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智
(沈陽環境科學研究院 遼寧沈陽 110000)
沈陽市棋盤山風景名勝區規劃面積148.03km2。位于沈陽市東北部,屬長白山哈達嶺余脈,處于遼東低山丘陵地帶向西延伸地段,屬北方土石山區,海拔高度在100~441.3m之間,山脈由東北向西南走向,山勢蜿蜒起伏,其北部的石人山海拔441.3m,為沈陽市的最高峰。本區域地勢北高南低,地貌形態和自然植被豐富,高山、低谷、丘陵、漫崗、河流、森林、草地應有盡有,該區域土壤侵蝕強度屬中、輕度侵蝕區,屬于國家級和省級水土流失重點監督區。多年來,棋盤山地區由于受占地建館、農業生產生活、旅游與資源開發等人類活動影響,部分地區水土流失加劇、生物多樣性降低、自然生態系統遭到一定程度破壞,特別是2019年受417森林大火的影響,導致一些地區生態系統破損退化嚴重。“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理念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主要組成內容,是新時代推進生態保護修復的基本遵循和重要指引。近年來,國家先后實施三批次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程,著力解決影響國家生態安全格局的核心區域、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重點區域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為全面踐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理念,按照系統修復、科學修復、提升修復原則,應加快對棋盤山地區山上山下、地上地下以及流域上下游進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構建棋盤山地區生態安全格局,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實現棋盤山風景名勝區生態系統的格局優化、系統穩定、功能提升,本文就棋盤山風景名勝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的政策依據和對策建議進行闡述和分析。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保護修復工作。十九大報告強調,必須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要統籌兼顧、整體施策、多措并舉,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指出,必須按照系統工程的思路,構建生態環境治理體系,著力擴大環境容量和生態空間,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環境保護。目前,沈陽市尚未開展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生態保護修復相關工作,以蒲河流域上游棋盤山風景名勝區為試點,開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是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生動實踐案例。
棋盤山地區是沈陽市東部丘陵暖溫帶濕潤的油松落葉闊葉林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水源涵養區,是沈陽市的重要水源涵養地,重要的地下水源地補水區,陸域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植被類型最多的地區,也是沈陽市生態保護紅線區及生態安全格局屏障區,對于沈陽市東部、蒲河中下游地區具有至關重要的水源涵養、水土保持、水環境、生物多樣性維護、防洪調蓄等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是構筑沈陽市生態安全戰略格局的關鍵節點。
因此,實施棋盤山風景名勝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與修復,維護和改善棋盤山地區生態環境,保障蒲河流域生態安全,可為沈陽市其他區域開展生態修復提供示范作用,是筑牢我市生態安全格局的戰略需求。
棋盤山地區天然林少,人工林多,單優種森林多,混交林少,中幼齡林多,成熟林少,中幼齡林占森林總面積的60%左右。大片密集的能發揮生態功能的森林少,零散小面積的森林多,分布不均勻。森林生態系統破碎化程度高,大多森林呈片狀或孤島狀分布,面積有限,森林的破碎化影響了生態系統的穩定。尤其是2019年棋盤山地區森林大火具有面積大,集中連片的特點,對于棋盤山和石人山森林生態系統產生的損害還是比較嚴重的。過火主體區域灌木基本燒毀,相當部分喬木也受損嚴重,特別是高強度嚴重火燒跡地,針葉樹已被徹底破壞,依靠天然更新和促進更新來恢復針葉林的條件已不復存在,有些嚴重過火的裸露地還可能向生草化和沼澤化方向發展。森林重要生態系統受損退化嚴重,如不及時開展生態保護修復措施予以扭轉,將對區域生態環境造成長期不可逆影響。
受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響,棋盤山風景名勝區內的蒲河流域、秀湖水庫周圍人流、車流量大,農業種植與濕地、林地爭地,自然環境逐漸單一化。濕地與林地的水源涵養功能不足,庫區水量不充沛,水庫水體指標監測為Ⅲ-Ⅳ類水質,總磷指標按湖庫水質要求還有差距,流域的重要生態功能區有待進一步保護。此外,棋盤山區域蒲河及滿堂河生態用水短缺,河流生態系統脆弱,水系連通性下降,大多數季節性河流非汛期生態徑流難以保障,造成了部分河道河床裸露、濕地退化,流域水環境承載力嚴重不足。
棋盤山風景名勝區生物多樣性減少情況比較嚴重,主要原因一是植被的單一,經濟林和用材林建設,造成植被的單一化,不能滿足各種鳥類棲息、覓食環境的不同需求。二是農業種植,田間勞作帶來的驚擾、化肥施用導致的污染、農藥噴灑產生的擴散。三是人為的捕殺,部分不法分子對鳥類、魚類的非法捕殺也是造成動物資源減少的重要原因。四是濕地面積減少,一些濕地被開墾為農田和魚塘,擠占了濕地。
以“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重要理念為指導,以棋盤山地區生態系統“格局優化、系統穩定、功能提升”為總目標,以“四山一湖”為重點范圍,以工程與生物措施相結合、人工治理與自然修復相結合為主要生態保護修復方式,以體制機制創新,管理制度供給,科技支撐強化為重要支撐,統籌考慮“山水林田湖草”生態各要素的協調性、銜接性、互動性等相互依存關系,遵循生態系統的完整性、系統性和其內在規律,采取管控、修山、治水、復綠、擴濕等綜合性治理措施,推進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修復、過火林地生態環境治理與修復、重要生態系統保育與生物多樣性維護等領域工作,加快培育和構建火毀林地區生態系統,構建棋盤山生態安全屏障,探索形成適合我市區域生態特征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示范模式。
堅持保護優先,綠色發展。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按照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高效開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可持續發展的文明之路。
堅持統籌規劃,突出重點。立足于解決區域重點生態問題,強化頂層規劃設計,統籌推進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的生態保護修復。突出重點流域、重點區域、重點生態功能區和重點開發區,合理配置自然恢復與人工修復、生物措施與工程治理,科學設定資源利用強度,因地制宜管護資源,實現生命共同體的生態服務功能最大化,切實強化綜合治理效益,促進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與人地和諧。
堅持系統修復,建管結合。切實以系統工程和全局角度引領保護修復,綜合考慮自然生態各要素,統籌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流域上下游,推進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區域統籌、綜合治理。正確處理修復治理與保護保育的關系,建立健全長效管護機制,不斷提高自然資源管理水平。
通過棋盤山風景名勝區生態保護與修復相關管理要求與工程措施的實施,使棋盤山風景名勝區森林火災區域得到有效修復,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基本得到解決,水源涵養功能得到穩定提升,生物多樣性減少得到基本控制,生態環境質量得到總體改善,系統完備的生態保護修復制度初步建立,努力實現“山清、水秀、林茂、田整、湖凈、草豐”,探索形成適合東部山區水源涵養與生態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示范模式。
根據棋盤山風景名勝區主要生態功能定位、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結合鄉鎮行政區劃邊界,將棋盤山風景名勝區劃分為秀湖上游水源涵養保育區、秀湖及周邊生態保護與綜合治理修復區、火毀林生態系統修復重建區、棋盤山地區人居環境綜合治理區,并明確不同分區的主要任務和管理措施(見圖1)。
(1)秀湖上游水源涵養保育區。
秀湖上游水源涵養保育區位于棋盤山風景名勝區東北部,面積28.61km2,主體為石人山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蒙古櫟林、雜木林、懷槐林、春榆林等生態系統。該區域現有植被為人工、次生天然林和灌草叢,由于景區開發建設的力度加大,景觀生態環境受到一定破壞,造成生態環境和土地有一定退化的趨勢。
該區域是我市生物物種最豐富的地區,應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對現有的天然林應實行封育性保護,提高其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加強人工林改造,誘導其向多樹種混交、喬灌草結合的復層結構林型演替。
(2)秀湖及周邊生態保護與綜合治理修復區。
秀湖及周邊生態保護與綜合治理修復區位于棋盤山風景名勝區中部及西南部,面積50.87km2,包括大洋山、輝山、棋盤山及輝山街道森林生態系統保護地以及秀湖及蒲河河口生態系統保護地。森林生態系統現有植被為人工、次生天然林和灌草叢,存在豚草、火炬樹、加拿大蓬等外來物種,單一樹種人工林比例居高不下。秀湖及河口濕地生態系統受人為活動干擾強度大,水生態系統完整性、穩定性差,停歇候鳥棲息地減少。另外,旅游開發使建設用地面積增加,土地過度開發,景觀生態環境受到破壞,出現水土流失,污染排放,水生態環境質量下降的狀況。
該區域應強化林地生態保護,綜合治理秀湖、滿堂河及舊站河水環境與水生態,營建秀湖、洋什水庫濕地生態系統,修復采礦廢棄場裸露地。嚴格控制建設用地總量,嚴禁有損主導生態功能的開發建設活動,建立水生態長效管理機制。
(3)火毀林生態系統修復重建區。
火毀林生態系統修復重建區位于棋盤山風景名勝區中部及南部,包括本次棋盤山森林大火2019年“417”,以及原有的2009年“409”,2012年“506”火毀林,總面積21.07km2。該區域應著重查清火毀林資源損失情況,確定修復技術措施,開展火燒跡地植被恢復工程,對火毀林進行生態修復,對現有的火毀林土壤進行整地技術改造,恢復林下土壤微生物活動,增加土壤肥力。植被恢復選取樹體水分含量較高,抗燃性強的鄉土物種,并構建生態防火林帶網絡系統。

圖1 棋盤山地區生態保護與修復分區圖
(4)棋盤山地區人居環境綜合治理區。
棋盤山地區人居環境綜合治理區總面積54.94km2,為棋盤山地區農村居住地、農田,或已經遭受零散建設項目破壞的部分地區。該區域應開展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治理,建設沿線村屯污水處理設施,植樹種草,退耕還林,減少農村面源污染。實施蒲河源頭段生態修復,提升水環境容量,建設生態景觀,恢復水生態環境。發展鄉村旅游、休閑娛樂、生態保護一體的經濟模式。
(1)加快火毀林生態修復,構建棋盤山生態安全屏障。
一是開展森林火燒跡地生態修復,恢復和提升森林生態資源質量工作。對火毀林生態系統修復重建區內“417”、火燒跡地(約15km2)進行整地技術改造,恢復林下土壤微生物活動,增加土壤肥力,開展火燒跡地植被恢復工程,對火毀林進行生態修復。修復過程中,應改變原林地樹種單一的局面,通過合理的混交林結構增強生態系統穩定性、抗病蟲害和自然災害能力,逐步達到森林生態系統結構及功能恢復。
二是實施封山育林,倡導森林近自然化管理。加大對秀湖上游水源涵養保育區、秀湖及周邊生態保護與綜合治理區現存的林木植被的保護,對區域內開展封山育林,重點包括石人山天然次生林生態系統保護地、大洋山保護地、老虎山天然次生林生態系統保護地等,保護各種典型的植物群落。
三是遏制生態退化,確保森林資源總量穩增長。對于陡坡地段、蒲河水源及其兩側、秀湖周圍、山脈頂脊等生態脆弱區域,要全部退耕還生態林;對區內四家子村、洋什水庫南側等幾處采石場廢棄場地制定修復方案,開展生態修復工程。
四是針對25°以上的坡耕地,全面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實施農田林網、道路林網建設。分區域建設生態林、沙地經濟林、碳匯林、生物質能源林,遏止土地侵蝕惡化趨勢。治理中強度水土流失,治理風力水力侵蝕,消除裸露荒地。
五是完善資源監測,加強林業生態動態管理。建立健全覆蓋全市重點林區的森林防火預警和觀測瞭望網絡。建立健全森林防火阻隔網絡體系。
(2)統籌水生態、水環境、水資源,提升蒲河源頭區水生態系統功能。
一是提升庫湖水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穩定性,提高水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與代謝循環能力,增加生物多樣性,促進水質保持與提升。開展秀湖濕地水生態構建與修復,修復構建秀湖水生植物群落,以北部蒲河入湖口為主,兼顧其他水域。提升秀湖水生態服務價值,使秀湖富營養化問題得到明顯改善,確保水質優良。
開展洋什水庫擴容及濕地修復,增擴洋什水庫水面面積,布設構建水生植物群落,進行小區域濕地景觀建設,凈化庫區水體,形成湖泊濕地景觀帶,提高周邊居民的生態宜居水平。
二是實行河道綜合整治,增加河流生態蓄水量。重點整治區內蒲河、滿堂河及舊站河等河流,實施河道清淤疏浚,沿岸垃圾清理、河岸堤壩整治、濱河局部濕地構建、陸岸植被廊道及人文景觀建設,建設自然式堤防及生態型攔水壩,增加生態蓄水。
三是開展蒲河等河流濕地生態廊道保護與修復,建設濕地植被緩沖帶。對秀湖上游蒲河劃定兩岸原生河岸植物群落緩沖區,重新規劃被農業任意侵占的河道緩沖區,對蒲河沿岸生態濕地保護性修復,重現蒲河8公里森林濕地生態廊道景觀。打造水生態廊道景觀,提高水體生態服務功能。
四是開展流域農田面源治理與村屯水污染控制,在秀湖上游人居環境綜合治理區建設完善周邊農村污水收集及處理設施,并采用生態治污技術進行深度處理,通過匯流區濕地緩沖帶建設消減面源污染。
五是加強飲用水源保護,維護區域飲水安全。對區域內東溝1號、北溝3號、秀湖、灣溝等4個飲用水源地,實施水源地保護區分級保護。
(3)加強生態廊道連通性,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
一是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保護重要動植物生境。以重點調查和普查相結合的方式,對棋盤山地區開展生物多樣性資源本底調查與評估,3年一個周期,實施動態監控。
二是建設生態走廊,提高森林生態連通性。對棋盤山地區高坎、滿堂街道沿線近10處斑塊狀被分割的林地連通起來,實現生態廊道保護。進一步加強被破壞和分解的廊道林地補建,最終實現良好的森林景觀連通性。實現區內東北部與西南部天然次生林生態系統的生態連通,形成棋盤山“東部森林生態廊道”景觀。
三是實施人工干預,培育恢復珍稀瀕危物種。實施植物保護工程,引種保存當地的珍稀瀕危林木植物,進行栽培繁殖與利用研究和病蟲害防治研究。實施野生動物拯救工程,規范管理各類野生動物馴養繁育場所。
四是外來物種綜合治理,防控外來物種入侵。開展外來物種清除行動,對棋盤山風景名勝區現有豚草、三裂葉豚草、火炬樹等入侵物種展開全面治理,同時利用本地物種進行原生植物群落恢復。
(4)創新生態保護修復體制機制,建立國土生態安全保障體系。
一是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棋盤山地區生態保護與修復工作,編制“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生態保護與修復規劃,開拓我市生態建設工作的新局面。
二是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優化國土資源開發。重點保護區域為石人山市級自然保護區、沈陽國家森林公園、棋盤山秀湖濕地及周邊低山丘陵生態保護紅線區。推進生態保護紅線勘界立標、紅線區拆遷整治工程。
三是實施土地用途管制,優化國土空間布局。完善土地利用規劃體系,實行科學的土地分類方式,引導土地利用分類結構合理化。
四是開展棋盤山地區生態安全預警、應急體系建設,建立水陸統籌、天地一體的環境監測及生態安全預警體制,對生態區污染、防火、病蟲害、破壞、違建等生態破壞進行預警,為環境管理提供有力的基礎保障。
五是開展生態資源及生態服務功能調查評價,為生態保護紅線保護及后續自然資產審計、政績考核、生態補償提供科學依據。
通過上述主要任務和重點項目的實施,可實現棋盤山地區多目標、強功能、高效益的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促進該區域生態環境質量和生態服務功能的不斷提升,實現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和諧發展。
一是盡快統籌規劃棋盤山風景名勝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目前,國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基本完成,我市應盡快開展相關工作,有利于推動落實山水林田湖草生命理念的生根落地。同時,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作是一項系統復雜的工程,涉及到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林草、農業農村、水利等多個部門職能,需要加強工作的頂層設計,編制《棋盤山風景名勝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規劃》。
二是分批實施以火毀林生態修復與水源涵養功能提升為的先期工程。近期,先期工程要聚焦蒲河流域上游棋盤山地區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著力做好火毀林地生態修復、蒲河源頭優良水質保護、重要生態功能區農業農村污染治理三大工程。遠期,在重點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實施基礎上,以提升生態系統穩定性和功能為目標,加強森林生態系統監測評估和預警,強化生態保護修復支撐能力建設,筑牢棋盤山生態安全屏障。
三是加快謀劃棋盤山地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庫。堅持以問題為導向,科學識別棋盤山地區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相關職能部門結合各類省級以上專項資金,按照本思路提出的秀湖上游水源涵養保育、秀湖及周邊生態保護與綜合治理修復、火毀林生態系統修復重建、棋盤山地區游人居環境綜合治理四大區,分別謀劃本部門棋盤山地區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項目,形成項目庫。
四是做好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的組織與資金保障。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作涉及到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林草、農業農村、水利等多個部門職能,沈陽市應該建立統籌協調機制,做好各部門職責分工。同時,需要做好項目的資金保障工作,積極爭取上級專項資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