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學而
摘要: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飛速發展,國家對教育資金投入力度的不斷加大,各項監管要求越來越嚴,高校經濟管理工作面臨著巨大挑戰,工作的范圍和內容不斷擴大,因此對高校的會計監督和內部審計監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應該加強對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監督關系的研究,充分發揮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監督的協同作用,構建完整的經濟監督體系,推動學校事業更好更快發展。
關鍵詞:高校;會計監督;內部審計監督
引言
會計監督和內部審計監督是高校經濟管理監督的重要手段,兩者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通過厘清高校會計監督和內部審計監督的關系,能夠探索出改革高校財務監管的有效改進措施,促進高校開展好相關的財務監管工作。正確認識和把握兩者的關系,不斷明確各自的具體職能,充分發揮兩者的協同作用,將有利于提高會計監督和內部審計監督“經濟體檢”工作的精準性和有效性,保障高校各項事業的健康穩步發展。
一、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監督的內涵
(一)會計監督
會計監督按照國家的相關財經法規對會計工作進行控制,要求會計工作人員利用正確的會計信息對相關單位的經濟活動進行全面的監督和控制,會計監督能夠提升會計信息的質量。而高校會計監督是指高校財務部門、財務人員通過對涉及收入支出經濟管理活動產生的原始憑證的真實性、合法性、合理性以及該活動的業務審批、財務審批程序的合規性進行審核監督。依照《會計法》的規定,會計監督與會計核算同時進行,在核算過程中開展監督,對不符合規定的經濟業務,財務人員有權拒絕處理,并及時報告管理層,而高校開展會計監督工作也需要專門的會計管理部門和工作人員對日常的重大經濟事項進行合理制約和管控。高校所有經費收支都由財務部門歸口管理,只有做好會計監督工作,才能促進高校教育經費的合理使用,為高校管理層的經濟管理決策提供真實、可靠、完整的財務會計信息。
(二)內部審計監督
高校內部審計監督是指高校內部審計部門、內部審計人員通過對學校及其職能部門、二級學院、下屬校辦企業的財務收支及其有關經濟活動、內部控制、風險管理實施的獨立、客觀的監督[1]。審計是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內部審計是黨和國家審計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推動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作用。高校內部審計監督的職責權限、審計方式和審計的標準、審計的流程和審計保障都是嚴格依照國家法律文件確立執行的。傳統的內部審計監督開展的主要載體是會計核算等財務信息資料。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內部審計理念的不斷更新,需要對所有經濟活動進行管理監督,內部審計監督的范圍越來越廣。
二、高校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監督的關系
(一)兩者聯系
會計監督和內部審計監督都是我國經濟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密切聯系、相輔相成,兩者在維護高校的經費使用秩序、保證高校教育經費的使用合乎規定具有重要意義。審計產生并來源于會計。準確、有效地會計監督能提高財務會計信息的質量,從而為提高內部審計監督的質量奠定基礎。同時,內部審計監督也為會計監督提供可靠的保障和有力的支撐。首先,內部審計監督的范圍包含會計監督的范圍。會計監督的范圍僅限于經濟業務活動與財經制度的匹配,而內部審計監督的范圍不僅包括經濟業務活動與財經制度的匹配,還包括與各種政策目標、法律法規的匹配以及程序的合法合規性。另外,會計憑證等財務資料也是內部審計監督賴以開展的主要載體[2];其次,兩者監督所依據的標準一致。會計監督依據的標準主要是國家、省市、行業及學校相關財經法規,內部審計監督除了依據財經法規外,還包括其他各種政策規定和各方面內部控制制度;再次,兩者的監督目標一致,都是為了維護國家財經法紀,規范高校經濟管理活動,促進重大教育政策的落實,加強資金的合理運用,促進高校完善治理,為高校的事業發展保駕護航;最后,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監督都是依賴于專業的監督審查人員依照特定的流程對高校財務信息及其他經濟信息進行一定程度的監督和審查,需要固定的財務部門和專業的管理人員開展監管工作,工作的專業性較強。
(二)兩者區別
1.性質不同
高校財務部門是學校的管理職能部門,直接參與學校有關經濟事項的決策和管理。財務部門、財會人員對學校的經濟管理活動用專門的核算方法進行連續、全面地記錄和反映,密切跟蹤高校經費使用的全過程。在會計核算的過程中,通過對業務事項與有關財經制度規定進行匹配的方式來進行會計監督。財務與業務的管理融合,決定了會計監督無論從形式上還是實質上都很難保持其獨立性,會計監督和會計核算兩者都是會計的日常管理工作。
內部審計監督作為高校治理監督制衡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不直接參與學校的經濟業務管理和決策,而是專門從事監督工作。高校的紀檢監察部門是一個完全獨立于各職能部門的監督部門,很多高校的內部審計部門和紀檢監察部門合署辦公,也因此具有相對的獨立性。
2.執行主體不同
高校會計監督的執行主體是會計人員。會計人員本身是高校財務管理部門的工作者,會計監督主要是會計人員在進行會計核算工作過程中實施的監督,其包含在高校日常的財務管理工作中。而內部審計監督管理的執行主體是獨立于高校各職能管理部門的內部審計部門的工作者,其不涉及高校日常的財務管理工作活動,而是專門從事經濟監督工作。
3.范圍不同
高校會計監督主要圍繞會計核算的基礎資料,比如原始憑證展開等,范圍比較窄,主要在能用貨幣計量的經濟業務范圍內,對沒有反映在會計資料上的信息無從監督。
高校內部審計監督范圍比較廣,由單一的財務收支審計向單位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審計轉變,根據《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對內部控制設計和運行的效果和效率進行分析評價,對重大教育政策的貫徹落實情況、重大項目的投資情況進行跟蹤監督、對內管干部的經濟責任進行審計評價等等。
4.監督手段及重點不同
會計監督作為財務管理的一種形式,較內部審計監督關口靠前,與經濟業務活動的開展同步持續進行,更多的是事中的審核監督[3]。會計監督重點對原始憑證的真實性、合法性和合規性開展連續、全面的監督,但會計監督也有難點。會計人員對原始憑證等單據的真實性審核有時只限于表面的形式上的監督,對其背后經濟業務活動發生的真實性、合法性和合規性難以開展有效地監督。這正是內部審計監督的重點。
內部審計監督作為經濟監督的一種形式,通常在經濟業務活動發生完成,會計監督之后,根據風險管理重點和審計計劃,以問題為導向,對某項經濟活動有針對性地、集中一段時間進行審計,致力于發現查處問題并提出改進的意見和建議。內部審計監督往往不是持續性的,存在一定的針對性和間斷性。內部審計監督的工作方法和程序比會計監督更全面、更完整、更嚴格。會計核算和監督活動也是內部審計監督的重點。
三、充分發揮高校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監督的協同作用
(一)強化經濟監督意識,提高監督能力水平
在高校開展會計監督工作和內部審計監督工作對提升高校財務經費使用效率和財務監管水平具有重要意義。因此,高校的會計監督人員和內部審計監督人員必須強化自身對財務監管的認識,強化自身的經濟監督意識。首先,會計監督人員和審計監督人員都要堅持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和監督能力。其次,要培養高度的責任感和事業心,要堅持以做好高校的財務監管和審計監督工作為己任,通過專業、及時地監督防范高校發生系統性經濟風險。再次,會計監督人員和內部審計監督人員要相互理解、明確各自的監督職責并相互配合協調各自的工作。
(二)營造會計監督氛圍,提升監督工作質量
高校管理層普遍缺乏對會計監督的重視,很多財會人員自身也沒有意識到會計監督的職責,重核算輕監督,認為在有內部審計監督的情況下不需要強調會計的監督職能。實際工作中,財務部門在一線參與高校各項經濟業務活動的管理和決策過程,能夠及時地進行會計監督。由于內部審計監督的滯后性,很多經濟事項到了審計環節,只能是事后的糾正、查處和下不為例的警示。可見,會計監督的作用不可替代,決不能弱化甚至替代會計監督。因此,高校要加大對會計監督的重視力度,提高會計監督在高校財務管理中的地位。
在財務部門內部,要加強會計監督知識的宣傳,營造會計監督氛圍;要注意方式方法,會監督、敢監督,做好政策制度的解釋工作,以理服人;高校要保護敢于堅持原則,依法依規開展監督的財會人員,激發財會人員行使監督職責的積極性;財會人員要增強自身的責任感,明確自身的會計監督職責,不斷學習各項規章制度,努力提高會計監督水平,要敢于監督,更要善于監督,不斷樹立財務工作的嚴肅性和剛性。
(三)突出內審監督重點,提高成果運用水平
高校要堅持建立和完善內部審計監督體系。不斷拓展內審監督覆蓋面,在做好內管干部經濟責任審計、重大基建工程全過程跟蹤審計、修繕工程造價結算審計、財務預決算執行審計等常規審計工作的基礎上,根據高校自身職能特點和學校事業發展要求,突出內部審計監督重點,有針對性地開展“三公經費”管理、合同管理、專項政策重大決策落實情況等專項內部審計監督或檢查。
要轉變更新審計理念,不斷提高審計成果運用水平,把內部審計作為提升工作質量、推進深化改革和加強黨風廉政建設的重要抓手。在建立健全審計查出問題整改機制、堅決實現查錯糾弊的基礎上,對于審計中發現的工作薄弱環節和內部管理漏洞,敏銳關注潛在風險,深入剖析背后的體制機制制度性缺陷,主動為高校領導提供決策和管理建議,促進完善相關工作機制、提升工作質量和效益。
(四)創新聯動監管機制,加強相互溝通協調
為進一步發揮內部審計的作用,加強相關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形成良好的協作聯動機制,很多高校都已建立了“內部審計工作聯席會議制度”,但審計工作聯席會議開展的實際效果并不好。會上,領導講話強調內部審計工作重要性,強調各部門要加強配合共同推動審計發現問題的整改。實際執行中,還是主要內審部門在推動審計及整改工作,審計整改主體的積極性不高。很多高校雖然都設置了內審部門,但內審部門地位不高、人員素質不高,力量不足也是普遍的現狀,工作開展的難度非常大。
要創新推動審計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特別是充分發揮會計監督和內部審計監督的作用,加強財務部門和內審部門的聯動監管。財務部門在會計監督的過程中,能及時發現有關經濟活動的風險,甚至違紀違規的問題線索。這時,財務部門及時和內部審計部門進行溝通協調,內審部門可以根據需要立即啟動有針對性的專項管理審計或審計調查。這樣可以大大解決內部審計監督的滯后性問題,盡早發現我們在經濟決策、干部管理和內部治理中存在的傾向性、苗頭性風險隱患,“治已病,防未病”。強化審計整改工作,也需要會計監督的配合,才能打通內部審計監督的“最后一公里”。審計整改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工作,建章立制后對有關內部控制制度的堅持執行需要會計監督實時在線的檢查和反饋。
參考文獻:
[1]審計署令第11號,審計署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S].北京:審計署,2018.
[2]胡朝紅.論內部審計與會計監督的關系與作用[J].中國內部審計,2015(04):28-31.
[3]向萍.會計監督與審計監督的關系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18(06):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