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愛甜
(德慶縣直屬機關幼兒園,廣東肇慶 526600)
2001 年教育部頒發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要充分利用周圍自然環境和社區的教育資源,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怎樣立足當地,實際合理有效地挖掘,并利用本土節日文化教育資源,開發具有特色的園本課程,是許多幼兒園教師一直探索的重要內容。在邊遠山區,傳統文化節日的民間活動豐富多彩,教師通過把節日活動形成教育活動的形式。充分挖掘能促進幼兒品德發展的傳統節日教育內涵,探索在傳統節日教育中能促進幼兒品德發展的方法途徑,形成一系列以本土節日教育為主的德育活動方案和課程。引導幼兒了解我國傳統節日,熱愛我國傳統節日。培養幼兒積極、健康的情緒和人際交往能力,繼承與發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下面,結合實際談一談幼兒園在開展傳統節日教育活動的一些教育嘗試:
依托幼兒園現有的課程,根據幼兒發展的目標要求,圍繞幼兒的興趣,發展需求和學科領域的特點,選擇最有地域性特點的節日(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挖掘節日的核心價值,通過實施傳統節日教育,讓幼兒了解本土傳統節日的由來和意義,以及相關的民族風俗、地域食俗和慶祝方式等,階段性地培養幼兒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讓幼兒感受和體驗節日文化帶來的樂趣,同時通過系統性的節日教育活動加強幼兒與同伴、教師、家長三者之間的互動,讓家長成為幼兒園開展節日教育活動的支持者和合作者,促進幼兒、教師、家長的共同發展,共同成長。
例如,元宵節活動教育目標和內容,如表1所示

續表
環境是無聲的老師,為了充分發揮傳統節日教育活動中環境對孩子的渲染和教育作用,激發孩子參與活動的興趣,教師思考更多的是根據傳統節日習俗的內涵和節日的需要。在活動前期、活動過程中、活動后期的環境設計與布置,發揮環境對幼兒體驗和家長配合的顯性和隱性作用。在創設環境中,注意發揮家長、特別是幼兒的主動性,使之形成“幼兒創設環境、環境教育幼兒”的互動狀態。
例如,在開展“熱鬧元宵”親子主題教育活動中,筆者鼓勵幼兒和家長利用廢舊的環保材料一起動手自制各種花燈,在花燈上貼好燈謎,然后用親子共同制作的花燈懸掛在幼兒園的長廊上,裝飾成一條花燈街。開展“最佳創意獎”“環保獎”“親子合作獎”等元宵花燈展評比活動,讓孩子、家長都參與進來。孩子、家長既是參賽者也是評委,家長和孩子在“做花燈和猜燈謎”過程中,盡情發揮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能力。
在開展某個傳統節日教育活動前,教師先調查幼兒過傳統節日的經驗,了解孩子的興趣、經驗,觀察孩子的行為,結合調查分析開展的節日活動背景。在調查、觀察分析的基礎上,教師根據幼兒各個年齡段特點、季節特點及幼兒的發展需要確定具體本土傳統節日的教育課程內容。在選擇本土節日教育內容時,教師要注意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緊緊把握“體驗生活”的核心理念,關注幼兒在節日中的真實想法與行為需要。讓幼兒在活動中通過參與實踐,獲得自主發展。《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要重視培養幼兒喜歡參加體育游戲的興趣,要根據幼兒的特點,設計生動有趣,形式多樣的體育活動,積極挖掘有益的民間體育游戲,吸引幼兒主動參與。因此,教師可以以元宵節為契機,觀察幼兒在節日期間對民間活動所產生的興趣、語言交流和表現行為,在一次區域活動中,班上有幾位男孩子聚在一起,興高采烈地討論元宵節當天他們看到“炸獅子”的情景。孩子聽到同伴對“炸獅子”的描述,也情不自禁地用身體比畫起來,有的小朋友把外套脫下來,用外套把自己偽裝成獅子舞起來,有的小朋友用毛巾把自己偽裝成獅子舞起來,從而生成了一節“爆竹攻獅子”的體育游戲活動。通過玩“爆竹攻獅子”游戲活動,引導幼兒在自主選擇材料、自由組合、合作探究中自主制訂游戲玩法和規則,建構新的知識和動作經驗,進一步提高幼兒動作協調、反應靈活、躲閃平衡等能力,培養幼兒樂意與人交往的性格,學會互相幫助、合作探究的良好品質,同時激發幼兒熱愛家鄉的情感。
在“爆竹攻獅子”這個體育游戲活動中,可以把相關的教育資源滲透在五大領域中,如語言和社會領域,認識元宵節的由來和習俗,激發幼兒熱愛家鄉的情感。數學領域可以生成物品點數的教育活動;美術領域可以生成在游戲中所需要的材料進行手工制作和裝飾教育活動;音樂領域可以生成打擊樂活動,利用游戲中的各種器材探索音樂節奏。通過開展各種活動,讓幼兒在活動中親身體驗節日所蘊含的教育價值。
在傳統節日教育活動中,僅靠幼兒教師收集資源遠遠滿足不了傳統節日教育的需要,幼兒教師還需要積極挖掘開拓社區和家長資源。把幼兒的家庭生活,社會生活作為幼兒園傳統節日教育活動課程的重要保證,有效開展班級活動。通過參觀、調查、欣賞、走親訪友、動手制作手工作品和親子活動等多種形式帶領孩子以感恩親情為主線,走進國粹寶典,增加幼兒對節日文化的全面感知和體驗,感受節日的氛圍及團圓的意義,培養幼兒愛國情感。
1.融入家園親子活動,促進幼兒良好品質的形成。幼兒教師要讓傳統文化在幼兒心中扎根,必須把傳統文化滲透在幼兒的生活中。讓幼兒參與真實的生活實踐,在生活中體驗中華文化。而這恰恰離不開父母的陪伴和參與。
在以往節日時,幼兒總是像旁觀者一樣看著成人忙碌。現在,教師重視為幼兒提供實踐和體驗的機會,為孩子、家長提供親密相處的時間。例如,過“春節”要求親子一起掃塵,收集合適的對聯、揮春,用年畫布置家的氛圍。用學習到的吉祥話給家人、客人、老師、小朋友拜年。過“元宵節”親子一起動手做湯圓、吃湯圓。過“端午節”,不少家長主動帶來了各式各樣的粽子請老師、孩子們共同品嘗。“中秋節”邀請月餅制作師傅和家長助教教幼兒做月餅,并與老師、父母分享、發動家長和幼兒一起制作謎語燈籠。在這個過程中,讓幼兒通過實踐體驗節日習俗和文化活動帶來的樂趣,感受團圓的意義,同時獲得有益身心發展的經驗和知識,促進幼兒形成良好的品質。
2.巧借家長助教資源,發揮家園合作的優勢。所謂家長助教,是指根據幼兒園活動的目標、內容的實際需要,有計劃地邀請具有某種職業或專業、技能優勢的家長直接參與教學活動,協助教師更好地實現活動目標。如很多傳統節日都和吃聯系在一起:端午節的粽子、中秋節的月餅、元宵節的湯圓,都可以邀請有飲食方面特長的家長來參與,讓幼兒通過做一做、嘗一嘗,更深刻地感受節日文化的特色。那份收獲不只是孩子的,家長也因為能為孩子帶來快樂而由衷地感到欣慰。正因為家長的支持和參與才讓這些民俗活動變得更加有聲有色、生動有趣。
3.積極探索社會性的教育資源,以傳統風俗為載體促進幼兒發展。
(1)清明節。幼兒園在開展清明節主題活動中,積極挖掘節日的思想內涵,并將此貫穿多個節日的教育活動中,教師充分利用幼兒園、社區和家庭整個資源,幼兒園組織“瞻仰英雄烈士紀念碑”親子網上祭英烈,家長帶領幼兒參與“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教育活動。教師、家長和幼兒一起動手做花圈、花牌,參與準備清明節祭拜用品、食物等。讓幼兒體驗清明節,不僅是人們感恩、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節日,也是一個遠足、踏青、親近自然的春季活動。鼓勵、發動家長帶領孩子到郊外踏青或回鄉下開展春天種植活動,培養幼兒環保和種植意識。通過一系列主題活動,激發幼兒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2)開筆禮。開筆,由春秋戰國的孔子時代流傳至今,是對幼兒開始識字習禮的一種啟蒙教育,俗稱破蒙,它表達了為人父母對子女成長的期望,讓孩子在寓教于樂的開筆禮中,接受勤學苦讀、尊師孝親、崇德立起、仁愛處世的中華文化精粹。每年的九月份,幼兒園開展幼小銜接示例活動,組織大班幼兒在家長的帶領下到德慶學宮參與“學圣賢、啟德智”開筆典禮活動。孩子興高采烈地頭戴四方帽、身穿博士服,一本正經地參拜孔子雕像,換上漢服朗讀《三字經》感受古人讀書的情感。接受點朱砂啟智儀式,最后敲響啟智鐘。
親子共同參與傳統節日教育活動,這對家長也是傳統文化的滲透。家長參與活動獲得快樂體驗,并不比孩子少,通過活動,家長不僅能夠與孩子建立更深的親子關系,還能不斷促進幼兒對傳統文化的體會和理解,讓家長成為幼兒園的支持者和合作者。
幼兒園利用本土地域資源開展中國傳統節日教育活動,無論是對幼兒的個人成長。社會文明的發展,還是從弘揚民族精神來說都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同時,自幼兒時期傳承中國優秀的傳統節日文化,既豐富了幼兒活動的文化內涵,增加了幼兒接觸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機會,起到傳承、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同時也能使幼兒從小建立對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