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與發展,自媒體應運而生,全社會迎來了一個全新的傳媒時代——自媒體時代。自媒體的不斷發展迫使傳播發式發生了重大的改革,給高校網絡輿情的管理帶來了新的挑戰。如何了解和掌握自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情的特征,并在此基礎上做好網絡輿情的治理工作是一個全新的挑戰。本文立足高職院校,從自媒體角度,分析、研究高職院校網絡輿情產生的環境、呈現的特征,提出適合高職院校的網絡輿情治理方案。
【關鍵詞】自媒體時代;高職院校網絡輿情;特征;治理
隨著自媒體時代的全面到來,離校網絡輿情出現了新的變化、新的特點。高校作為“網絡輿情”事件的高發地,在自媒體時代到來后網絡輿情事件隨之增多,自媒體已成為高校網絡輿情事件發生的高頻、高發區,這無,疑給高校網絡輿情的管理帶了新的威脅和挑戰。
占據著高校“半壁江山”的高職院校,師生是一個龐大的群體,在面對自媒體時代背景下的“網絡輿情”更應早預見、早啟動、早控制。在面對“新挑戰”時,必須迎面而上,直擊現狀、原因,并結合高職院校實際情況,“量體裁衣”,制定一套符合高職院校特色,切實可行的網絡輿情治理方案。
一、自媒體時代及網絡輿情概念解析
百度百科對“自媒體”的概念定義為:“自媒體(外文名:We Media)又稱“公民媒體”或“個人媒體”,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傳播者,以現代化、電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數或者特定的單個人傳遞規范性及非規范性信息的新媒體的總稱。”自媒體因其平民化、個性化、低門檻易操作、交互強傳播快的特點,深受廣大網民的喜愛和使用,也因此掀開了自媒體時代的序幕。由此可得,自媒體時代,就是指以個人為傳播主體,通過信息化的手段向特定的個人、不特定的多人或公共平臺傳遞信息的媒介時代。
網絡輿情是指在互聯網背景下,眾多網民對現實社會和虛擬社會的各種現象、問題所表達的信念、態度、意見和情緒表現的總和,即網絡民意。高職院校網絡輿情是指高職院校師生在互聯網上傳播對學習、生活、工作以及社會現象等方面觀點的表達、傳播與互動,這些情緒和意見對學校和社會產生公開的、具有權威性和傾向性的影響。
二、自媒體時代商職院校網絡輿情特征及分析、
在自媒體時代下,網絡輿情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和發展出現了新的特點。自媒體的平民個性化、低門檻易操作、文互強傳播快的特點,賦予高校網絡輿情傳播速度快、范圍廣、文互性強、影響大等特點。高職院校網絡輿情的特征在除這些共性外,還受其生源復雜、生源質量,辦學理念、培養目標、校園環境等方面的影響,使其具有獨特的特征。
通過對涉及“高職生介入網絡輿情行為特征”的問卷統計與分析中,發現大部分同學在應對網絡輿情態度時有想法、有意識,有是非觀、判斷能力,行為較為理智,總體呈良好的狀態。但也伴有缺乏思考、主觀能動性不強;易情緒化、極端化;愛湊熱鬧、瞎起哄,存在線上往線下轉移的行為特征,還需要正確的引導和幫助。
(一)缺乏思考,主管能動性不強
在自媒體時代下,高職院校的學生在應對網絡輿情時存在缺乏思考,主觀能動性不強的特點。很多同學在應對網絡言論、網絡輿情事件時沒有主見,沒有思考,要么有思考、有態度但是不深刻,就做表面研究;要么聽過看過置之不理,與自己無關;要么人云亦云,隨大流。很少有同學會對事件作出具體的分析,進行思考,進行辟謠,提出自己的意見和看法,這也是高職院校目前存在較為嚴重的現象。
(二)易情緒化、極端化
在調查數據中,發現很多同學喜歡在自媒體平臺上毫無顧忌地宣泄自己的情緒;在參與網絡輿情事件中也是抱著情緒宣泄的目的參與輿情討論;在判斷、應對網絡輿情時喜歡以自己情感作為判斷依據,用自己的情緒說話。甚有不少同學熱衷于參與網絡輿情事件、網絡謾罵事件,在
【作者簡介】王佳佳,浙江藝術職業學院輔導員。調查中也有很大一部分同學曾有過發布網絡虛假消息、網絡謾罵事件。這些感情化、情緒化的不穩定因素極易成為引發網絡輿情事件發生的爆發點。
(三)愛湊熱鬧、瞎起哄
根據調查數據反映,很多同學在參與網絡言論、網絡輿情事件中,喜歡看熱鬧、看新奇、瞎起哄,喜歡在里面“搞事情”,看熱鬧不嫌事大,抱著娛樂化的態度參與其中,對自己的言行不負責任,很隨意、很隨性,怎么能把事情搞大怎么來,這部分同學很容易在輿情事件發展過程中推波助瀾,把網絡輿情升級、擴大。
(四)線上往線下轉移
當下,網絡輿情事件呈現從線上轉移到線下的趨勢,高職生已不滿足于在網絡上解決問題。在統計的數據中也反映出大部分同學在網絡上無法解決問題時會做出線下解決的方式。而且,目前這個趨勢越來越強,并有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發展趨勢。所以,必須盡早發現,盡早提防,在事情有苗頭時就直接將其消滅在萌芽內,否則當線上和線下聯合產生的雙重影響是無法估量的。
三、自媒體時代高職院校網絡輿情的治理
(一)建立高職院校網絡輿情管理體系
自媒體時代給高職院校網絡輿情的穩定帶來極大的挑戰,嚴重影響著高職院校的和諧、穩定。所以,高職院校必須面對現狀、認清現實,設置、建立、健全網絡輿情管理機構、制度。首先,各校應成立“網絡輿情管理領導小組”,成立以學校“一把手”為組長,其他院領導為副組長,:院辦、組織處、學生處、保衛處、宣傳部、團委、教務處、信息中心等職能部門負責人,各系分管學生工作的副書記為成員的“網絡輿情管理領導小組”,全面組織、統領學校網絡輿情管理工作。
其次,制定網絡輿情管理與引導制度,明確各職能部門、各院系的分工、職責,規范網絡輿情管理、引導工作的要求、流程、內容等,確保學校網絡輿情管理能常態協調運轉。
再次,制定網絡輿情管理預警及應急處理機制。一方面加強對學校內網絡輿情的監測,密切關注校園內的網絡動態,及時收集信息,對可能形成或正在形成輿情的“苗頭”,及時進行分析、評判、決策,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將“苗頭”扼殺在萌芽內。另一方面,一旦突發事件或網絡輿情事件爆發,立即啟動網絡輿情事件應急預案。領導小組及輿情涉及院系、部門按照相關制度、程序,立即投入應對,對“輿情”及時進行跟蹤、關注、信息采集,進行分析、研判,對不實信息、虛假信息通過官方渠道進行辟謠,以正視聽;對矛盾點及時進行疏通、合理應對;對于帶頭者、情緒激動的同學進行情緒疏導和正面引導等多管齊下的方式,確保將“網絡輿情”在最短的時間內,用最合理的方式進行解決,確保以和平的方式平息“輿情危機”,保障校園的和諧、穩定。
(二)教師:引領網絡輿情“正風尚”
習總書記在北師大師生代表座談時說“教師重要,就在干教師的工作是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他指出,要引導廣
,大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所以,作為教師,應立足本職,教書育人,在授予學生知識,教會學生本領的同時,更要“育人”,培養學生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高尚的品德和情操,有是非分辨能力,能真正學會怎么“做人”、“做事”。針對高職院校學生在自媒體時代下呈現出的使用自媒體時間長,對網絡輿情事件存在情緒化、娛樂化、盲目跟從化等不良態度,作為教師必須立足本職崗位,充分發揮“教書育人”的本職作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是非觀”,培養學生網絡輿情的判斷能力、應對能力,引領學校網絡輿情的“正風尚”。
(三)學生:加強自我管理
作為最關鍵的“網絡輿情主體”——學生,必須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必須從新、從心審視自己,要把自己的心思放在“學”上,真正地從學校學到本領,學好專業技能,作為日后自己的謀生之本。以學為本,給自己定個小目標,合理規劃自己的大學生生涯,加強自身的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涵養。只有自己“肚里的貨足了”,有足夠的知識素養、文化涵養了,才能增強自己的是非判斷能力、自己的修養。此外,多參加黨團活動,志愿服務,在實踐中不斷提高、鍛煉自己,讓自己的生活能夠充實而有意義。
自媒體時代高職院校網絡輿情的治理,單純地停留在理論層面是不夠的,必須要付出實踐,需要學校的重視和全力支持;需要教師隊伍的帶領和引導;更需要學生做好自我管理,配合學校、老師共同進行治理,以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輿情空間,確保校園的和諧、穩定。
參考文獻:
[1]中新網:http://www.chinsnews.com/gn/2014/09-10/6575002.shtml
[2]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
[3]劉毅.網絡輿情研究概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曹占霞.高職院校網絡輿情的管理現狀與提升對策[J].湖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年2月.
[5]高紅玲.網絡輿情與社會穩定[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1年版.
[6]胡靜靜.自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情引導與管理隊伍建設[J].文化學刊,2016年5月.
[7]藍善康.《自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論引導能力提升策略[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年3月.
[8]黃瑩瑩.自媒體時代與媒介素養初探[J].新聞研究導刊,2016年4月.
【基金項目】本成果為浙江藝術職業學院2019年度黨建與思政教育研究成果,(項目編號:DJSZ2019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