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明
趙振元先生和他夫人張小平已經寫過好幾本書,而且近幾本書他們都讓我作序。作為友人,我們平時多有聯系,但有一點很不明白:作為一名執掌一個上市公司大企業的董事長、黨委書記,手下萬余員工,竟然還能確保每年有一定的時間攜夫人一起遠行異國他鄉,而且這種旅游是帶著心知與思考去的旅游度假,這讓我暗暗吃驚和敬佩不已!
比如我也去過倫敦、巴黎,但你讓我走了一天,再記下若干并寫成有字有數有符號的文章出來,我絕對做不到,也做不好。因為許多現場的歷史知識和數據,你不認真記錄是不太可能記得準確的,更不用說形成精美的文字。游者,心情放松,隨步觀光,有興趣時多看一眼,沒興趣時揚長而去。游一天,累了,蒙頭倒下便是;興致來了,狂飲幾杯,也算浪漫又瀟灑。這是許多“游者”的狀態。然而,對一個心知者,一個通過旅游想了解這個世界、了解這個世界上那些有意思的歷史知識和風土人情與民族精神的人,旅游就是一次次“上課”和翻閱“書本”……是這樣,沒有比看一座建筑,知道其建筑本身的歷史與風貌了;同樣,去參觀或入一個名人的紀念館、一座他居住過的房子,細細看完那些介紹之后,再撫摸一下主人曾經生活過的物品、坐一坐那張古老而仍散發著氣息的椅子、凳子和沙發時,感覺完全不同,不可能在硬生生的書籍文字中感受到同樣的東西。這就是“實物”帶給人的真情實感,它可以穿透你的靈魂與感情的繩索,直達心靈世界。但通常一般游客是不會有這般體會的,他們僅是“觀光”,不會觸摸到所游覽對象的內質之中,更不用觸及靈魂深處了。
讀《一路風塵》便是一種猶若“同行”之感,甚至比在同一個“旅行團”出行收獲還要多。因為趙振元夫婦把你看到的寫進去了,你沒有看齊的他們也寫入了其中,更重要的是你或許根本沒有體味到的他們也全都一一列舉并用優美的文字準確和精細地表達了出來,這是相當可貴的。比如我們到倫敦去,或許都想到牛津大學去看一看,感受一下那里的知識魅力。但往往一般人看過后也就過去了,或許僅僅得出的印象是:那老古董確實像是個有學問的地方!但其他的可能完全沒有印象。趙振元的游記中卻重點給出了最后的結論性“游記”,則是他夫婦倆的心靈沖擊:
漫步在牛津大學,游走在牛津城里,想得更多的是,究竟是什么成就了這所舉世聞名的大學,使這里成為人們向往的神圣的學術殿堂,成為學生們一生的追求?又是什么原因,使這座千年小城永葆魅力,吸引這么多游客前來觀光?
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對卓越永無止境的追求,在追求中永遠不忘初心、永遠保持自己的特色。世界一流的高質量的目標、鮮明的特色、永遠堅持的原則與底線是牛津大學的真正魅力,也是牛津大學千年興旺的根源,是牛津大學立于世界之林的根本原因。
城,因大學而興;大學,因城而旺。牛津城與牛津大學密不可分,只有辦好牛津大學,才能推動牛津城的發展;同時只有建好牛津城,大學才能在各方面得到更多的支撐。
“游”中的收獲,有時是零碎的,有時是靈感式的,而同時又是沖撞與震懾心靈的。每個人的感悟都不一樣,但像趙振元夫婦那種作家兼工程學、經濟學于一身的學者,所獲得的感悟與體味就同一般人很不一樣。比如他們參觀日本建筑時,會把日本建筑同中國建筑作非常內行的比較,這一比較讓我們這樣的外行也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好和問題所在:
……在高層建筑的數量與外形上,中國的不少城市都已經趕上并超過了大阪,比如上海、北京、深圳等大城市,都比大阪的規模大,就是成都,也不亞于大阪的城市規模。但從空氣質量、治理水平與環境的整潔上,大阪仍然是世界一流的。
藍天大廈的設計成功昭示了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我們在設計城市大廈時,并不一定要專門為觀光而設計特別的建筑物,而可以在一些重點大廈的設計時成功植入這種可供城市觀光的元素,這樣,這座城市就可以有更多的大廈向公眾開放,讓更多的游客能接近城市的大廈,接近城市的標志,接近城市的風景。如果真的這樣,這個城市一定更加有吸引力。
游記屬于散文的一類。散文并不是因“散”而成文,恰恰是它形似散、則靈魂不散而成為美文的。好的游記就是一篇好的散文?!兑宦凤L塵》下的“趙氏游記”——我這樣概括趙振元的游記特點,是再次確認了他的獨特風格和值得散文界重視的文體形式,即將自己的“行”與“思”、文與情融為一體的文學風格特質,進行倡導與學術研究。他們非職業文學家,平時接觸和從事的是經濟學、社會學和電子專業學,他們的職業專長在業務上而非文學與書寫上,然而他們一旦進入寫作狀態時,感覺的東西和精神層面的思想,很有哲理與詩畫,相信趙振元先生攜帶他夫人一路“風塵”地向我們走來的同時,還帶給我們無限美妙的文字享受和精神啟迪。
中國文學與中國讀者需要這樣接地氣的作品,也需要像他們這樣的“導游”帶我們一起去遠方擁抱這個神奇而偉大的世界。因為,隨心知而行的人一定是幸福的。
2020年6月2日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