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執青
(一)批判杜林的先驗主義,論述了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
杜林認為,“哲學是世界和生活的意識的最高形式的發展,而在更廣的意義上來說,還包括一切知識和意志的原則。無論在哪里,只要是人的意識對某一系列的認識或刺激,或者是對某一類型存在形式發生了問題,這些形式的原則就應當是哲學的對象。”[1] 恩格斯指出:“原則不是研究的出發點,而是它的最終結果;這些原則不是被應用于自然界和人類歷史,而是從它們中抽象出來的;不是自然界和人類去適應原則,而是原則只有適合于自然界和歷史的情況下才是正確的。這是對事物的唯一唯物主義的觀點。”[2]
杜林在哲學上還陷入唯心主義,他是完全自然主義的看待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恩格斯指出:“如果完全自然地把“意識”、“思維”當做某種現成的東西,當做一開始就和存在,自然界相對立的東西看待,那么結果總是如此。”[1] 恩格斯的觀點很明確的告訴我們,如果沒有辯證思維,把思維和意識現象看做一開始就存在,看成一個獨立的存在,看不到它的發展和變化,就勢必會陷入唯心主義泥潭。恩格斯從人類社會實踐的角度研究和解決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從內容和形式方面說明了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他指出:“思維和存在都是人腦的產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并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這里不言而喻,歸根到底也是自然界產物的人腦,并不同自然界的其他聯系相矛盾,而是相適應的。”[1]
(二)批判杜林的世界模式論,闡明了世界的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
杜林認為,存在是唯一的,思維是唯一的,而存在應和思維相符合;因此,當統一的思維去思考存在的時候,存在就成為統一的了,提出了“世界統一于存在的觀點。”恩格斯指出,杜林所謂沒有任何規定性的“存在”,顯然對存在做了唯心主義理解。他是從思維的統一性引申出存在的統一性,完全顛倒了思維和存在的關系。恩格斯認為:“雖然世界的存在是它的統一性的前提,因為世界必須先存在,然后才能夠是統一的,但是世界的統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在我們的視野的范圍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而這種物質性不是魔術師的三兩句話所能證明的而是由哲學和自然科學的長期的和持久的發展來證明的。”[1]“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1] 這一論斷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原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石。
(三)批判杜林的自然哲學,科學地解決了運動、時間、空間的關系
杜林認為“世界在時間上是有開端的,在空間上也是有界限的。”[1] 他還自己證明了該觀點,指出“假定世界在時間上沒有開端,那么永恒就終止于任何一個確定的瞬間,因而一個彼此相繼的事物狀態的無限序列在世界上流逝了。”[1] 恩格斯科學論證了時間、空間的無限性以及有限和無限的辯證關系。他指出:“時間上的永恒性、空間上的無限性,本來就是,而且按照簡單的字義也是:沒有一個方向是有終點的,不論是向前或者向后,向上或者向下,向左或向右。”[2] 時間、空間和運動一樣,都是物質世界本身所固有的屬性,是物質存在的基本形式。物質不僅不能脫離時間空間,而且只有在時間、空間中才能運動。任何物體的存在和發展,都必然占有一定的空間,經歷一定的時間。恩格斯還指出,無限的世界,是由無限的的事物和現象的總和所構成的,無限寓于有限之中,任何有限的事物和現象之中又都是具有無限的性質,都是趨向無限的。
(一)思維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辯證關系
杜林看待人的思維方式都是以形而上的觀點,認為人的思維是不包含任何矛盾的,思維的產物具有至上的意義和無條件的真理權。恩格斯深刻的揭示了人類思維的內在矛盾。他指出:“人的思維僅僅作為無數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人的個人思維而存在,因而人類的認識客觀世界的能力是有限性和無限性的對立統一。”[1]人類只要足夠長久延續下去,只要在認識器官和認識對象中沒有給這種認識規定出界限,人的認識能力就是無限的,人可能完全地認識世界。人的思維是至上的,同時又是非至上的,人的認識能力是無限的,又是有限的。這一矛盾不僅是存在于人類認識和思維的本性之中,而且還是所有智力進步的主要杠桿。否認思維和認識中的這一本質性矛盾,也就否認了思維和認識本身。
(二)真理和謬誤的辯證關系
“誰要是只能通過語言來思維,那他就永遠不懂得什么是抽象的和純正的思維。”[1] 杜林認為真理是絕對的永恒,說什么“真正的真理是根本不變的。”[1]他認為人們的思維是抽象的、純正的、至上的,不受任何條件的影響和限制,甚至可以不通過語言進行思維;人們一下子就可以認識絕對真理。
恩格斯從整個認識領域,用非生物界、生物界和歷史科學發展的具體事實,駁斥了杜林的謬論,說明了現階段人類認識的相對性。分別提出了人們對無機界的認識是不斷發展的;人們對生物界的認識是不斷揚棄的過程,從來就沒有發現過不變的永恒真理;人類社會是不斷發展的,而社會發展的每個階段都是過渡的、暫時的、相對的等觀點。
恩格斯還指出了杜林把真理和謬誤絕對對立起來的錯誤觀點,并用波義爾定律的變化、發展證明了真理和謬誤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觀點。還提出了真理是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對立統一。列寧也說過,真理是有界限的,“只要再都走一步,仿佛是向同一個方向邁的一小步,真理就會變成錯誤”[2]
(一)批判杜林的“矛盾排除”論,論述矛盾是普遍的客觀的
杜林否認矛盾、對立統一規律,他認為世界上沒有任何矛盾,提出:“關于存在的基本邏輯特性的第一個命題,而且是最主要的命題,就是矛盾的排除”[1];他還認為,如果有矛盾的話,那么這個矛盾所指的也只是觀念的范疇。針對杜林這些荒謬的觀點,恩格斯用大量的客觀事實論證了矛盾規律的客觀普遍性。一切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矛盾是普遍的,它客觀的存在于一切事物和過程中,簡單的機械運動,生命的新陳代謝,人們認識能力的有限性和無限性都是矛盾,運動本身就是矛盾,作為客觀世界反映的思維和自然科學也充滿著矛盾。總之,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矛盾是一切運動、變化、發展的動力和源泉。他還指出:“真正的、自然的、歷史的和辯證的否定正是一切發展的推動力(從形式方面看)——對立之劃分,對立的斗爭和解決。”[2]
(二)批判杜林對馬克思主義的質量轉化規律的歪曲,論述科學的質變和量變規律
杜林認為馬克思在《資本論》所運用的質量轉化規律是黑格爾關于量轉變為質的糊涂觀念,又說馬克思認為任何一項預付款都可以轉化為資本,這是對馬克思關于質量轉化規律的歪曲。恩格斯駁斥了杜林對馬克思思想的歪曲和誣蔑,并用大量的事實論證了質量互變的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他指出,量變和質變是事物運動變化發展的兩種基本形式。量變超出一定的限度就會改變事物的質,質變同樣也會改變事物的量。量轉化為質,質轉化為量的規律是在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中都同樣存在和經常起作用的客觀規律。
(三)批判杜林對馬克思主義“否定的否定”規律的歪曲,提出科學的辯證否定觀
杜林誣蔑馬克思把否定之否定當成證明的工具,他認為馬克思是靠否定之否定來證明他的社會主義理論的,他認為馬克思不依靠黑格爾的否定之否定,就無法證明他的社會主義革命的必然性,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必然性。他還攻擊馬克思運用的黑格爾的否定之否定是從宗教領域中抄來的荒唐類比。
恩格斯用大量的事實論證了“它是自然、歷史和思維的一個極其普遍的、因而極其廣泛的起作用的、重要的發展規律”。恩格斯科學的闡述了否定之否定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從而闡述了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必然性。恩格斯揭示了事物發展的否定之否定過程的根源就在于其內在矛盾,辯證否定的過程就是矛盾對立面之間的轉化,是事物內部矛盾運動的必然結果。客觀事物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因此每一個具體事物的否定方式是各不相同的,決不能將否定的否定當做僵死的公式隨意搬用。
恩格斯指出,就像辯證法遠在人們知道它以前人們就已經辯證地思考了一樣,“否定之否定這個規律在自然界和歷史中起作用,而在它被認識以前,它也在我們頭腦中不自覺地起著作用,它只是被黑格爾第一次明確地表述出來而已。”[2]承認否定之否定規律的客觀性,是我們正確運用這個規律的前提。
[1]恩格斯.反杜林論-哲學篇
[2]莊福齡.簡明馬克思主義發展史[M].人民出版社.2004;
[3]王維平.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經典文獻導讀[M].蘭州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