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優勇
【摘 ?要】學生的發展需要“等待”,教學等待藝術是“不確定性”在教學中的體現。等待是一種期望,一種鼓勵。課堂上,教師多一些等待,學生就會多一些對知識的理解與思考,多一些自主探討的經歷與體會,多一些與他人交流合作的機會和體驗。課堂教學等待藝術有利于教師控制課堂教學節奏,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養成自我反思的良好習慣,樹立學生的自信。
【關鍵詞】等待;自主思考;戰勝自我;自我反思
引言
舉國上下課改轟轟烈烈,然而面對中考,甚至某些地方的提前招生,當前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為了趕進度、達目標,為了節省時間,放棄了“等待”。把學生的提問、思考、質疑,當做“例行公事”,置學生為完成教學任務的工具,教學成了演繹、完成教案的過程。教師完成教學任務是無可厚非的,但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注重全體學生的發展,“面向全體”要從關注個體開始,尊重個體差異。教師不能簡單地把傳授知識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而應把教學的重點轉移到如何育人和促進學生的學習和成長上。“等待”是教師對學生個體差異的一種尊重和理解,也是教育的耐心與寬容,同事也是對育人規律的遵循。從這個意義上講,教師科學課堂上要學會“等待”。
“等待時間”,這一概念是美國心理學家羅伊(Rowe)在1974年提出的。等待時間包括兩種重要類型:一是提出問題之后和叫學生回答問題之間間隔的時間;二是學生回答問題之后和教師對該生的答案做出反饋之前間隔的時間。
1.等待,給學生自主思考的時間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壟斷課堂,教師偶爾的提問也是極個別同學參與。雖然教師講得很耐心、很專注、很透徹,卻很少給學生去思考、去體會。學生沒有將自己學到的知識表現的機會,顯得呆若木雞。常常剛提出問題,就找同學來回答,答不出就更換一個同學來回答,久而久之,學生也就習慣了答不出也不用進一步思考,答不出反正其他同學會答,甚至等待老師直接給答案。
以下筆者針對一堂縣級公開課上的結尾部分,談談自己的一點看法。
課堂接近尾聲,該結尾小結了。教師指令:今天我們學了《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請同學來談談收獲。話音剛落,就直接叫了一位同學起來談,該同學起來一臉懵,眼直直看著老師。老師明白該生回答不了,就趕緊再換一位同學,這位同學只說了幾點,教師覺得不過癮:誰還有補充嗎?剛才答不出的同學舉手了,教師再次請他回答的時候,這位同學卻回答很到位。兩位同學才在同學們的掌聲中就坐。
在課后的教師自我反思中,該教師也清楚的認識到:在給出小結的指令之后,應當給點時間給孩子們思考一下。
由此可以看出,一節真正對學生起到高效率學習作用的課,應該是一節有節奏,有停頓的課。整個課堂充滿學生思考時間,充滿思維涌動的過程。正因為如此,課堂中就需要有一種“等待”,這種等待就是給學生以充分的時間去思考問題的本質。
2.等待,給孩子戰勝自我的機會
學生在課堂上,不僅是一個認知者,也是一個體驗者。作為認知者,學生完成對知識的認知、理解、運用;而作為體驗者,他們時刻感受著課堂上不同的心理氛圍的變化。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沒有學習的興趣,學習就會成為學生沉重的負擔。”當課堂中學生表現出興奮愉悅或者焦躁不安的情緒時,教師應意識到:學生此時的心理狀態正處于活動點,并且是他們正在體驗著。同時學生對自己的心里狀態進行調整也需要時間。教師此時請退讓一步,保持言語上的沉默,并用一些非語言效應如“微笑效應”,“站立效應”,等待學生心理上的自我超越。
筆者去年接到班中,有位孩子在科任老師眼中已經是出了名的調皮鬼,科學更是沒有任何興趣,還揚言:考零分給老師看看。聽到此,我并不氣餒。筆者特意在課上多留意一些,第一節課時,筆者向他提問。第一次,他的回答讓大家都習以為常了;筆者沉默不語,微笑著看著他,他站立在他的座位旁邊,筆者繼續用微笑鼓勵他。清楚的觀察到,他的眼睛盯著天花板某處,他的內心正在經歷的思維沖突。片刻之后,他終于作出了令其他同學咋舌的回答,其他同學投以贊許的目光。他坐下后,筆者發現這位同學眼里充滿了感激,在余下的半節課里,他聽得那么認真,那么投入。這使筆者想起了朱永新教授的話:“如果我們的老師不相信他能取得這樣的成就,那么他不可能有這樣的成就。所以說你只要對孩子還沒有絕望,這個孩子就有發展的空間。”學生的發展和進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長期的、曲折的過程,因此等待也就意味著教師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生,也就意味著教師對學生的理解和充滿信心。相信,等待,就是給孩子挑戰自我的機會。
3.等待,養學生自我反思的習慣
學生在學習過程犯錯是必然的,而學習本身就是錯誤的前概念被正確的認知替換的過程。由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的限制,他們的錯誤可能很幼稚,甚至很可笑的,這正需要在“等待”中不斷提高。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總是喜歡直接指出學生的錯誤,然后給出正確的解答。如此處理,會使學生養成疲于思考的習慣。久而久之,學生遇到困難,就不愿意積極思考了,而是靜靜等待教師的講解了。因此,在課堂中,對待學生的錯誤,教師應該先讓學生思考和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考過程和方法,給孩子充分的時間自己去尋找錯誤的原因,然后請其他學生傾聽他的敘述,讓學生在自我整理和自我反思中不斷修正自己的認知,再自我反思中不斷成長。
筆者在《平面鏡成像》教學課堂中,提出問題:既然研究平面鏡成像,但我拿來的不是平面鏡,而是透明玻璃板?等待幾分鐘,仔細觀察學生的表情。請同學回答,同學起來后回答:用透明的玻璃板能看清玻璃板后的像。筆者稍作等待,同時觀察其他學生的表情變化,然后追問:請你說說,你為什么是這么認為的?筆者靜靜的等待,學生慢慢的道來,其他學生認真的傾聽。等他表述完之后,很快有同學舉手想幫他指正。他此時領會到自己回答存在的問題,并快速在腦海里徘徊自己的回答。筆者還是靜靜的等待,注意觀察學生的表情變化。當看到喜悅的表情洋溢在他臉上時,意味著“等待”有了豐盛的收獲。
這種“等待”只需要一兩分鐘,也是為學生創造了反思的時間和空間,符合了學生客觀要求,也為學生培養了遇事沉著冷靜面對,自我反思的良好習慣。
等待是一種期望,一種鼓勵。課堂上,教師多一些等待,學生就會多一些對知識的理解與思考,多一些自主探討的經歷與體會,多一些與他人交流合作的機會和體驗。等待,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想,同時“教會學生思考,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生最有價值的本錢”。等待,你將看到的是花開燦爛------學生閃光的智慧、活躍的思維、精彩的課堂!
參考文獻
[1]李如密 王冬黎 《教育科學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8
[2]何芳,吳剛平 ?《課堂教學的行為指令與內容指令》基礎教育;2015.第5期
[3]丁邦平 《中國教育導刊》[J]2005.11
[4]韓立福.《新課程有效課堂教學行動策略》[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