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彩彩
摘 要:現階段,人民群眾對于考古的興趣持續高漲,考古發掘現場文物的保護問題也開始得到文物管理機構的密切關注。文章在闡明考古發掘中易造成文物損壞的因素、文物保護的重要性基礎上,探討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的妥善策略。
關鍵詞: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因素;重要性;策略
被埋藏于地下千百年的文物,雖然說其物理、化學性質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過由于所處環境已然形成某類動態平衡,文物得以維持原本的狀態。可文物一旦發掘出來,由于周邊大氣環境和溫度、濕度等條件發生劇烈變化,原有的平衡瞬間被打破,當這類變化超出文物本身的承受力后,就會引發文物不同程度的損壞,不利于保存、觀賞和研究分析。因此,加大對考古發掘現場加大對文物保護的力度顯得至關重要。
1 考古發掘現場造成文物損壞的有關因素
人類長時期生存與發展的過程中遺留下來許多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文物,截至目前,我們都未曾停止對各類文物的挖掘和研究,考古發掘便是文物研究和保護道路上必要的工序流程。考古發掘現場,文物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壞,造成這些損壞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
1.1 光線
光是影響出土文物的客觀因素,尤其是紫外線,容易引發多種光化學反應,會進一步對文物造成很大的破壞。
1.2 溫度和濕度
溫度和濕度等也會對出土器物的完好性造成深刻的影響。大部分情況下,一旦溫度和濕度發生劇烈變化,器物結構會出現某種程度的收縮或擴張現象,特別是一些漆器文物,會因此出現裂紋甚至直接被破壞。
1.3 微生物
器物表層因為微生物、霉菌等分布蔓延,會出現表面色澤的變化跡象,特別是一些木制文物,木制部分很容易和表層的微生物分泌物產生反應,進一步影響文物的完好狀態和原本品質。
2 考古發掘現場進行文物保護的重要性
各類文物都有較高的歷史研究價值,若暴露在不良環境條件下,就會很快出現損壞跡象,給歷史研究帶來不便。所以,文物發掘者需要擁有較強的文物保護意識和能力,及時憑借各類高端實用的輔助技術來保證文物原本面貌不被破壞。
2.1 文物包含較多的史料信息且不可再生
文物有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更是現代人和先輩“互動交流”的載體,是國家的無價之寶。特別是對于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我國來說,保護好文物有助于完善傳統文化體系,完成歷史賦予我們的重大責任,令優秀的傳統文化得到傳承和發展,方便人民群眾了解不同歷史時期的重要事件并從中吸取經驗教訓,更好地面對今后復雜多變的人生。同時,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文物保護工作至關重要,其內容包括對考古發掘現場文物的搶救保護,并在后續配合實驗室進行修復保存。例如,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戰國帛書等都是無法再生的,一旦文物保護工作處理不到位,可能會造成文物出現損傷,不利于后人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歷史事實。
2.2 文物包含較強的考證校勘功用且很難復原
在考古發掘現場對出土文物進行科學妥善的保護,就能夠使出土文物批量化地被保存,方便日后進行專門性的修復和開展深入性的考古研究。從古代流傳至今的各類文物,可以還原當時的社會風貌與文化特征,并且能夠和歷史文獻進行交互式校勘,考證版本,從而進一步證實古代文獻的真實性。
2.3 文物具有一定的實物價值且不能被替代
考古發掘現場出土的種種文物都具有唯一和難以替代的特征,如原始人頭蓋骨化石等,能夠反映出幾千年前原始人類的頭型與骨骼特征,方便我們研究人類的演變歷程,不可替代。對文物進行嚴密性保護,有助于日后對各類不可再生文物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應用。
3 考古發掘現場進行文物保護的妥善策略
3.1 遵循考古發掘和文物保護工作的規范要求
首先,確保在維持文物原狀的基礎上開展考古發掘活動。這是歷史文物保護和考古專業活動的基礎性規范守則,具體就是要求保持發掘文物原有的形狀、結構、材料、顏色等,杜絕出現任何破壞或變化跡象。如此才能夠更加細致地判斷和確認文物的原本形態和當時的制作工藝,并結合時代背景特征進行相關研究。
其次,加大對文物發掘現場的保護力度。考古發掘現場不僅有文物,還有周邊的一系列事物和環境等,所有這些都需要進行保護,這樣才能夠方便日后對現場進行再處理,加快對比取樣進度,確保日后相關文物研究活動可以高效率開展。
3.2 嚴密布置和銜接有關的工序流程
第一,做好前期調查工作。在進行文物發掘之前,務必要細致調查和勘探遺址的特征,包括區域內部和附近的環境狀況,如溫度、濕度條件和空氣狀況,還有對應的歷史人文素材等,旨在更加精準地把握文物埋藏環境的特征,合理把控考古發掘活動的時間進度。
第二,制訂切實有效的保護方案。即在調查收集好相關的資料之后,預測發掘過程中一切可能引發的問題,并及時制訂可靠的預防保護方案,準備好開展發掘和保護工作的設備器材。
第三,建設臨時庫房。考古發掘前期獲取的價值較高的歷史文物數量并不多,通常情況下會出土較多的雜物或是遺物,對于這些不必消耗過多的研究時間,而是要及時在附近建造適當規模的臨時庫房,給那些已經出土的文物提供一類相對易控且應急的保存空間。
第四,歷史文物的現場提取。文物的提取環節極為重要,是整個考古發掘現場管理和文物保護活動中最為復雜的工序流程。原因是文物出土過程中,現場的處理設施不夠完善,會出現一系列突發性和難以控制的狀況,提取過程中要面對與處理好較多的微環境因素,工序流程極為煩瑣,要求也相對嚴格一些,諸如對文物表面予以清理和加固處理等。
第五,科學合理地包裝文物。將出土的文物進行包裝,避免運輸中出現任何形式的損壞,盡量維持文物原有的形態和功能特征,從而方便后續進行深入性分析,深層次了解有關歷史背景、人文風貌、工藝狀態等。因此,考古發掘中的文物包裝手法要足夠嫻熟,要求先將出土的文物放置在比較密閉且穩定的環境當中,再使用科學有效的方法來減少文物由臨時庫房運輸到實驗室期間受到的環境因素影響,真正做到杜絕文物的侵蝕隱患。
3.3 對發掘現場的文物進行更有力的保護
首先,控制好濕度。在考古發掘現場,須嚴格把控好文物出土過程中的含水量,避免由于周邊溫度和濕度等條件的急速變化令文物出現任何形式的損壞。現階段我國通常會使用硅膠這類干燥劑來進行濕度條件控制。
其次,進行密封處理。許多文物都是在地下埋藏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由于地下的溫度和濕度等條件與地面有著較大的差異性,一旦文物出土后直接放置在大氣環境之下,就會受到大氣中的水分、濕度、陽光等因素直接侵蝕,從而出現嚴重的破壞狀況。因此,在文物出土后,務必要及時進行妥善的密封處理,規避和大氣、陽光等直接接觸而出現氧化現象。
最后,加強避光保護。可見光當中包含紫外線,對于文物本身的色澤會產生極大的影響。因此,文物出土之后,應該要進行合理的遮光保護,包括使用黑色塑料袋予以包裝保護等。
4 結語
綜上所述,考古發掘現場的文物保護工作直接影響到我國文化瑰寶的保存質量以及歷史研究工作的進度。因此,我們必須要使用更加妥善的方法,力求在考古發掘現場自始至終地進行全方位保護管理,為我國古代文化研究提供可靠的實物基礎。
參考文獻
[1]王麗梅.考古發掘現場文物損壞的原因及保護措施分析[J].赤子(上中旬),2016(20):107-111.
[2]段正麗.論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的重要性與科學意義[J].大眾文藝,2016(15):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