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洛南縣圖書館的實踐經驗出發,探討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服務的形式,為社會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服務,是圖書館精神在新時代背景下的具體體現和進一步弘揚,是實現公共圖書館服務效益和館藏資源利用效益最大化的重要舉措,在助推閱讀社會的建立和構建和諧社會中, 進一步樹立公共圖書館良好的公眾形象,擴大圖書館的社會影響力。
【關鍵詞】 公共圖書館;洛南縣圖書館;閱讀推廣;服務形式
引言
隨著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和信息資源的日益膨脹,各地的圖書館事業發展日新月異,在政府穩步推進的文化體制改革中,公共圖書館作為公益性的文化事業性質得到確認,其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現。但因我國財政分割體制的局限,公共圖書館建設存在著規劃不科學、發展不平衡、結構不合理、基層館服務質量不夠高、后續發展保障不到位等問題,急需公共圖書館向基層服務推廣,服務推廣的模式也是值得我們共同探討和研究的。
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服務是圖書館在傳統的文獻借閱、文獻保存與參考咨詢等陣地服務的基礎上,利用館藏文獻和先進的信息網絡技術等條件,積極拓展圖書館的社會教育功能,增強服務的輻射能力,擴大服務的覆蓋面,豐富服務的內容與方式,為社會公眾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服務,使圖書館服務的廣度與深度都得到延伸,同時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向社區和農村延伸。
多年來,洛南縣圖書館致力于公共圖書館服務推廣的探索和實踐,建立總分館制,開展流動服務,豐富信息服務方式,不斷完善公共圖書館服務網絡建設。本文立足于洛南縣圖書館的實踐經驗,從推廣服務的形式,和各館同仁共同探討。
1.開展流動服務
我縣有19個鄉鎮,46萬人口,縣城人口11萬,鄉鎮人口35萬,城鄉人口分布不均衡,為了減少城鄉文化差距、填補信息鴻溝,圖書館根據不同的社會人群,不同的社會團體,開展針對性的流動服務,這些流動服務點分布于農村、學校、部隊等各處。我們圖書館通過與各個服務點的聯系與溝通,為他們定期、常年提供適合的圖書、報刊、光盤,并定期更換,讓這些遠離公共圖書館、地處偏遠、借閱不便地區的群眾獲得各種信息知識,從圖書館的服務中受益。同時,我們利用館內資源,開展了針對性的服務活動,具體活動有:
(1)在鄉鎮中心小學開展“圖書漂流”活動。近幾年,我館在縣城幾所小學開展了讀書閱讀活動,受到老師、家長和學生的好評和贊同。后來,我們在鄉鎮文化站的業務培訓中通過聯系,把“圖書漂流”活動延伸到鄉鎮中心小學。我們工作人員從館內挑選一部分文學、勵志、科教方面的圖書,放在幾個鄉鎮中心小學的四、五、六年級的班上,讓同學們利用課外時間閱讀圖書,同時要求同學們在閱讀后寫出閱讀心得。最后,館里根據各校送來的同學們的閱讀心得,評選出優秀作品,并發給圖書、學習用具等獎品,從小培養他們的閱讀興趣和學習習慣,激勵他們多讀書,多增長見識,提升寫作水平,提高知識素養和能力。
(2)在農村開展送“科技資料”活動。我館除每年3月份配合縣委、縣政府組織的“科技教育衛生文藝四下鄉”活動,為農民朋友送一些科技圖書外,平時還和科技局、農技站聯合,利用館藏、共享資源,搜集、整理一些針對性強、實用性強的科技資料,供他們對鄉鎮種植業、養殖業大戶進行科技培訓和指導之需要。按照時令,帶上投影儀,為農戶播放科技光盤視頻,提供實用技術指導。為廣大農戶和農技員查找資料、為大力推進農民依靠科技致富,提供了堅強的科技保障和支撐。
(3)在部隊建立“軍營圖書室”服務。為我縣武警和消防中隊建立了軍營圖書室,配備了2000冊包括文學、軍事、計算機應用等方面的圖書,并不斷更換補充,一年更換補充一次。每年的八一建軍節,組織各種各樣的活動以豐富軍營文化生活,為官兵播放電影,進行演講比賽、歌詠比賽和籃球比賽,使廣大官兵樂在軍營、熱愛軍營、扎根軍營。
2.開展針對“特殊群體”的服務活動
對于我們圖書館人而言,特殊群體是指圖書館的一般讀者之外的讀者群,在這里是指弱勢群體、老年人等,為這些讀者服務是圖書館人責無旁貸的權利和義務。
從社會學角度看,弱勢群體一般處于社會的底層,難以享受平等的公民權利,難以融入主流社會。公共圖書館不僅為普通讀者服務,還要對弱勢群體提供針對性、特殊性的服務,使每一個人都能享受到圖書館的社會教育服務。公共圖書館應大力開拓特殊服務內容,我館主要開展了以下幾方面的服務活動:
(1)為“兒童福利院”服務。兒童福利院主要收容無依無靠、無人撫養的孤兒、棄嬰和殘疾兒童。兒童福利院對健全兒童實行養、教結合,對肢體殘缺但智力發育健全的兒童,實行養、治、教結合,對癡呆兒童,側重訓練其自理生活和從事簡單勞動的能力。針對不同孩子的需求,我館給他們配備不同的圖書、光盤,和撫養工作人員、義工一起開展講故事、知識講座、智力競賽、畫畫等深受孩子們喜愛的"寓教于樂"活動,培養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和習慣,提高了孩子們的知識素養和能力,同時還培養了孩子們的生活自理能力,為他們將來走向社會創造了條件,使他們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都得到全面的發展。
(2)為“敬老院”服務。我國已經步入老齡化階段,如何讓老年人安享晚年,已經成為當今社會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而嚴峻的課題。鑒于老齡群體的身體狀況,我館利用“共享工程”的數字資源,為老年人下載了保健、養生知識講座,收集我縣重大節日開展文體活動錄制的光盤為他們播放,使他們打發了時光,愉悅了身心,同時又獲取了精神食糧。給老年人提供享受圖書、欣賞藝術、感受文化的機會,充分發揮了圖書館服務社會、奉獻社會的功能,彰顯了和諧幸福社會對老齡群體的關愛和呵護,這不僅是全社會的責任,也是公共圖書館亟待強化的人文性援助工作。
(3)為“留守兒童”服務。在我國有這樣一個弱勢群體,他們的父母為了生計而離開孩子、遠走他鄉、外出打工,用勤勞獲取家庭收入,為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但他們卻留在了農村的老家,和爺爺奶奶朝夕相處、相依為命,而與父母相伴的時間卻微乎其微,他們就是“留守兒童”。留守的少年兒童多由祖輩照顧,而正處于成長發育關鍵時期的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心和呵護。父母監護教育角色的缺失,對留守兒童的全面健康成長造成了不良影響,隔代教育問題在留守兒童群體中最為突出。據調查顯示,父母外出打工后,與自己的孩子聚少離多,溝通少,遠遠達不到其作為監護人的角色要求,他們由于親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陰影,很大一部分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為孤僻、性格內向,缺乏愛心和交流的主動性,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還有的脾氣暴躁、沖動易怒,常常將無端小事升級為打架斗毆,一些人甚至會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給可憐的他們留下了一生的遺憾。
我們難以將圖書館的閱讀推廣服務延伸到每個村委會或每個自然村,根據實際情況,我們選取留守兒童集中的村鎮,同文化站工作人員聯合起來,對村級農家書屋管理員進行培訓,幫助他們提高業務能力,對圖書內容配置進行指導,幫助他們制定規章制度和管理辦法,為這些“農家書屋”提供文學、勵志、法律等方面的圖書,一季度巡回更換一次。以此來讓廣大留守兒童讀到更多的書,更好地享受讀書的樂趣,培養他們健康的思想和人格,讓他們從知識中領悟父母的辛勞、不易和社會的關愛,讓他們在知識的陽光沐浴下,身心快樂、健康成長。
公共圖書館通過開展閱讀推廣服務活動,轉變了傳統的陣地服務模式,進一步拓展了服務空間, 深化了服務方式,豐富了服務內容,方便了服務對象,從而實現了公共圖書館服務效益和館藏資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為助推閱讀社會的建立與和諧社會的構建,樹立公共圖書館良好的公眾形象,擴大圖書館的社會影響力做出了積極地貢獻。
參考文獻
[1] 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全文)[EB/OL],[2009-4-2].
[2] 李果 .延伸服務:界定·意義·創新.《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0年01期 .
作者簡介:劉榮,女,大專,洛南縣圖書館,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