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麗君
【摘 要】 英國早在16世紀就有了針對貧窮、流浪等問題的社會立法,1601年匯集為《伊麗莎白濟貧法》,相比已經以法律形式存在的濟貧法案,在法案匯編之前各個階層為法案的頒布所積累的物質生產實踐經驗更值得我們關注。本文擇其歷史長河中的這一重要轉折點,在唯物史觀視角下著重探討現實的人對該時期的社會立法形成的重要作用,以期加深對現代英國的認識,并給其他國家一些有益的啟示。
【關鍵詞】 唯物史觀 伊麗莎白濟貧法 社會救濟 社會立法
福利國家是通過社會立法來實現的。社會立法是國家通過立法的手段來協調各種利益之間的沖突,幫助較貧困的社會集團獲得某種生存保障。[1]縱觀英國福利國家建立的歷史軌跡,早在16世紀英國就有了針對貧困人口和流浪問題的社會立法。最早的成文立法可以追溯到1601年伊麗莎白濟貧法(Poor Law),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亨利七世和亨利八世在伊麗莎白濟貧法案的基礎上分別在1495年和1531年頒布相關法令進行補充和完善。1796年斯皮納姆蘭法的頒布以家內救濟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階級矛盾。工業革命后,英國使用機器大規模生產方式代替家庭手工業生產,單純以家內救濟的方式已經無法適應形式的需要。1834年英國議會通過了《濟貧法修正案》,史稱《新濟貧法》。隨著英國經濟的發展,福利國家制度的出現逐漸成了一種不可避免的趨勢。
有一點需要我們注意,通過社會立法的例子,我們能得出社會變化的最根本動力就是生產力水平的提高這樣的結論,立法條款的變更只不過是把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用法律形式呈現出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推動社會形態轉變,但令人困惑的是如果再進一步追尋:是什么力量能夠推動社會基本矛盾向前發展呢?龐卓恒教授在其著作《唯物史觀與歷史科學》中提出了問題并作出了解答:
人本身,或者說,人的物質生產實踐活動本身,是推動生產力以及整個社會基本矛盾運動和與之相對應的社會形態從低級到高級發展的最終動力。本來這就是唯物史觀揭示的人類歷史發展的普遍規律。因此,恩格斯把唯物史觀稱為“關于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的科學”[2]
在英國,第一次由政府通過立法來解決社會問題是在都鐸王朝末期。當時英國處于由封建時代轉變為資本主義時代的過渡時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出現與發展是通過農村經濟關系的變革來展現的:當時農業革命、價格革命、商業擴張、對外戰爭、饑荒等問題錯綜復雜引發社會沖突,貧困問題的惡化也導致了整個社會的動蕩不安。通常我們分析這些耳熟能詳的英國歷史事件時,總是習慣于把歷史大背景中經濟的、政治的、社會文化的因素放在首位,卻往往忽略了革命中,人在社會發展歷史中的主體地位。
1601年伊麗莎白頒布的《濟貧法》只不過是將前幾個世紀有關解決貧困問題的法令以法律形式確定下來。在這里我們把研究重點放在《濟貧法》頒布前后,人這個創造歷史的主體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因此,我們需要了解《濟貧法》頒布之前,英國各種濟貧法令頒布和過程中所體現的人在實際生產活動中的價值。
任何一個發展中的人類社會都或多或少存在著某些形式的互助傳統,英國也不例外。在《伊麗莎白濟貧法》頒布之前,英國社會形成了以教會、慈善和少許政府救濟為核心的救助力量。自助一直是英國社會的重要傳統。[3] “這種傳統認為,無論從經濟還是從道德上,一個人主要應該依靠自己而不是依靠別人,在社會發展方面,這種自助傳統的基本觀點是:‘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最終不是依靠集體的行為,也不是依靠議會的立法,而是依靠自助實踐的發揚和廣大。”[4]在社會活動中,各個社會階層都在倡導自助自立,為生活提供必要和基本的物質來源,這就把人們本身的物質實踐放在了至關重要的位置。
而互助則是一個人無法自助時所能夠獲得幫助的最便捷方式。最初的互助活動出現在行會中,這種互助形式是工人階級逐漸龐大起來的產物。于是,我們可以看到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中,因為有了現實的人的參與得以變得生動充滿活力,而不僅僅是空有框架和制度的理論。
教會救濟一直是英國社會救濟中的重要力量,其為生活困苦的人提供基本的具體的生活指導,幫助他們渡過困難時期。在教會救濟中進行的人們之間的實踐活動,為貧民生活和社會安定提供了一種保障。“慈善正經歷著一場變革,它也是廣泛的社會和文化革命中的一部分。這場革命包括城市化的膨脹和中產階級在公共事務管理中的日益上升。”[5] 在工業革命中,中產階級通過自己的艱苦奮斗實現進步,其自力更生的價值觀念也成為了當時社會的主流。因而,人的主觀能動性無不印證了人本身的活動在推動社會發展時起到的動力作用。
福利國家制度誕生前,英國是以教會、慈善和政府為主導的多元救助體系。這其中社會各階層所做出的努力都表明要取得進步和創造財富就要進行物質生產活動。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各種慈善力量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救濟的范圍和程度上也存在著極大的不確定性。所以《伊麗莎白濟貧法》和《新濟貧法》的頒布體現了當時所倡導的還是中產階級那種通過自我勞動和奮斗來自食其力的精神和參與到社會實踐中推動社會發展的價值觀。
【參考文獻】
[1] 錢乘旦,陳曉律。《在傳統與變革之間——英國文化模式溯源》,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2] 龐卓恒 《唯物史觀與歷史科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3] 陳曉律、于文杰、陳日華《英國發展的歷史軌跡》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
[4] 丁建定:《從濟貧到社會保險》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5] Alan Kidd. State, Society and the Poor in Nineteenth Century England. Hampshire: Macmillan Press,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