微循環障礙是導致突發性耳聾的重要原因之一。耳蝸微循環在聽覺生理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與內耳的許多疾病有關聯。選取在重慶市開州區人民醫院住院的100例突發性耳聾患者資料作為實驗對象,并選取100例健康體檢志愿者作為對照,探討突發性耳聾與后循環缺血癥狀之間的關系。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7年6月—2018年11月在重慶市開州區人民醫院住院的100例突發性耳聾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實驗對象,同時選取100例健康體檢志愿者作為對照。按照患者的病癥分為健康體檢組100例與突發性耳聾組100例。突發性耳聾組100例患者中,男性35例,女性65例,最小年齡22歲,最大年齡67歲,平均年齡(50.34±5.73)歲,最短病程10 d,最長病程1年,平均病程(4.87±1.24)月。健康體檢組100例中均為經體檢后確定為健康人的志愿者,其中男性40例,女性60例,最小年齡20歲,最大年齡62歲,平均年齡(49.23±5.41)歲。兩組實驗對象的年齡、性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一定可比性。本次研究中的突發性耳聾組均確診為突發性耳聾患者,并經頭顱核磁共振檢查,無嚴重器質性損傷與原發性臟器受損情況,對于本次研究中采用的造影劑無過敏現象或嚴重惡性并發癥。
分析突發性耳聾組100例患者的詳細病史資料,并進行內耳磁共振掃描MRI檢查與血脂指標測定。在內耳磁共振掃描MRI中為患者選取臥位,成像條件如下:SE序列T1WITR/TE=350/20 ms,T2WITR/TE=3500/100 ms,層厚設定為5 mm,層間距設定為2 mm,進行作冠、橫、矢狀位掃描。矩陣設定為256×126,NEX=3[3]。平掃結束后作增強掃描,對比劑采用淮海制藥廠的釓噴酸葡胺(GD-DTPA),按0.1 mmol/kg體重劑量進行靜脈注射給藥,觀察患者的內聽動脈與基底動脈等內耳微循環的血管管徑。同時,為健康體檢組的100例志愿者也進行相同的檢測。
對于兩組實驗對象進行血脂指標測定。取實驗對象晨起空腹外周靜脈血5 ml,將其注入真空管中保存,隨后置入離心機內離心30 min,轉速選擇3 000 r/min。將上清液分裝后進行低溫保存,隨后使用Roche 7600 D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與比色法進行TC值測定與TG值測定,對比劑根據設備說明書選擇。
采用SPSS 20.0軟件做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T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與突發性耳聾組相比,健康體檢組100例志愿者的內聽動脈與小腦前下動脈與基底動脈的數據指標較高,組間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實驗對象的內耳微循環、TC/TG指標對比(mm、mmol/L)Tab.1 Comparison of inner ear micro circulation and TC/TG of two groups(mm, mmol/L)
本研究中的突發性耳聾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耳科疾病,臨床上多伴有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與聽力下降,下降情況較為突然且迅速,多數患者在數小時內完全喪失聽力或聽力嚴重下降,同時伴隨著一定的耳鳴與眩暈。本次研究通過選擇健康人群與突發性耳聾患者進行對比后得出結果。與突發性耳聾組相比,健康體檢組100例志愿者的內聽動脈與小腦前下動脈與基底動脈的數據指標較高,提示內耳微循環、TC/TG指標與突發性耳聾患者的臨床癥狀有一定的關聯性。
目前,在國內針對突發性耳聾的治療方法多種多樣,中西醫治療也多以對癥治療為主,兩種治療方法均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但是,兩種治療方法均是以改善患者耳蝸微循環為基礎的。耳蝸微血管承擔著為耳蝸提供足夠血供的重任,從而維持耳蝸內環境的穩定。正常情況下,耳蝸部位的血液循環依靠血壓、血管張力與血液黏稠度三方面的影響較大,當患者的內聽動脈、小腦前下動脈、基底動脈與血脂血壓發生變化后,機體的耳蝸微循環往往會出現遲滯情況,從而引發側支循環失效,代謝物累積引起細胞水腫,損傷耳蝸血管內皮細胞,導致突發性耳聾。在治療突發性耳聾的過程中,由于藥物或治療手段的干預,也會使高血流進入患者內耳微循環中,引起再灌注損傷與耳鳴的發生。
本次實驗結果顯示,突發性耳聾患者往往存在一定的內耳微循環障礙,且患者的血脂會出現一定的異常改變。通過對突發性耳聾患者內耳微循環、TC/TG指標的檢測,可及時判斷患者的病癥,并采取積極有效的治療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