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數學概念是數學的“細胞”,也是構成數學體系的“基石”。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離不開數學概念的支撐,而概念的建立又是在一次次數學活動體驗中累積而成的。數學活動體驗在深化理解概念,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方面功不可沒,它是培養學生敏捷的思維能力、提升核心素養的重要載體。教學本課時可立足學情,創設情境,引發度量興趣;測量體驗,引發沖突,認識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圍繞核心問題,組織探究,進入理性思維;更新測量方法,深入辨析,領悟數學高階思維;設計練習活動,促進知識的內化與外拓,提升數學核心素養五個方面,讓學生深刻理解度量思想。
關鍵詞:數學概念;測量體驗;度量思想;深入
數學概念是數學的“細胞”,也是構成數學體系的“基石”。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離不開數學概念的支撐,而概念的建立又是在一次次數學活動體驗中累積而成的。數學活動體驗在深化理解概念,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方面功不可沒,它是培養學生敏捷的思維能力,提升核心素養的重要載體。
“課桌有多長”是北師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測量”里的內容。圖形的測量體現了度量意識、空間觀念、應用意識的發展,測量的關鍵是選取恰當的測量單位對圖形進行度量,使學生在測量的實際操作過程中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感受數學思想,進而從量的角度挖掘圖形中所隱藏的數學性質,培養學生的度量意識。這些隱性的知識、思想是教學中最為關鍵的因素,是形成學生空間觀念的基礎,也有利于學生數學素養的長遠發展。下面就以“課桌有多長”為例,談談怎樣通過數學活動體驗積累活動經驗,促使度量思想走向深入。
一、立足學情,創設情境,引發度量興趣
二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兩次關于長度單位的直接經驗(即一年級上冊的“比長短”和“教室有多長”的自選單位測量),在這兩次測量活動中,學生對長度概念有了一些直觀認識,并會用“長、短、一樣長、短一些、長得多、有幾個什么那么長”等詞語來形象地描述物體的長度特征。從“課桌有多長”開始,學生要學習定量的方法,即比較準確地描述一個物體究竟有多長。
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情境:“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桌面,工廠師傅要為我們的桌面鋪一張合適的塑料墊板,我們要為工廠師傅提供哪些數據呢?”一個好的情境,評判的標準就是看它是否能喚起興趣、激活認知、產生沖突、激發創造。那好的情境從哪里來?它來自教師通過對教材的深度挖掘,制定出的教學目標;來自教師對班級不同學生認知特點的充分了解;來自讓學生先行的課堂預習活動的反饋;來自對學生想法的傾聽、感知和捕捉;來自教學實踐、反思所生成的教學智慧……基于此,這個教學情境的設計無疑是成功的,它從學生所熟悉的現實情境出發,以測量墊板的長和寬的長度作為驅動任務,喚醒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生的測量需求一下子就被激發了出來,課堂氛圍頓時變得很活躍。
二、測量體驗,引發沖突,認識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
度量單位是幾何度量中的重要內容,是基于現實生活的需要而逐漸形成的,是人類祖先的偉大發明,也是前人智慧的集中體現。在測量中選擇合適的度量單位是關鍵,度量單位的多樣性和統一性反映了人類測量活動的發生、發展的歷程,反映了測量的本質。因此,在測量體驗中帶領學生回溯人類的認知發展過程,經歷數學知識的“再創造”過程是十分必要的,因為它是指導個體認知發展的最佳方法。根據測量產生和發展的歷史,根據學情,在正式學習“統一單位度量”之前,我設計了運用“非標準長度單位測量”這一環節,即自選單位測量,目的就是引發沖突,進而讓學生感受建立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
師:怎樣測量課桌的長邊與短邊的長度?
生:用尺子量,用數學書量,用文具盒量,用手量,用橡皮量……
師:用手量,就要引進一個概念“拃”。什么是“拃”?
生:就是拇指和中指之間的長。
師:正確。下面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際測量。要求先商量好你們小組選擇什么測量工具,再實際測量,最后以喜歡的方式把測量結果填在表格里。(學生活動時,教師巡視指導。對于測量中沒有做標記或沒有一個挨一著個測量的學生,教師應及時幫助提醒減少誤差。)
學生小組合作測出課桌長度后,我組織學生進行了交流,并在黑板上呈現出各組的測量結果。
然后,引導學生觀察發現:“為什么測量同一物體的長度,得到的結果不同?”“這么多的測量結果,把哪一種報給工廠師傅,比較合適呢?”這一問,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它激活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發現,正是度量的標準不統一,測出的結果才會五花八門。把這樣的結果送給工廠師傅,工廠師傅肯定不知所措,必然是無從下手。這樣,建立統一的度量單位這一共識便呼之欲出。這種數學活動經驗,正是在“做”與“思”的過程中積淀出來的,學生經歷了一次數學化的過程,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學問題,“必須使用統一的度量工具才能得到統一的結果”,從而引出測量的核心概念——厘米。
三、圍繞問題,深入探究,轉向理性思維
尺子是每個學生必配的學習用具,二年級學生雖然年齡小,但對尺子已經很熟悉,他們常在手工課上用尺子畫直線,還有一部分學生已經知道了可以用尺子測量長度。但1厘米到底有多長,學生還不是很清楚,課堂上需要通過大量的測量和實踐活動,讓學生充分去感知,從而建立表象。所以在接下來的教學活動中,我以核心問題“1厘米有多長?”引領學生層層開展探究體驗活動,深入理解“厘米”這個概念,逐步實現長度單位由動作思維向理性思維的轉變。
(一)借用小尺、微課,從靜態上認識長度單位“厘米”
師:數學王國有個好朋友,他可以幫助工廠師傅準確地做課桌。(微課出示尺子)仔細觀察,你看到了哪些信息?
生:有數字0、1、2、3、4……有許多線,有長有短,還有字母cm。
師:(微課演示介紹各部分知識)數字是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的,三種長度不同的豎線叫刻度線,0刻度在尺子最左邊,表示起點,數字指向幾就是幾厘米,尺子上的“cm”是常用的長度單位,它也可以用文字“厘米”表示。(板書:長度單位——厘米cm)
師:那1厘米有多長呢?
師:仔細看,0刻度到1之間的長度就是1厘米,也可以說是1cm。即1厘米=1cm。(板書:1厘米=1cm)
(二)借助手指、小木棍從動態上認識長度單位“厘米”
師:首先,請用食指在尺子上找到刻度“0”,再用拇指找到刻度“1”,這中間的長度就是1厘米。請大家比量一下,看看1厘米有多長。
師:請拿出提前發給大家的一段1厘米長的小棍,用你的拇指和食指夾住,再把小棍輕輕地抽出來,拇指和食指之間的縫隙大約是1厘米。
師:請大家閉上眼請想一想,1厘米有多長?用手勢比量下,再對照尺子比量一下,看你表示的是否準確。
(在這些活動體驗中,靜態的“1厘米”就會在學生的心中逐漸變得“生動”“鮮活”起來。)
(三)在找一找,比一比的活動中,實現由動作思維向理性思維的轉變
首先,引導學生在小尺上找還有哪段也是1厘米長。
生:刻度2~3,刻度3~4,刻度5~6……
師:你發現了什么?
生:一大格就是1厘米。
(讓“1厘米”的知識告別死板的說教,不固化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的思維靈活起來。)
其次,引導學生從熟悉的物體或自己的身體上找,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也是1厘米。
生:手指一節的長度大約1厘米,數學教材的厚度大約1厘米,筆尖的長度大約1厘米,圖釘的長度大約1厘米,橡皮的厚度大約1厘米……
這一環節有效地幫助學生把抽象的長度單位,變成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可感的東西,有利于“厘米”表象的建立。
最后,引導學生在小尺上找幾厘米,并引發思考,弄清幾厘米的含義。
師:請大家在尺子上再找一找,從哪兒到哪兒是2厘米長?從哪兒到哪兒是3厘米長?從哪兒到哪兒是5厘米長?
師:它們為什么是2厘米?3厘米?4厘米?
生:因為它有2個1厘米,所以是2厘米;因為它有3個1厘米,所以是3厘米……
師:你發現了什么?
生:從0到第幾個大格就是幾厘米。
生:用后面大刻度數減前面小刻度數,得幾就是幾厘米。
生:是幾厘米,這幾厘米里就有幾個1厘米。
這一環節的體驗,不僅拓寬了學生對“厘米”這個度量單位的理解,還實現了長度單位由動作思維向理性思維的轉變。更重要的是,在這些體驗中積累下的經驗,能促進學生估測意識的形成和估測能力的提高,對他們今后的學習也大有益處。
核心問題如何引領學生進行探究?不是“強制引領”,而是以“問題串”的形式,即引導學生為解決核心問題而自主生成一系列的子問題,以不斷地“問題—思考—分享”循環往復的形式使探究活動層層開展,使思維得以不斷地拓展、深入。在探究中,一定要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獨立思考,要讓他們充分發表見解,引發思維碰撞,最終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
四、更新方法,深入辨析,領悟數學高階思維
在學習測量方法時,我對學習方式進行了大膽的革新,將“量一量鉛筆的長度”設計成了“辨析四種測量方式的正誤”,滲透了“測量的起點不同,但數格子的方法不變”這一“變中不變”的數學思想,引領學生的思維向深處延伸,如同“剝筍”般由表及里,更深入地理解了知識的本質。我是這樣操作的——
先讓學生“估一估這支鉛筆有多長”,引導學生學會估量的方法:用1厘米長的手勢去比量,看看鉛筆有幾個1厘米長,它就是幾厘米。
再組織學生用尺子動手自主操作進行實際測量“這支鉛筆到底有多長”。
在測量的過程中,學生可能會出現教科書中呈現的幾種情況。
于是,我繼續引導學生結合實際測量辨析這四種測量方法的正誤,在觀察、對比、判斷、辨析中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溝通數一數與算一算兩種方法的本質聯系。
師:請大家來當評委,哪只小熊的測量方法是對的?
生:第1種測量方法是錯的,因為物體沒有和0刻度對齊。
生:第2種的測量方法是對的。因為和0刻度對齊了,而且正好有5個大格,所以鉛筆長5厘米。
師:測量的時候,物體和尺子一定要放平,一般情況下,讓物體的一端和尺子的0刻度對齊,看物體的另一端對著刻度幾,就是幾厘米。但是,如果是斷尺,那又該怎么測量呢?
生:第3種測量方法是對的,但結果是錯的,在數格子的時候,不該算上第一大格。
生:第4種測量方法是對的,算得也對,1和6相差5厘米,即6-1=5,正好是5個大格,所以是5厘米。
師:沒錯。用斷尺測量的時候,可以從某一數字開始量起,用大刻度減去小刻度,得幾就是幾厘米。
師:剛才的鉛筆長5厘米,有的同學用數格子的方法,有的同學用算一算的方法,你更喜歡哪種方法呢?
生:我喜歡算的方法,簡單準確;數的方法,容易馬虎,而且費時。
在學會測量的基礎上,還可以再引導學生利用尺子畫一條長4厘米的線段,內化所學的知識。學生掌握了知識和技能不是教學的終點,我們還應在對問題的深入探究中,讓學生學習思維的方法,特別是質疑和批判性的思維。對核心問題的適度拓展,有利于學生批判性地看待新知,并引發深入思考,加深他們對知識概念的理解,促進其高階思維的發展。發展思維能力是學習數學的重要任務,實踐表明,恰當的變式和拓展更有利于學生的思維向深處發展,更有助于建模。
五、設計練習,實地測量,促進知識的內化與外拓
我是這樣設計練習題的——
1.用小尺測量課桌的長邊,鞏固并內化所學知識。
2.用小尺還可以測量什么?(橡皮、課本、電視機,等等,讓學生明確厘米可以作為較短物體的長度單位。)
3.如果測量教室的長度、操場一圈的長度、從學校到家的長度用小尺合適嗎?
我并未拘泥于回顧本課所學知識或收獲的思路,而是著眼更廣闊的視角,引領學生展望長度單位的學習線索:測量課桌、書本、電視機等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單位來測量,測量教室、操場等更大的距離就要以米、千米等單位來測量了。這樣,將學生的思維引向后續的學習,便于長度單位作為一個整體存儲于學生的認知系統中,實現知識的內化、思維的融通,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劉克臣. 基于整體把握視角下的小學數學度量教學[J]. 中小學教學,2019(4).
[2]王智明. 小學數學中度量性概念的教學思考[J]. 新課程研究,2016(1).
(責任編輯: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