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秀珂
摘要:為了充分發揮行政事業單位的社會公共服務作用,做好部門管理工作十分重要,因此本文對行政事業單位部門管理進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關鍵詞:行政事業;部門管理;現狀;差異;措施
引言
雖然行政事業單位做好部門管理有利于促進單位工作的開展,但是在開展工作時存在著一定的問題,行政單位和事業單位之間的部門管理內容也存在差異。所以下文就對當前行政事業單位部門管理的現狀、管理內容差異以及相關措施進行探討。
一、行政事業單位部門管理的現狀
(一)缺乏對部門管理的重視
行政事業單位領導對單位部門管理建設負責,但有些領導對于加強本單位內部控制的建設并不十分重視,沒有真正地狠抓實干。行政事業單位因為其本身的特殊性,資金的來源比較固定,在業務方面與一般企業有著很大的差別,這種觀念導致的后果就是“內控建設無用論”。即行政事業單位實施風險控制并不能解決任何財政方面的問題。甚至一些人認為部門管理建設只是財務部門的事情,跟自己沒有任何直接的關系,對部門管理建設不積極,導致部門管理建設跟不上或不完善,上級下達的任務與目標也沒有很好地開展起來。
(二)部門管理體系統一性不強
部分行政事業單位在開展部門管理工作的時候,特別是建立相關體制體系時,缺乏統一的管理標準,導致實際工作難以開展,不利于部門管理工作的開展。因為各個行政事業單位部門管理的標準存在差異,導致在工作中無法有效集中,整個工作體系都處于散沙的狀態,不利于聯合工作人員的力量,導致各個部門之間的工作效率低下,甚至各自為政,導致整個單位工作效率低下,嚴重地影響單位的正常運行。比如,在開展年度預算工作中,一般都是由財務部門開展,但是在實際工作操作中,財務部門往往會缺乏和其他部門之間的溝通,導致制定的預算和實際的情況相差較大,進而影響單位的預算編制工作質量。預算編制缺乏合理性,會直接影響到單位的實際業務活動,甚至還會造成資源的浪費。
(三)財務部門監督能力不足
許多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監督能力存在明顯不足的情況,特別在進行費用報銷工作上,大部分部門都是先進行開支的報銷,然后才對報銷的費用進行審核,從而大大地影響財務監督的作用,導致財務監督形同虛設。行政事業單位在開展經濟事項中,一般情況下,業務部門是在最后的環節參與,所以也無法對單位的經濟事項進行有效的監督,影響財務監督作用的發揮。
(四)單位的資產管理效率低下
大部分行政事業單位的資產都是采用內部統一采購的形式,從而有效地避免了在采購中出現徇私舞弊的現象,但是在采購后,如何進行這些資產的有效使用和監督非常重要,許多單位都存在資產管理效率低下的現象。比如行政事業單位會出現資產推遲入賬問題,部分地區行政事業單位還會接收到社會捐贈的資產。在資產管理中,沒有合理運用和管理好這些資產,從而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現象。
(五)缺乏人才
行政事業單位由于其特殊的性質,對于人才的需求和企業會存在差異,在開展部門管理中,許多單位都缺乏專業的人才,導致部門管理工作不僅流于形式,也無法發揮出作用。單位部門管理的人員往往是由資歷較老的職工進行擔任,但是這些職工的知識儲備水平比較欠缺,管理理念和模式也比較落后,從而導致單位部門管理的效率低下。
二、行政單位和事業單位部門管理的差異
(一)產權關系不同
行政單位和事業單位在開展部門管理工作的時候,也會存在一定的差異,分別體現在產權關系、管理目標、管理要素以及風險類型等方面。和企業不同的是,行政事業單位的產權關系比較模糊,但是企業的產權關系比較明晰,而且各利益主體之間的關系非常明確。所以行政事業單位的利益關系聯系度比較低,其資產的真正所有者為廣大納稅人群體。在行政事業單位的資產管理中,政府作為其委托人,將投入行政事業單位的國有資產再委托給行政事業單位的負責人,歷經兩層委托代理關系,難以形成有效的內生約束機制,甚至會出現內部控制差的現象。
(二)管理目標不同
行政單位部門管理的目標必須要服務于戰略目標,所以其營利性質比較弱,在開展各項經濟活動中,特別重視經濟活動的合法性、合規性,保證單位資產的安全和有效使用,保證財務信息的真實性。而事業單位要實現一定的盈利,從而保證單位的正常運營,所以事業單位對于經濟活動盈利性比較重視,在制定戰略目標的時候,必須將盈利目標納入其中,保證單位整體目標的實現。行政事業單位部門管理的目標具有雙元化特點。一方面,行政單位和事業單位掌握了大量的社會公共資源,其在享受帶來相應權力的同時,也要履行必要的社會公共職能作用,但是部分事業單位是具有一定營利性質的,擁有部分獨立自主的經濟活動,所以其在經營中,在開展部門管理中,其管理目標不僅包括有社會效益,更要具備政治效益。但是行政單位全部資金都是來源上級財政資金,所以其管理目標主要是實現社會效益。此外,行政單位和事業單位都是獨立的經濟法人,但是事業單位和行政單位對比,其有經營管理效率的目標,所以行政單位和事業單位的管理目標也存在差異。
(三)管理要素不同
行政單位和事業單位部門管理的要素不同,具體管理內容差異比較大,特別是事業單位具有一定的營利性質,所以其部門管理內容會增加了經濟管理、單據管理等。此外,在開展部門管理時,行政單位是從單位管理層級出發,將部門管理主要內容歸納為行政事業單位組織層面部門管理和業務層面部門管理,將部門管理五要素的具體內容融入單位層面和業務層面部門管理之中。
(四)風險類型不同
行政單位和事業單位都要進行風險管理,但是由于性質會存在一定的差異,所以在開展部門管理時,所面對的風險類型也會不同。因為事業單位具有經濟活動,會面對一定的市場風險,所面對的財務風險、運營風險會比行政單位更大。
三、加強行政事業單位部門管理的措施
(一)加強對行政事業部門管理的宣傳
做好部門管理工作,對于促進行政事業單位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載體,行政事業單位是我國開展社會公共服務的重要體系,也是建設服務型社會的重要措施,因此必須要切實做好部門管理工作。要開展部門管理工作,首先要全面正確認識到部門管理的內容,掌握好當前部門管理的思想和方法。特別在進行宣傳的時候,必須要制定恰當的宣傳策略,在宣傳過程中,要由相關部門進行規劃和部署,明確宣傳的主要對象,從而確保宣傳工作的順利開展。加強對部門管理工作的宣傳,可以有效地提高單位領導對于該項工作的重視,更好地推動部門管理工作的開展。除了要提高單位領導對于部門管理工作的重視,還要重視培訓工作的開展,部門管理培訓工作可以由專職部門進行負責,進一步提高各個部門領導對于部門管理工作的認識,從而更好地完善部門管理工作內容,充分地解決當前部門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二)完善部門人才儲備機制
目前行政事業單位在開展部門管理工作中最大的難題就是缺乏相關的專業人才,但是行政事業單位不能因為缺乏專業人才,從而降低部門管理的質量或者要求,從而影響整個單位的工作開展。為了解決部門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各個單位可以采用引入政策,加強對人才的引入,可以借助外部的專家或者引入專業人才來協助單位開展部門管理工作,從而更好地引導部門管理工作走上正軌。所以行政事業單位要制定好恰當的人才培養計劃,完善人才儲備機制。引入專業人員的目的是加強對人員的監督和指導,但是這些專家并不是行政事業單位開展部門管理建設工作的主體,單位領導必須明確到該項內容。部門管理并不是一項短期性的工作,而是長期性的工作,并且持續性比較強,所以單位部門領導要認識到部門管理工作的動態性和個性化。所以單位也要通過專業的培訓來培養管理人才,從而更好地領導單位部門管理工作的開展,更好地促進單位工作的順利開展。
(三)建立完善的風險評價機制
要確保行政事業單位在一個穩定的環境中開展工作,確保部門管理的工作效率,必須要建立相關的工作制定,特別要建立完善的風險評價機制,正確地評價當前單位管理工作存在的風險。第一,單位要明確風險評估體系的建立,特別是要對單位的風險進行動態的監督和評估。在開展風險評估過程中,工作人員必須要了解當前單位各個部門的工作情況,各個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情況,明確了解各個部門的主要工作職責,結合現狀,為行政事業單位部門管理工作提供科學合理的建議。第二,要加強建立風險評估機制,設置合理的崗位,可以保證單位內部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在建立風險評估機制的時候,可以借助 SWOT 分析法來進行風險分析,從而將單位風險降至最低,保證單位部門工作的穩定開展。此外,行政事業單位在開展部門管理工作時,要加強對外部環境的關注,比如社會意愿等事項,結合外部環境來及時調整自身的工作方針,保證工作方針和社會的同步發展。
(四)完善內部監督機制
要發揮出部門管理工作的作用,保證行政事業單位工作的順利開展,完善內部監督機制十分重要,必須建立良好的監督機制。因為良好的監督機制可以及時發現單位在經營管理中存在的各項問題,結合實際情況,制定恰當的解決策略,從而更好地降低單位存在的各項風險。行政事業單位要結合當前的實際情況,做好部門管理工作,在實施過程中,結合不同部門的實際情況,落實好不同部門的工作監督,特別是針對一些沒有嚴格按照流程和程序開展的工作要做好監督,避免不合規工作的出現。建立完善的內部監督機制,可以對部門管理工作起到優化作用,行政事業單位要發揮好內部機關和主管部門的監督作用,結合外部監督,形成全面的監督,充分發揮出監督的作用。
結語
綜上所述,行政事業單位是建設服務型社會的重要內容,因此行政事業單位領導必須要認識到部門管理的重要性,結合現狀,制定針對性的措施,保證部門管理工作質量。
參考文獻:
[1]曾瑞勇.淺談部門決算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納稅,2020,14(01):221+224.
[2]曹曦.國有企業后勤部門精細化管理深度實施的思考[J].價值工程,2019,38(36):118-119.
[3]張春蓉.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研究[J].商訊,2019(34):185.
[4]曹冬旭.關于加強交通事業單位部門預算管理的思考[J].現代營銷(信息版),2019(12):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