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林
摘? ?要:文章首先從兩個方面簡要介紹了現階段中國能效管理和信息化現狀,其次從電力使用者、售電企業以及發電企業3個方面闡述了信息化技術在綜合能源服務中的應用,以期為相關研究提供借鑒。
關鍵詞:信息化;綜合能源服務;能效管理
1? ? 中國能效管理和信息化現狀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和歐美發達國家的差距在逐步變小,中國的電力行業實現了較好的發展,在電力網絡修建方面也獲得了顯著的成績。現階段,我國的信息化技術緊緊跟隨世界發展的腳步,能源效率管理水平也實現了突破式地進步[1]。伴隨供給側改革以及電力改革9號政策的發布,中國電力改革的帷幕已經拉開。我國電力市場的內部競爭比較激烈,這使得電力企業以及電力使用者對電力能源供應以及服務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便引出了綜合能源服務的概念。當前,多種多樣的商業模式不斷涌現,信息化技術如何滿足電力市場要求,如何很好地支撐綜合能源服務供應商開展業務,如何尋找新的利潤增加點等難題,均成為電力市場領先者關注的熱點問題。
1.1? 從單個參與方來看,信息化呈現出兩極分化狀態
從單獨的能源市場參與方來看,能源效率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展現出趨于兩個極端的狀況。和世界聯系起來、生產技術能力相距不遠的大企業,比如國家電網公司、規模較大的發電廠等,其能源效率管理、信息化水平處于領先地位。相反的,很大一部分中小型企業能源效率、信息化水平較為低下,還有一部分電力企業本身就沒有真正實現能源效率管理與信息化。
1.2? 從所有參與方來看,信息化處在初始發展狀態
就能源市場參與方而言,我國還沒有在國家這個角度構建起一個比較完善的能源效率管理考評體系以及與這一體系相互適配的信息化建設。能源市場是分散、割裂的,地區各個產業之間的模塊分散也較為嚴重,這一情況在電力能源市場中體現得較為明顯。在電力改革之后的電力能源交易市場中,市場的主要旋律仍然是差價競爭。不管是售電企業還是參與到電力能源市場交易中的使用者,綜合能源服務只是售電市場的次要角色,從未升到電力能源市場的主導地位。綜合能源服務沒有成為主力的原因有多個方面,但是電力使用者耗用能源的信息數據沒有辦法完成信息化,這從事實來看的確是一個不可回避的客觀因素。許多能源市場行為均依賴于平日的經驗,若沒有實現信息化建設這一前提條件,綜合能源服務業務就不可能順利地開展。
2? ? 信息化技術在綜合能源服務中的應用
2.1? 電力使用者
電力使用者作為電力能源市場的購買者以及綜合多種能源服務需求的一方,其對能源效率管理情況是具有較大敏感度的。信息化最重要的體現便是把多種能源購買、運用與購買之后服務的工作過程實現數字信息化,而不僅是停留在簡單操作層次上。例如組建電力能源費用結算賬戶、建立用電儀器運行維護賬戶等。管理者僅知道使用者為買到電力物品亦或享受一定的電力服務而花費了多少資金,亦或由于對電力服務的可靠性有一定的忽略而產生較大的損失。然而直到今天,管理者采取的一部分管理措施還有很大欠缺[2]。比較聰明的使用者還應當對生產系統能不能在最好的能源效率上運轉進行詳細了解,為了享受這部分電力服務需要花費多少明顯的以及隱藏的成本,怎樣通過參與電力能源市場買賣得到比較實惠可靠的電力能源供應。換言之,消費者從購買電力到產品售賣的任何環節,均需要對用電是否經濟、實惠進行考慮,而這些都應當建立在實現信息化的基礎上。最直接的方式是電力使用者建立完善的能源效率監控以及管理體系,并且派遣有著較高專業素質和豐富工作經驗的能源效率管理者亦或委托第三方專業機構,得到能源效率提高的對策,并且不斷完善且優化整個電力能源的運用流程,優化使用者的綜合能源成本。
2.2? 售電企業
不管銷售電力的企業是何種性質,獲取使用者能源消耗的信息是最基本的商業行為。伴隨著電力能源買賣市場對于偏差的評估越來越嚴格,無論是長時間協議交易還是馬上啟動的現貨市場,未在第一時間了解使用者的能源消耗信息,無法準確預判購買電量的售電企業都無法在未來市場生存。因此,售電企業在其自身的客戶群體內搭建電力管理平臺迫在眉睫。當前,很多運轉比較好的電力能源管理平臺,一般是運用使用者現場的多種功能的儀表、數據采集儀器與網絡平臺,采集使用者的動態的耗用電量信息,并且根據使用者的運行狀況、生產訂單、耗電量預測、偏差評估狀況等數據,對使用者的能源消耗變化狀況進行嚴格地監控,以便對市場交易作出基本的判定,進而獲取利潤、防止發生損失。
作為綜合能源服務的供應者,售電企業能不能采集到有效的信息化使用者的能源消耗數據,將對能源服務的效果起著決定作用。例如節約能源減少排放、配網優化以及運行維護等一些核心服務與用戶的能源消耗數據信息化息息相關。如果沒有用戶的能源消耗數據以及電力負荷曲線,不管經驗多么豐富的審計人員也沒有辦法為使用者的容量增減提出有效的建議。能源儲存以及分布式能源也是與信息化分不開的新興技術。
2.3? 發電企業
作為電力市場中的電力能源的供應商,在發電廠與配網分開之前,公司內部管理就已經構建了一個能夠提升內部效率的信息化管理平臺。然而,到目前為止,這套系統大部分仍停留在內部管理上,未與電力市場建立聯系。許多發電廠仍然在各自區域電力供應企業的調度下進行生產,實現信息化是為了促進電力網絡的平衡,并不是為了獲得企業利潤。
3? ? 結語
伴隨信息化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能源市場的不斷擴展,信息化技術在綜合能源服務業務中得到更加廣泛地運用,作用也更加顯現。怎樣將信息化手段很好地運用,幫助企業以及用戶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值得所有綜合能源服務工作人員思考。
[參考文獻]
[1]高睿祺.營銷大數據在綜合能源智慧服務中的應用[J].大眾用電,2019(2):20-22.
[2]劉亮.綜合能源服務如何避免陷入轉型誤區[J].大眾用電,201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