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溪樹
2012年,我國的“蛟龍?zhí)枴?載人潛水器創(chuàng)造了我國最深的7 062米深潛紀錄。如今,歷經3年多時間,我國萬米級載人潛水器也研制成功并進行了水池試驗!這臺萬米級載人潛水器將成為繼“蛟龍?zhí)枴薄吧詈S率刻枴敝蟮挠忠弧皣仄鳌薄?/p>
下圖中這個外形近似于卵形,同時科幻感十足的大型設備,就是我國新一代萬米載人潛水器的真身。全新一代萬米載人潛水器也被稱為全海深載人潛水器,主要是因為其最大可達10 000米級別的潛深,不僅相比“蛟龍?zhí)枴保? 000米級)有著極大的提升,更重要的一點在于,新一代萬米載人潛水器可以幫助我們征服最大深度為海平面以下11 034米的馬里亞納海溝。

全新一代萬米載人潛水器
也許有同學會說,無邊的海洋深度最多也不過1.1萬米,如今飛天登月都已付諸實施,怎么走進海洋就如此之難呢?要說挑戰(zhàn)深海,還真的是比登天還難!相對于陸域和空域來說,深海的環(huán)境要復雜得多,黑暗、高壓、寒冷、神秘、寧靜……就拿海底的壓強來說吧。海水深度每增加10米,壓強就會增加1個大氣壓。那么,1.1萬米海底的壓強就是1 100個大氣壓,大約為110兆帕。
110兆帕是個什么概念呢?形象點來說,相當于1個手指甲蓋大小的面積上要承受1 100千克重的物體所產生的壓力。幾乎相當于把一輛普通汽車壓在一個人的指甲蓋上,這是一個大得驚人的數(shù)字。
面對如此大的水壓,別說人到深海會被壓扁,就連載人潛水器也面臨極限挑戰(zhàn)。難怪如今能上天的人不少,而能到海底的人卻屈指可數(shù)。


挑戰(zhàn)深海,必須建造一個堅不可摧的“堡壘”,以此來保護潛水員的生命安全。這個“堡壘”就是載人耐壓艙,這可是載人潛水器最核心的部件!
與大多數(shù)載人潛水器類似,新一代萬米載人潛水器同樣也是以球形載人耐壓艙為核心,同時配備有包括動力系統(tǒng)、生命支持系統(tǒng)、導航通信系統(tǒng)、觀察攝影記錄系統(tǒng)、作業(yè)機械臂乃至實現(xiàn)上浮/下潛的壓艙物在內的各種必需設備。之所以將載人耐壓艙設計成球形,主要是為了更好地抵消來自海水中各個方向的壓力,從而保證下潛人員的安全。球形薄壁殼體結構自身的幾何特性,決定了其具有質量輕和承壓高的特點。在生活中,同學們也許有過這樣的體驗吧,用手掌緊握雞蛋時,不容易把雞蛋捏壞,其中的道理就是如此。因為蛋殼的薄壁結構在受到一個圍壓作用時,其拱形曲面可以分散外力的作用,使得結構更加堅固。
全新一代萬米載人潛水器的球形載人耐壓艙直徑近2米,就大小而言,已經是目前全球范圍內體積和空間最大的。這一部分全部由被譽為“海洋金屬”的高強度鈦合金材料制成,其強度之大,足以承受1.1萬米深海環(huán)境下高達1 100個大氣壓。
之所以選用鈦合金來制造載人耐壓艙,是因為鈦合金不僅強度高,而且彈性好,可以賦予載人球艙堅固的外殼,即便在下潛和上浮的過程中,也能保持硬度而不變形。而且,在鈦表面形成的氧化膜可使鈦鈍化,從而不受海水腐蝕,進而可以提高載人球艙的耐用性。鈦合金的密度較低,僅為鋼的60%,這樣可以用更小的結構重量來滿足特定的功能要求。鈦合金還具有耐低溫、無磁性、抗沖擊等性能,并且透聲性和加工性很好,因此是一種優(yōu)秀的深潛器材料。


“深海勇士號”載人耐壓艙

你也許會問,雖說鈦合金的密度要比鋼鐵小,但還是比海水大不少,那載人潛水器潛入海底后怎么“回家”呢?
載人潛水器潛入深海,“回家”是必須的!這也是科學家需要解決的一個關鍵問題。其實,自然界中的魚類就具有這樣的本領,在水里既下得去,也上得來。那魚類是如何做到的呢?對于大多數(shù)魚類來說,魚鰾就是一個調節(jié)身體密度的器官。我們可以把魚鰾看作一個“空氣袋”,充氣多了就會變大,并使魚的體積增大。魚的體積變大了,密度自然就小了,這樣就能夠上浮了。反之,則會下沉。
同樣的道理,我們也可以通過改變潛水器的密度,來實現(xiàn) “下得去,上得來”的目標。而配置低密度固體浮力材料就是一個很好的辦法。浮力材料的密度大約只有海水的一半,其作用就是把潛水器的密度降下來。一般情況下,浮力材料的質量會占到潛水器總質量的1/3左右,而占用的體積比例則會更大一些。
我國“萬泉號”深淵著陸器采用國產深海浮力材料,最大下潛深度達到了10 901米,標志著國產深海浮力材料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改變了我國深海浮力材料受制于人的局面。2017年,中國“微球”托起了“深海勇士號”載人深潛器的“回家夢”。中國“深海勇士號”的海試成功,充分驗證了國產固體浮力材料的優(yōu)秀品質。
“蛟龍?zhí)枴陛d人潛水器采用的是無動力自主下沉與上浮技術,以實現(xiàn) “下得去,上得來”的目標。在下潛時,為了保證潛水器密度大于海水,需要在潛水器上配備一定質量的壓載鐵。當下潛至海洋深處時,潛水員可以根據情況拋掉一定數(shù)量的壓載鐵,以實現(xiàn)潛水器的懸停或者上浮。而在完成深海作業(yè)之后,就需要把壓載鐵這個“包袱”全部拋掉,從而使得潛水器的密度小于海水,這樣才能產生向上的浮力。
走進深海,離不開固體浮力材料。萬米載人潛水器更是需要高性能的固體浮力材料。



“萬泉號”深淵著陸器
我國萬米載人潛水器的球形耐壓艙能滿足3位潛水員的工作需求。在深海,潛水員是不能出艙的,那么他們如何進行作業(yè)呢?
“蛟龍?zhí)枴陛d人潛水器有兩個機械臂,分別有多個“關節(jié)”,相當于人的肩、肘、腕等。“深海勇士號”潛水器也擁有一雙靈巧的機械臂。這雙機械臂作為海底科考應用作業(yè)的重要裝備,在深海探測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我國萬米載人潛水器具有覆蓋全球海洋100%海域的作業(yè)能力,機械臂同樣也是其進行水下作業(yè)的首選工具。據悉,我國萬米載人潛水器的機械臂具有臂力強、手腕穩(wěn)、動作滑等特點,并可以與其他工具配合開展水下采樣、測量等作業(yè)。


“蛟龍?zhí)枴钡臋C械臂
有了這些高科技材料的保駕護航,萬米載人潛水器將帶領中國人首次出發(fā)去萬米海底探險。同學們想象一下,坐在神秘的球形載人艙內,將會遇到怎樣的景象呢?那里是萬物叢生,還是一片荒蕪?深潛的過程中將會有哪些奇遇呢?所有的謎底,萬米載人潛水器都將一一為我們揭開,讓我們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