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 薛煥炳
摘要:常州運河歷史悠久,唐宋時期常州的地方官孟簡、李棲筠、王安石、陳襄、李馀慶、朱彥、林祖洽、章沖等,為常州運河開鑿疏浚作出了建設性的貢獻。
關鍵詞:常州;運河;開鑿;疏浚
隋朝大業六年(610),隋煬帝下令開江南運河(即江南河),從京口(今江蘇鎮江)至余杭(今浙江杭州),全長八百余里,廣十余丈。隋煬帝所開的江南運河是將以前開鑿的運河河道加以疏浚而成的。唐宋時期,常州段運河不斷整治疏浚,確保運河暢通。
孟河,古名孟瀆,其通江河口古名“河莊”。東漢時,光武帝劉秀在此開浚河瀆,將孟瀆等十多條小河流鑿通,與大江連接。孟河、孟瀆皆與孟姓有關,根據史載,孟姓者一是東漢孟嘉,一是唐代孟簡。宋咸淳《毗陵志·山水》:“孟瀆在縣西北四十里,《風土記》云:七里井有孟瀆,漢光武帝初潛,嘗宿井傍,民指為途達江滸,即命開此瀆。廣五丈,深七尺,南通運河,北入大江,歲久淤閼。唐元和中,刺史孟簡浚導,袤四十一里,溉田四千余頃……”[1]
孟簡,生年不詳,卒于823年,字幾道,德州平昌人,著名水利專家孟詵之孫,貞元七年(791)進士,曾兩次擔任常州刺史。孟簡在擔任常州刺史期間,治理三條重要河道。
1.武進孟河。常州地處江左,地勢東傾西高,常州奔牛以上河段地勢高亢,一遇枯水,航船堵塞,交通極為不便。而長江自京口以下江寬水深,風急浪高,漕運承受極大風險,糧船大多由江南運河至京口過江,至六圩入里運河(邗溝)北上。孟簡到任后,了解到這一情況,作了實地考察,同時了解到武進西北孟瀆年久失浚,加上地勢高亢,灌溉困難,農作物收獲并無保障,鄉民苦不堪言。《唐會要》載:元和八年(813),孟簡征集15萬民工,對北自河莊南至奔牛的孟瀆運河故道進行貫通拓浚。從此滾滾江水南濟運河,又灌農田4000余頃,農業收成得到保障。后人為紀念孟簡的功績,便將新浚運河故道稱為孟河。[2]
2.武進孟津河。孟津河是武進、宜興之間的南北水道,北起滆湖北岸丫河,流經北站、厚莊、嘉澤、東安,然后進入宜興的豐義鄉界,與西氿相通。全長33.2千米,其中武進18.4千米,宜興14.8千米。[3]
孟津河是滆湖西岸的一條重要河流,河道縱橫,交叉溝通。孟津河開鑿年代不詳,有一點可以肯定,此河疏浚于唐而修建早于唐。唐代元和年間,孟簡來常州擔任刺史,曾疏浚此河,說明開鑿年代久矣。宋咸淳《毗陵志·山水》:孟徑在縣(宜興)西北四十五里,刺史孟簡所浚,以殺滆湖風濤之勢,南入塞溪,因姓以名徑,“徑”俗呼為“涇”[4]。清光緒《武進陽湖合志卷三·輿地志》點校本第一冊第158頁記錄:孟徑河,唐刺史孟簡浚,《江南通志》作“孟津”。由此可見,無論是宋咸淳《毗陵志》還是清光緒《武進陽湖合志》,所記錄的都是孟簡疏浚的孟津河。
3.無錫孟瀆。孟簡在常州期間,除浚孟河、孟津河外,又浚無錫泰伯瀆。泰伯瀆是無錫地區最早的人工河流,起自清名橋,經坊前、梅村、鴻聲、蕩口、鵝湖通至蠡河,長約25千米。元和八年(813),孟簡疏浚,泰伯瀆因此又稱孟瀆。南宋詩人朱淑真《泰伯瀆》詩云:“瀆因至德向遺蹤,疏鑿還欽孟簡通。源自龍山千里碧,花開梅里萬家紅。征人不念文身跡,父老長思采藥功。最喜夜來蕭鼓寂,吳歌遙唱月明中。”此詩歌頌了泰伯與孟簡的浚河功績。
在孟簡之前的永泰年間,河北趙州人李棲筠擔任常州刺史期間,也曾大力興修水利,治理河渠。“安史之亂”后,關中一帶白渠、鄭渠為灌溉要渠,有豪強者堵截上游,設置水磨,奪去水量十分之七,農人難以維持生計。李棲筠請旨,全部拆除上游水磨,受到百姓歡迎。唐代宗永泰初年(765),因受宰相元載忌妒,李棲筠改遷常州刺史。時有詩人賈至贈詩《送李侍郎赴常州》:“雪晴云散北風寒,楚水吳山道路難。今日送君須盡醉,明朝相憶路漫漫。”李棲筠到任常州,正逢天旱,百姓逃荒者基多,餓死者無數,他見此情形盡力賑災,同時指揮民眾,開渠引水,灌溉農田,獲得豐收。
永泰三年(767),李棲筠遷任蘇州刺史,離開常州時,常州人夾道歡送,人群長達十里。宋咸淳《毗陵志》有傳:“李棲筠,字真一,趙郡人。幼莊重有遠度,為文勁迅。族子華稱:‘有王佐才。肅宗時,拜工部侍郎,魁然有宰相望,元載忌之,出為常州刺史。歲旱編氓流徙,乃浚五渠,通江流灌田,歲大稔。興起學校,堂上畫《孝友傳》示諸生。”[5]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今撫州臨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嘉祐二年(1057)七月,王安石受命知常州。常州屬兩浙路,下轄晉陵、武進、宜興、無錫四縣,人口25萬,地處富庶的太湖地區,物產豐盈,又是漕運樞紐。范仲淹《上呂相公書》稱:“蘇、湖、常、秀,膏腴千里,國之倉庾也。”
王安石到常州后,發現郡內河道淤塞,水流不暢,危害極大,隨即從轄縣調集民工,疏浚常州境內河道,此舉卻遭到司馬光之兄司馬旦等人反對。
司馬旦時任宜興縣令,《宋史·司馬旦》記載:“時王安石守常州,開運河,調夫諸縣。旦言役大而亟,民有不勝,則其患非徒不可就而已,請令諸縣歲遞一役,雖緩必成。”司馬旦以此為由加以反對,使運河開浚計劃舉步維艱。恰在此時,秋雨大作,連綿不斷,督工者紛紛托病不就,各縣夫役也叫苦不迭。此情此景,王安石無計可施,運河開浚一事,只得就此作罷。
河役之事一直成為王安石一塊心病,多少年后,他在寫給友人劉敞《與劉原父書》的信中這樣說:“河役之罷,以轉運賦功本狹,與雨淫不止,督役者以病告,故止耳。”“昔梁王墜馬,賈生悲哀,泔魚傷人,曾子涕泣。今勞人費財于前,而利不遂于后,此某所以愧恨無窮也。”[6]后王安石又賦詩記述此事,撰寫《世事》一詩:“世事一何稠,論心日以偷。尚蒙今世笑,宜見古人羞。”
嘉祐三年二月,王安石離開常州,調任提點江南東路刑獄。三年后,陳襄擔任常州知州,為百姓解除了水患。
陳襄(1017—1080),字述古,福建侯官(今福州閩侯)人,因居古靈,故號古靈先生。北宋著名理學家,與鄭穆、稱烈、周希孟并稱“古靈四先生”。嘉祐六年(1061),出知常州。陳襄來常州后第一件事情是興辦州學,教化州民,其次是治理運河。
常州地處江湖之間,因地勢高亢,水道經常不暢,又易淤易澇,影響農民耕種。陳襄親臨太湖、長江之間,摸清情況,熟悉環境。采取的辦法是根據河道寬度,對應農戶田畝,合理分攤任務,立即組織他們疏浚河道,使太湖積水北流長江。不到一月工夫,水患既除,郡內200里土地都受益。
陳襄在常州時間不長,三年后又調任司封員外郎,轉任開封府推官。陳襄在常州治理河渠一事,史書和地方志上都有記載。《宋史·陳襄傳》:“知常州,運渠橫遏震澤,積水不得北入江,為常、蘇二州病。襄度渠之丈尺與民田步畝,定其數,授以浚法。未幾,遂削望亭古堰,水不復積。”清光緒《武進陽湖合志卷十六·郡守》:“陳襄,字述古,福州侯官人,嘉祐六年,知常州……先是,慶歷間,詔天下郡縣皆立學,州始有學,然庳陋甚,襄至,斥而新之。時躬詣學,令校官、諸生辨難經義,參決政事,風俗大化,由是毗陵文學之盛冠東南。震澤積水,為運渠橫遏,不得入江,泛濫災民田,襄立法疏決,患遂已。”
李馀慶(987—1031),字昌宗,福建連江人,起家于應天府法曹參軍,后知湖州歸安縣,通判秀州。在秀州時,太湖經常洪水泛濫,李馀慶組織民工,自平望至吳江筑起50里長的石堤,以除水患,百姓賴以生存,無不感激。宋天圣年間,改知常州。任職常州時,做了大量善事,其中一事就是疏浚常州城中市河。
顧塘河又名市河、后河,開鑿年代早于唐,后由于長期不浚,河道湮淤。直到北宋天圣年間,在太守李馀慶的倡導下,重浚水道,市河恢復生機。
李馀慶蒞任后,親自勘測地形,認為此河淤塞造成文脈不暢,于科舉不利。李馀慶當即拍板,通過捐資,年內疏浚,并預言:“自此文風浸盛,士人相繼高科,三十年內,當有魁天下者。爾之子孫咸有望焉。”[7]果然,預言成真。不久,錢公輔中探花,胡宗愈榜眼,到余中考上狀元(1073),正好三十年。此事在當時成為傳奇。
市河重浚后,鄒浩、陸游等都撰文表彰李馀慶治水為民的功績。王安石后來也親撰《朝奉郎守國子監博士知常州李公墓志銘》,銘曰:“公李氏,諱馀慶,字昌宗,年四十四,官止國子博士知常州以卒。然公之威名氣畧聞天下,自其卒至今久矣,天下尚多談公之為有過于人者,余嘗過常州,州之長老道公卒時就塟于橫山。州人填道瞻送嘆息,為之出淚,又為之畫像,置之浮屠以祭之。于是又知公之有惠愛于常人也。已而與公之子處厚游,則得公之所為甚具。”該銘文收錄在《臨川先生文集》第七卷。
宋朝崇寧初年,朱彥知常州。此時后河比較淤塞,朱彥對城中富有人家說,大家湊點錢再把后河疏通一下。這件事情常州鄉賢鄒浩在《開后河遺事》中都有記錄:“郡城后河乃舊守國子博士李公馀慶創開……自后瀕河之民多侵為屋,及棄物水中,由是湮塞,久不通舟。崇寧初年,知給事中朱公彥出守于此,詢究利病,得其實,于是浚而通之,向之形勝復出矣。今給事中霍公端友遂于次年魁天下,是歲歲在癸未,適又三十年。霍氏居河上游,河勢曲折,朝揖其門,鐘聚秀氣,世有名人。今知太平舟霍公漢英,與其侄給事數十年相望起東南,為時顯用。然則形勝之助,孰謂不可信乎?”[7]
后河、云溪位于郡之東南,勢為咽襟,歷來是常州郡城的文脈所系,勝跡所集。清朝洪亮吉《外家紀聞》曰:“云溪之秀甲于郡中,環溪亦皆名族所居,記前哲胡芋莊詩曰:皇朝五十有七載,出四公卿兩狀元。”而在北宋末年,金兵侵犯中原,國家動蕩,家破人亡,常州也未能幸免,后河嚴重淤塞。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二月至十五年二月,林祖洽蒞任常州知州,深知治理后河的重要,亦知浚河之艱難,一時還曾斷了浚河的念頭。可是隨著對常州民意的進一步了解,他想到常州作為東南名邦,卻科舉不盛,人才難出,又想到鄉賢鄒浩《開后河記》中敘述余中、霍端友高中狀元與疏浚顧塘河的關系,于是下定決心疏浚。他組織晉陵、武進二縣官吏和百姓全力疏浚,終于使河道恢復生機。疏浚后的后河長三百丈,寬三十尺,比原來挖深了一尺五,河道變得寬敞暢通,景色蔚為大觀。
林祖洽之舉受到后世好評。常州鄉賢鄒補之撰寫了《重開后河記》,南宋文豪陸游為常州撰寫《常州開后河記》,詳細記錄了這段傳奇。據宋咸淳《毗陵志·學校》記載,大觀三年(1109),宋徽宗錄取貢士300人,常州就有53人金榜題名,占了全國六分之一,常州名震天下。宋徽宗特下《大觀學校推恩詔》,褒獎常州“學校興崇人才”,賜“進賢”匾,并將知州、教授各提一級職務[8]。宋代知名的常州士人,如胡宗愈、張守、鄒浩、孫覿等,均是這個時段涌現。
德勝河原名南新河、烈塘河、得勝河,位于常州城西北,北起長江大沙口,南至運河,流經魏村閘、安家舍、王下村、呂墅橋、連江橋,全長20.7千米,為常州三大入江水道之一。據《宋史》載:宋淳煕九年(1182),章沖知常州,奏請朝廷治理本州湖港,開鑿此河。相傳,岳飛在常州戰勝金兵,故稱“得勝”,又傳朱元璋在常州大敗張士誠部,因而名“得勝”,后改名“德勝”。
宋咸淳《毗陵志·山川》:“烈塘縣西北十八里,前枕運河,后入大江。紹熙間李守嘉言嘗浚,臨江置閘,以譏防焉。”[9]宋咸淳《毗陵志·山川》僅提到紹熙間李嘉言在烈塘置閘,而章沖是烈塘的開浚者,蒞任早于李嘉言整整十年。章沖在常州了解民情后,即刻上奏治理運河通江所屬河港——德勝河。章沖因治理水系和賑濟有功,后來升至朝廷官員。章沖在常州擔任知州兩年,為常州做了一件實實在在的好事。1928年《武進年鑒》明確記載,德勝河北連長江,南通運河,入長江有東西兩口。自南宋以后,德勝河和孟河一樣成為一條通江的重要干流,不但灌溉了沿河兩岸12萬畝良田,還可以作為滆湖、洮湖補充水源,對運河和湖水的調節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明洪武初(1368),烈塘改名得勝新河。后因長江北岸泰興開鑿北新河,遂以得勝新河改為南新河,由此入江經北新河抵達揚州最為便捷。得勝河在明清時期承擔了重要的漕運功能。
*本文系江蘇理工學院學生教育管理研究專項重點項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代價值研究”(項目編號:KYY19502)、江蘇理工學院社科基金項目“常州名人研究院名人宣傳與推廣”(編號KYY19543)的階段性成果。
[1][4][5][7][8][9]史能之:咸淳《毗陵志》,四川美術出版社,2005年,第249、255、87、320、149、247頁。
[2][3]薛煥炳、張戩煒:《中吳輿地》,鳳凰出版社,2013年,第299、292頁。
[6]張富祥、李玉誠:《王安石集》,河南大學出版社,2016年,第29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