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疫情發生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和關心高校畢業生就業。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多措并舉做好高校畢業生等群體就業工作。李克強總理也多次專題部署,教育部近日印發《關于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做好2020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習近平主席再次強調要注重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統籌做好畢業、招聘、考錄等相關工作,讓他們順利畢業、盡早就業。2020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874萬人,比上一年增加約40萬人,又遭遇“新冠”疫情,就業形勢似乎雪上加霜;同時,在疫情期間廣大高校畢業生長期在家“云”學習、“云”就業、“云”生活,面臨的論文答辯、就業招聘、考研復試等壓力不斷增大,短時期內“新冠肺炎”對高校畢業生現實狀況和心理狀態產生怎樣的沖擊,以及如何紓解,便是亟須探討和回答的現實問題。
【關鍵詞】 “新冠“疫情 高校畢業生 現實狀況 心理狀態
1.“新冠”疫情對高校畢業生就業造成的外在壓力
2019年歲末2020年伊始所爆發的“新冠疫情”突然且嚴峻。這場疫情具有高度的傳播特性,又趕上在春節這樣的特殊時期,在短時間內,迅速沖擊了我國娛樂、交通、出口、餐飲、零售等各行各業。自疫情出現以來,全國旅游、娛樂等行業基本上停滯不前,中央政治局多次召開會議研究經濟發展措施,政府工作報告甚至不設次年國內生產總值目標。習近平主席和李克強總理也多次就經濟和就業問題發表講話,表示“積極推動企業復工復產”,“鼓勵黨員干部身先士卒,帶動小企業在春季復蘇”,并把“穩就業”作為今年“六穩”的首要任務來抓,種種措施足以見得,今年的經濟形勢和就業狀況不容樂觀。
一直以來,外貿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而新冠疫情高度的傳染性使得外貿企業紛紛停擺,大批企業主和工人無錢可掙、無工可開,很多外國企業害怕被傳染,紛紛取消同中國有聯系的一切訂單,使得很多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損失巨大,有些中小企業甚至瀕臨倒閉和破產的邊緣。而如果2020年第一、第二季度出口明顯下滑,則將導致失業人數迅速增加。再加上中美貿易談判的不利因素疊加影響,今年外貿出口相比于去年同期下降4.1%,而商務部前部長陳德銘表示,一旦中國外貿出口波動1%,中國18萬至20萬人的就業將會產生影響。因此,不算所涉及的間接影響,我國72-80萬人的外貿就業已經造成了不可逆轉的打擊。而外貿與中國經濟關系之密切,則對各行各業的就業形勢都有著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
另外,我國在今后一段時間的復工復產和經濟恢復也存在著難度。因為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程度加深和參與全球化的進程加快,中國已經成為了全球產業鏈和產品供應鏈的重要一環,此次疫情使得中國貨物生產局面急轉直下,也就無法支撐全球貿易中環環相扣的生產鏈,而停運停工和航空管制則使全球產業鏈雪上加霜,例如,此次疫情造成中國零部件供應中斷,導致韓國現代汽車不得不宣
布暫停所有在韓生產線,起亞汽車也宣布將暫時減少產量。若此次疫情導致的企業復工復產持續延誤,國外企業很可能將使用備用生產基地來替代中國的供應缺失,由此“中國制造”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將遭受到嚴峻的沖擊。另一方面,全球經濟是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體,中國經濟受挫,必然導致產業鏈上游的外國供應商缺乏廣闊的銷售市場,而遭遇巨大的沖擊,而且隨著歐洲、美洲疫情的接踵肆虐,中國不僅失去了上游的供應商,還無法獲得下游的市場,都將為我國的經濟恢復造成困難。
或許有評論說,我國在2003遭遇“非典”時已經經歷過經濟上的波動,這種經驗足以支撐我國經濟平穩著陸。然而,事實上,此次疫情的影響是“非典”時期所不能比擬的,原因有如下幾個方面:首先,“新冠疫情”導致全國范圍基本上停工停產,而“非典”期間,中國并未出現該現象。其次,2003年,我國剛剛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正在享受貿易紅利,而今天的國際貿易局勢已經不同以往,正在變強的中國面對的是更嚴苛的經濟條款和貿易對待,在中美經貿協定的商討和執行過程中,可見一斑。第三,在“新冠疫情”影響下,美國等國開啟了對中國航班的限制,甚至一度禁止中國船只入境[1],這樣公然的貿易阻隔在“非典”時期并沒有出現。這些情況都使中國面對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也給我們當代大學生提出了不小的難題,面對著無法確定的就業市場和比之前更為嚴苛的外部環境,大學生是否會產生較大的心理波動,以及我們如何指導他們更好地應對挑戰,是我們必須要研究的重要課題。
2.就業的外在壓力對高校畢業生造成的心理影響
為進一步了解在疫情中學生對于就業的心理狀況,筆者使用深度調研法,對于之前在疫情期間推進“停課不停學”的學院專業教師、就業相關思政教師在教學過程的現存問題進行深度訪談,對于“見屏如面”的輔導員和心理中心教師在引導和服務學生過程中凸顯的特殊情況進行探討。并基于天津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2020屆畢業生1124名,進行抽樣調查,對金融、信管、投資、人力四個專業的中100名學生進行了“新冠期間對大學生畢業前心理和現實狀況”的調查問卷(附件1),顯示疫情這一社會心理因素對畢業生心理產生的新沖擊如下:
(1)社會心理因素對畢業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對比經管學院2019年學生畢業前心理狀態調研突發的疫情對畢業生心理健康影響呈負相關,焦慮、抑郁等與就業壓力相關心理狀態凸顯。
(2)高校畢業生因疫情產生的焦慮心理(側重不安、煩躁等進行調研)。根據問卷疫情期間想到畢業,就業就憂心忡忡的學生,已占比40.39%;聽到周圍同學找到工作就會很焦慮的同學占比50%、畢業設計以因疫情受到影響的學生占比高達58.65%等。
(3)高校畢業生因疫情產生的抑郁心理(側重失眠、沮喪等進行調研)。根據問卷疫情期間因找工作導致睡眠質量不好學生占比36%,因就業沒著落而經常沮喪的學生占比22.5%等。
筆者在開學之后又進行了正式調研,擴大抽樣數量,獲取約500份問卷,經過問卷整理,基于數據量化和詞頻分析得出的結論和初步調查結果大致相同,隨著畢業日期進一步臨近,感到擔憂的學生比重擴大至54.15%,影響睡眠質量和感到沮喪的學生比重也分別增長了5.7%和12.3%,多數學生對工作的期望也有所降低,很大一部分學生表示“準備找一份工作先干著”。
3.對當前就業壓力和學生心理負擔的紓解建議
(1)政府要多措并舉,把就業市場的蛋糕做大分好
當前企業受到發展上面的難題,可提供的就業機會也不斷減少,國家應該充分發揮其重要作用,盡力擴大就業機會,比如在公務員招考中向應屆生盡可能多的進行傾斜,拓寬升學考研的可能性,在參軍入伍上多加宣傳,努力地發揮國家吸納專業高等人才的重要作用,為就業市場兜住基本底,穩住基本盤。另外還要豐富新業態,目前我國正處在新基建高速發展的重要時期,其中含有很多內容付費、技術開發等新興的就業崗位,同時疫情又給視頻直播、網絡建設等產業提供了新的機會,國家還是要給這些新興產業以市場、融資、政策、資金等各個方面的支持,通過企業吸納一批、帶動基層就業一批、引導創業鼓勵一批,千方百計挖掘可以提供的就業機會。并且格外需要注意對于貧困學生、疫情地區學生的幫扶,調查中體現,來自疫情地區的高校畢業生要比其他地區的學生更為焦慮,對未來更加不確定,所以,國家要適時全面對這些大學畢業生進行建檔立卡,分類幫扶和“一人一策”的精準服務[2],從而在把蛋糕做大的基礎上,讓更多的人能夠吃到蛋糕。
(2)高校要義不容辭,把服務學生的理念落穩落實
首先要強化統一領導,把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作為當前除疫情防控之外最重要的工作來抓,積極研判本校專業設置、學生人數、市場形勢,制定符合實際、具有可操作性的工作方案。其次要積極利用“互聯網+”的重要優勢,完善線上辦理學生畢業手續的各項職能,充分與企業對接,大力組織線上招聘,可以通過學校學院為單位,與用人單位進行對接,實現人崗信息職能推送,并在招聘過程中搭建網上面試、網上簽約的智能平臺,讓學生足不出戶即可找到工作。最后,還要強化就業指導,開發整合線上就業創業精品課程和講座視頻,匯總符合就業創業的各類政策信息和崗位信息,方便畢業生查閱使用,讓畢業生能夠及時地得到心理引導,減少畢業焦慮。
(3)學生要兩手發力,在能力提升和心理疏解上齊頭并進
第一,學生自身要認清當前的實際情況,在考慮自身優劣勢的前提下,選擇合適的就業方向和工作崗位,可以適當降低心理預期,不要眼高手低,在此時此刻,先就業再擇業也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第二,加強自我提升,在疫情期間踏踏實實地提高自己,把疫情看做是自我提升的重要機會,努力適應新的學習方式,把握好充足的學習時間,通過學生學習力的提高,增加職場勝任力[3],在疫情防控期間,高校畢業生應該充分利用在家時間,一方面努力通過網絡找尋工作,另一方面也要堅持學習、提升能力,還應該在線學習一些有關職業規劃和求職技巧等方面的知識。第三,主動尋求心理幫助。應屆大學生缺少社會經驗,對于選擇職業本就充滿著焦慮,此時此刻,更是如此,只有積極調節心理壓力,才能正視就業壓力,壓力才能變成動力,幫助他們度過這一段特殊時期,還可以和同學“結對子”,充分利用微信群、QQ語音、直播平臺等技術手段,互相提供簡歷和面試指導,幫助提高彼此的求職能力。
因此,通過群策群力、全防全控,堅決遏制住疫情,大力提升營商環境,在國家積極創造條件有序復工復產的基礎上,高校充分發揮服務學生、引導就業的引擎功效。然后實現學生能力和心理良性互動發展,既是緩解當前的就業壓力的緩兵之計,又是帶動我國就業恢復性增長的長久之效。
【參考文獻】
[1] 沈國兵.信任缺失、認識誤區與應對中美經貿摩擦升級的立場和舉措[J].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學報, 2020(1):5-12.
[2] 陳龍濤,張洪峰,楊越汀. 互聯網+ 大數據背景下畢業生離校后跟蹤服務體系構建研究[J].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7 (3): 393-396.
[3] 肖亞鑫,張立生.“95后”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變化特點及引導研究[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34-35.
作者簡介:田云燕(1992-),女,漢族,籍貫:河北邢臺,助教,碩士研究生,天津科技大學,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