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晨 柴玲


[摘 要] 加強師生科研互動、強化大學生科研能力,是創新學風建設模式的新形式,也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徑。本文在分析高校學風建設現狀、科研互動對學風建設的必要性、基于實例的師生科研互動現狀的基礎上,探索從師生科研互動服務平臺、師生互動科研制度、轉化科研技術成果等方面構建師生互動科研平臺機制,以期長效推進學風建設。
[關鍵詞] 師生互動;科研平臺;學風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0) 07-0058-03
高校在人才的教育和培養過程中,需要共同推進教學與科研的發展。龍巖學院的人才培養以社會需求和就業為導向,在推進產教融合與校企合作辦學的同時,突出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物理與機電工程學院注重培養技能型、創新型人才,重點發展學生應用能力與研究能力。高校學風建設是高校教育質量的重要保障,也是高校人才培養的有力支撐。鼓勵師生互動科研,有助于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科研促學風。本文通過分析龍巖學院物理與機電工程學院師生科研互動現狀調查,初步探討構建師生互動科研平臺機制,長效推進學風建設。
一 高校學風建設現狀
近年來,華中科技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河北體育學院等高校因學生未修滿學分或曠課而被退學。高校學生進入大學校園后,學習壓力的減輕和新的人生階段奮斗目標的迷茫使得學習目標不明確、高考填志愿時對專業的不了解及學習過程中的專業認識欠缺導致對專業興趣不高、自律不嚴;投機心理導致的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方法不當等原因而產生的遲到、曠課、沉迷網絡、考試作弊等現象已屢見不鮮。同時,高校教師的教學風格也影響著學風建設,放任式的教學管理、灌輸式的教學課堂、單一的教學方法以及教師繁重的科研任務,“教學憑良心,科研用真心”的教育現狀導致教學質量難以得到保障,學習效果低效,學生學習積極性減弱,學風建設步履維艱。
二 師生互動科研對高校學風建設的必要性
學校及二級學院切實有效的為學生提供參加科研工作的實踐創新平臺,引導學生將所學的專業知識與發散創新思維、提高專業實踐、促進團隊協作等綜合素養結合,從而將學、思、踐、悟融合為一。
(一)培養綜合能力,夯實學風建設基礎
鼓勵師生互動科研工作,完善科研工作機制,讓學生能在科研工作中學以致用,發散創新思維,提高創新能力。通過參加科研工作錘煉學生嚴謹務實、探索創新、堅持自律的精神品質,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思維。將生硬的理論知識轉化為科研創新成果,讓學生在參與科研活動中增長知識、增長才干,拓寬高校學生自身能力發展的空間,成為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綜合型人才。[1]
(二)挖掘專業興趣,內化學風建設內容
部分大學生對所學專業缺乏正確全面的認知,專業興趣不強,“不斷增強學生在專業方面的學習興趣、學習自主性和學習持久性,是高校學風建設的核心內容。”[2]高校學生在參與教師科研的過程中,既能掌握基礎理論知識,也擴展了專業知識的廣度和深度;既能深化專業認知,也能激發專業學習興趣,從而激發學習熱情、明確學習目標、改進學習方法,更好地促進優良學風建設。
(三)以科研促競賽,豐富學風建設模式
當前高校傳統的學風建設存在理論說教、脫離實際、流于形式等弊端。高校師生科研互動,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搭建以科研探索為專業特色的第二課堂平臺,鼓勵大學生參加電子技能競賽、機械設計大賽、數控大賽等專業技能競賽。以科研、競賽的方式豐富大學生學風教育模式,拓寬學習途徑,從中獲得專業成就感,促進優良學風建設良性循環,進而深化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三 基于實例的師生科研互動現狀分析
(一)龍巖學院物理與機電工程學院師生互動科研現狀問卷調查分析
1 問卷調查方法和樣本基本信息分析
本次調研報告通過分層隨機抽樣法抽取龍巖學院物理與機電工程學院20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問卷調查時間2019年10月12日至2019年10月14日,共發放問卷200份,回收問卷198 份,回收率99%,最終有效問卷186份,有效回收率為94%。問卷主要涉及師生互動科研的動因、途徑、形式、個人影響、未參加科研活動原因、提高科研參與率的方法等。在此次調查中,參與調查的大四學生略多于其他年級學生,參與人數占總人數的28.5%。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與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參與人數較多,分別占總人數的28.5%與20.4%。
2 師生互動科研現狀分析
通過問卷調查發現,物機院未參加任何形式科研活動的學生占36%,科研參與度屬于中等水平,其中大三、大四學生的科研參與度顯著高于大一、大二學生,參與教師主持的科研項目占30.1%。師生互動科研的途徑以競賽報名為主,其次是主動咨詢教師參與科研,而教師主動找學生進行科研探究的比例僅占6.5%,表示沒有報名渠道的學生占16.1%。
表1中,“提升專業實踐能力”“個人興趣”是絕大多數物機院學生參與教師科研的動因。表2中,阻礙學生參與教師科研的最大動因是“沒有嘗試的機會”“自身能力不足”。對于如何提高參與教師科研率,表3顯示,缺乏完善的制度與平臺是學生認為需要學校改進的地方。
(二)物理與機電工程學院師生互動科研工作環境的SWOT分析
優勢(S):一是平臺學科基礎扎實。物理與機電工程學院共有機械工程系、電氣工程系、電子工程系、物理系4個專業系部,其中機械工程學科為省級重點學科。物機院擁有福建省專用車行業技術開發基地、現代加工與機器人應用技術、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等8個省級平臺;與校外二十多家企業建立校外實習基地,也與龍巖市三個專用機械裝備的大型企業(龍工、龍凈、福龍馬)形成緊密型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合作模式;二是師資力量優勢明顯。物機院現有專任教師72人,教授9人,副教授25人,博士21人。擁有國務院政府津貼享受者1人,福建省高校新世紀優秀人才資助計劃人選2人,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計劃人才2人,省級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龍巖市名師4人。并聘請10余名企業高級工程師擔任兼職教師;三是實踐創新成果突出。物機院重在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和創新能力,鼓勵引導學生參加學科競賽和教師科研項目,成績顯著,學科競賽累積獲獎項目161項,其中國家級19項,省級一等獎40項。師生共同授權發明專利12項,實用新型專利76項。
劣勢(W):龍巖學院是一所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國家科研幫扶力度、師生接觸到的科研平臺、掌握的科研前沿信息與重點高校相比差距較大,對課題的最新動態了解有限且在參與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科研導師在引導上存在不足;物機院學生科研基礎、綜合素質及參與科研工作的內部動機不夠。根據抽樣調查及院內統計,物機院師生互動科研工作的比率不高,表現在對教師科研項目并不了解、缺少參加教師科研活動的渠道、學生自身綜合能力不高等,以上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師生互動科研工作。
機會(O):創新型人才是國家發展希望所在,高校關注學生科研,培養創新型人才是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智力支撐。國家、社會、學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也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以加快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3]。因此不斷加強對高校學生科研工作的支持,如挑戰杯、“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大學生機器人創新大賽等活動,為高校學生科研工作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挑戰(T):在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下,功利主義侵蝕大學生思想,部分師生互動科研工作是為了綜合測評加分,獲得報酬,學習目的的功利化直接影響教育效果;部分師生互動科研的內在動力與科研精神、科研興趣無法長期堅持,教師投入到科研的時間精力有限,能讓學生參與的科研項目工作有限,師生雙方的自身局限加劇學生科研工作的困境。同時,高校學生就業的壓力往往將學生推向單純尋找工作,無暇、無心專注于學生科研工作,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給物機院學生科研工作發展帶來了挑戰。[4]
四 構建師生互動科研機制的思考
(一)構建學生科研服務平臺,營造良好的學風環境
學校及學院各組織各部門要互相協調配合,將有利于學生科研工作的資源充分利用。如易班、慕課、學生科技網、聯盟在線、圖書館云閱讀等網絡學習平臺;校企合作基地、科技三下鄉基地、創新創業基地等產學研平臺;邀請國內外名校專家開展學術講座、校內專家科研講座、學術科技會議等科研講座平臺;專項科研基金、競賽資助、社會實踐調研活動資助等科研資助平臺。同時教師主動帶領學生參與科研工作,以教師牽頭帶動學生科研熱情,層層擴展,進而逐漸影響學生科研氛圍;學生作為參與科研活動的主體,在主觀上要有科研探索欲望,通過組建學生科研小組,鼓勵學生在組內資源共享,交流討論,促進科研素養和能力的養成。通過多平臺、多層次建設,讓學生在濃厚的學術氛圍中學習,進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感受學術魅力,積極參與科研活動。
(二)完善學生科研制度機制,塑造科學的管理環境
師生互動科研活動的制度體系不夠完善,對學生報名方式及渠道、參與科研的學生資格、科研導師資格、科研項目選擇、科研經費來源、學生科研過程中的考察、學生中途退出科研工作的懲罰措施、科研導師工作量和獎酬金、學生參與科研工作的獎勵措施、院系各部門配合等問題需要做出具體的規定和執行。在工作開展過程中,要完善師生互動科研制度機制,塑造科學的管理環境,以保證學生有序化、規范化地參與教師科研活動,減少資源浪費;明確教師和學生的權利與義務,防止管理的任意性;增強學生科研興趣和教師科研熱情,調動師生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轉化學生科研技術成果,加快推廣應用
高校是科研成果的供給主體,企業是科研成果轉化和推廣的重要主體。科技成果轉化是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關鍵,近年來物機院為加強應用型人才培養,與龍凈環保、龍馬環衛等企業共同舉辦多場創新競賽,師生共同發明多項科研成果與專利,旨在解決企業技術難題,但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科研成果只有在社會生產實踐中接受檢驗,才能逐步準確化、科學化。[5]轉化學生科研技術成果,加快推廣應用,為學院科研開拓資金供應渠道,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呂靜.以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 促高職院校學風建設[J].河南科技,2014(01):258-259.
[2]蔣繼鋒.景婷.以學生科研能力培養為導向促進地方醫學院校學風建設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9(35):23-24.
[3]深化創新創業教育 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N] .人民日報,2019-10-16.
[4]李百華.呂科建.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大學生科研工作框架的構建[J].教育教學論壇,2013(38):4.
[5]韓濤.加快高校學生工作科研化進程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4(02):265.
(責任編輯: 姜海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