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騰飛
【摘要】脫貧貴在高質量,高質量脫貧就要防止脫貧又返貧。因此,要針對脫貧質量不高可能導致的返貧,筑牢防貧措施的“保障線”;針對脫貧意愿不強可能導致的返貧,筑牢防貧動力的“保障線”;針對脫貧幫扶不足可能導致的返貧,筑牢防貧力量的“保障線”;針對脫貧基礎不牢可能導致的返貧,筑牢防貧后勁的“保障線”。
【關鍵詞】脫貧攻堅 ?防貧工作 ?高質量脫貧
【中圖分類號】C912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0.08.016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防止返貧和繼續攻堅同樣重要,已經摘帽的貧困縣、貧困村、貧困戶,要繼續鞏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意味著貧困線以下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出列,真正消除貧困問題。當前,脫貧攻堅進入了攻城拔寨的關鍵時期,脫貧工作應高度重視精準防貧,保證脫貧工作的穩定性和延續性,防止脫貧又返貧、未貧又致貧現象。防貧工作不僅關系脫貧工作的質量,也關系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成敗。從實踐層面看,隨著脫貧攻堅戰的深入開展,有些地方已經把防貧工作放在了突出的位置,立足“兩年后”的扶貧工作,積極探索精準防貧體制機制建設,構筑了一道返貧的“保障墻”。但由于貧困程度的不同,個別地區脫貧任務仍然艱巨繁重,政府主要精力聚焦在剩余貧困人口脫貧上,防貧工作相對薄弱。返貧考驗著脫貧的質量,既要注重高質量脫貧,也要做好應對各種不確定性致貧返貧的因素,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做好貧困兜底,確保困難群眾生活水平始終保持在貧困線以上。防貧與脫貧的實質都是幫扶濟困,可以說防貧就是對脫貧質量不高的生活困難群眾實施的二次脫貧。返貧的主要原因有脫貧質量不高、脫貧戶脫貧意愿不強、幫扶力量不足且后續乏力、脫貧的基礎薄弱等原因,要針對這些原因,采取有效措施,突出范圍的合理性、措施的針對性、制度的延續性和防貧的基礎性,構筑全方位的防貧體制機制,為防貧工作構筑堅不可破的“保障線”。
針對脫貧質量不高可能導致的返貧,要合理劃定防貧范圍,精準施策,筑牢防貧措施的“保障線”
脫貧質量不高是指脫貧戶雖然各項指標達到了脫貧標準,但由于支撐脫貧的政策措施不穩定或者返貧的因素具有較強的不確定性,致使收入支出重新陷入不平衡。比如,扶貧產業經營不善、貧困戶面臨失業風險、自然災害突發、貧困家庭主要勞動力喪失,等等,都會導致返貧。脫貧質量不高,壓縮了返貧的彈性空間,增加了返貧的概率。做好返貧工作,當務之急是針對脫貧質量不高的相對貧困群體進行精準認定,采取措施,再筑一道“保障線”。
精準認定防貧范圍。防貧工作對象廣義上看是可能返貧致貧的各類群體,但為了增強工作針對性和實效性,應合理劃定防貧措施重點實施范圍,這是做好防貧工作的重要基礎和先決條件。返貧對象具有不確定性,難以有效預估,只能根據收入情況劃定標準,標準以下為重點防貧監測對象。劃定的防貧范圍不宜過寬,也不宜過窄。范圍過寬會使納入防貧監測對象數量過多,增加管理難度,降低工作效率和針對性。范圍過窄會遺漏返貧概率較高的低收入群體,使防貧工作出現較大面積的盲區。以收入水平或可支配收入低于國家貧困線1.2倍或1.3倍為標準劃定范圍較為適宜。[1]各地可根據貧困狀況、貧富差距、幫扶能力適當調整標準范圍。總體來說,滿足劃定范圍的防貧對象主要是非高標準脫貧戶和非貧低收入戶兩類群體。這兩類群體返貧的可能性較高,要實施精準防貧措施,逐一建立防貧檔案,實施臺賬管理,摸清納入監測范圍內防貧對象的基本情況,針對致貧原因,采取相應幫扶措施,確保脫貧增收。要嚴格審核程序,因防貧標準比建檔立卡貧困戶范圍廣,地方政府扶持能力有限,應將有限的幫扶資源用到最需要的群體,避免將不符合條件的群體納入范圍。實施戶申請、村評議、鄉審核、縣認定的四級確認程序,層層把關審核,層層簽字背書,保證防貧對象識別精準。要突出防貧對象的動態性,定期對防貧對象檔案進行調整,將新符合條件的納入進來,不再符合條件的排除出去。當然,防貧對象應是所有可能返貧致貧的困難群眾,嚴格界定范圍的目的是提高防貧工作效率,對檔案外因災因病返貧的非建檔普通家庭,也要建立完善上報監測制度,及時納入幫扶范圍,實施跟蹤幫扶。這類群體數量少,情況往往比較特殊,應發揮村干部的積極作用,擴大政策宣傳,鼓勵符合條件的人員提出自我申請,根據一定程序,確保及時納入幫扶對象,確保防貧工作實現全覆蓋,真正體現執政為民的理念。
精準實施防貧措施。目前,我國已經廣泛建立了醫療救助、教育補貼、住房保障、產業扶持和政策兜底等全面的扶貧政策體系,而防貧就是在這些措施的基礎上,針對仍然不能滿足需要的部分,實施差異化、多層次、全覆蓋的精準救助措施,缺什么補什么,缺多少補多少。這些幫扶措施是在一般扶貧政策的基礎上,針對仍然不能滿足需要的部分進行差額補貼,區別于一般扶貧政策。比如,對因病致貧家庭,在享受基本醫保、大病醫保后,家庭仍然無力支付剩余醫療費用的,對超出的部分實施特別救助政策。這種特別救助不是以防貧措施替代扶貧措施,而是對扶貧措施的補充和強化。政府是精準防貧工作的主體力量,要強化主動作為,結合致貧原因,進一步創新防貧措施,確保各類貧困狀況有措施、有兜底。
針對脫貧意愿不強可能導致的返貧,要強化教育引導,發揮主體作用,筑牢防貧動力的“保障線”
貧困戶自身脫貧動力不足是返貧的一個重要原因。一些困難戶貪圖扶貧政策帶來的實惠,爭當貧困戶、不愿脫貧,產生嚴重的福利依賴心理,存在“等、靠、要”思想,甚至故意隱瞞真實收入、隱瞞家庭基本情況,坐等返貧。不能有效激發貧困戶脫貧的主觀能動性,而一味依靠“輸血”,不愿自己造血,不但制約高質量脫貧,也污染社會風氣,滋生慵懶散思想,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本質背道而馳。尤其對深度貧困地區,貧困群眾占比重,養成福利依賴心理,發展動力不足,對整個地區的長遠發展都將產生負面消極影響,即使脫貧摘帽,也難以擺脫落后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