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慧

閻錫山六歲喪母,他的父親打算續弦時,對方以“不養前家子”為過門條件,所以閻錫山被送給外祖父撫養。這樣的童年經歷讓他極度渴望母愛,時常幻想母親的模樣,可母親連一張小小的照片也沒留給他。眼看記憶中母親的形象越來越模糊,請人為母親畫一幅肖像便成了他的夙愿。
辛亥革命后,閻錫山做了山西都督,利用職務之便請來很多技藝高超的名家為他的母親畫像,但都不理想——畢竟不能照著真人畫,又沒影像資料做參考,憑空畫出一個故去近50年的人,難度實在太大。
正當閻錫山打算放棄時,有個人站了出來,那就是他的下屬劉石生。劉石生與閻錫山是發小,兩家又是鄰居兼世交,所以他對閻氏家族有很深的了解,且在書畫方面頗有造詣。閻錫山眼前一亮,覺得再沒比他更合適的人選。
劉石生是個很聰明的人,他領了任務后趕回山西老家,大量搜集閻母家族其他近親的照片,然后拿著這些照片走家串戶地詢問村里的老人,讓他們幫忙指出閻母與照片中人的相似之處,同時了解她生前的相貌及言行特征,然后根據這些畫下草稿。他再拿著草稿征詢眾人的意見,哪里不像當場就改。就這樣精雕細琢了數月之久,當他將最終完成的畫像拿給眾人看時,大家都驚呆了,連聲贊嘆畫像形神兼備。
閻錫山看到畫像后更是熱淚盈眶,記憶中母親的形象一下子清晰起來。他對劉石生的技藝贊不絕口,一下子賞了500塊大洋。聽說劉石生正在家養病,他忙派自己的私人醫生前往診治,并送去補藥、補酒以示問候。其他下屬羨慕不已,脾氣暴躁的“山西王”幾時對人如此溫柔體貼了?
后來,閻錫山命人將母親的畫像復印了幾張,原畫仍交給劉石生保管(劉石生的工作就是為他保管各種機要文件)。抗日戰爭爆發后,閻錫山退往山西,復印的那些母親畫像因戰亂而遺失,幸虧他當時多留了個心眼,這才從劉石生那里取回原畫。
閻錫山小心翼翼地將母親的畫像裝裱起來,掛在客廳里,每日瞻仰祭拜。據他身邊的人回憶,每當他望向母親的畫像時,眼神都會變得特別干凈、溫柔,仿佛梟雄的靈魂已被抽離,此刻的他只是個渴望被母親愛撫的小孩。了解這點后,下屬都會趁這個時間段向他匯報工作或商討事宜,往往能避開他的雷霆震怒,達到良好的溝通效果。可惜的是,閻錫山去世后,這幅畫像也下落不明。
一個人本事再大也難割斷親情的牽系,閻錫山為追懷亡母而費盡心力時,他的形象才飽滿起來,埋藏在“鐵石心腸”之下的溫情最讓人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