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丹
摘要:當今時代,媒體行業迎來新的機遇與轉機,等待著變革與發展。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各種新興媒體應運而生,宣傳媒介變得多樣化,“融媒體”也成為這個時代的新名詞。融媒體時代下,各媒體的邊界變得模糊,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媒介不再是獨立的個體,它們優勢互補、全面整合,以實現資源融通、內容兼融、宣傳互融、利益共融,使整體的功能、手段、價值得到優化與融合,以此達到1+1>2的目的。新時代下,傳統電視新聞行業該如何抓住機遇,巧借東風,促進改革,實現轉型,是需要深入思考的命題。
關鍵詞:融媒體;傳統媒體;改革;轉型
在融媒體時代下,傳統電視新聞行業作為傳統媒體,須積極汲取新興媒體的優點,實現媒介融合,增強業內競爭力以尋求出路。在靈活運用新媒體的角度上看,相較于傳統媒體,自媒體在一開始“玩”得更“溜”,傳統媒體則略顯“滯后”。在融媒體的資源整合中,傳統媒體應深切意識到自身的優勢與劣勢,汲取自媒體運營的優點,并納為己用。
在傳播速度上,自媒體相較于傳統媒體,有傳播速度更快、時效性更強的特點,其不受播發時間限制,可隨時采編推送,搶占先機、獲取更多的流量與關注。比如,都說現在是“全民記者”時代,人人都有一部手機,遇到突發事件,作為新媒體下的自媒體運營者,他們可以立即記錄拍攝、采寫內容編發上傳微信公眾號、微博、頭條號、抖音等新媒體平臺,并可能獲取大量的閱讀量與關注度。
在媒體互動上,傳統媒體主要還是以單向傳播為主,這不僅體現在與大眾的溝通渠道少這一方面,還體現在受眾的自主選擇上。因單向傳播性強,傳統媒體獲得受眾反饋的渠道窄、互動性弱,同時,受眾也無法提前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只能是媒體給你看什么,你就在此基礎上看自己想看的內容。而自媒體可實現實時互動,即雙向傳播性強,受眾可自行搜索、自主選擇收看內容,“接地氣”的傳播方式讓受眾的“個體性”更突出,自媒體“全民化”、“草根性”的特點擁有強大的競爭力。
可以說,傳統媒體較之自媒體在時效性、互動性上存在相對劣勢。但是,傳統媒體在權威性、信息量方面則存在不可替代的優勢。
在媒體可信度上,傳統媒體多為官方媒體,是專業的媒體機構,擁有專業的采編人員,報道以真實性為原則,明是非、辨真理,在把握正確輿論導向、樹立正確社會價值觀上有權威性作用。而自媒體以個體運營者為主體,全民參與的特點也導致其發布內容可信度低的結果。近年來,各類謠言在自媒體平臺上快速擴散并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就證明了這一點。
在內容信息量上,相較于自媒體,傳統媒體的時效性雖處于劣勢,但在調查性深度報道、評論性深度報道上卻顯優勢。傳統媒體的深度報道可以讓受眾更客觀、理性看待熱點事件全貌,獲取更多的有用信息,而非浮于表面,淺讀即止。可以說,傳統媒體在內容方面體現出更高的閱讀價值。
綜上所述,傳統媒體較之自媒體,有“內容”優勢,也有“傳播”劣勢。但我們要明白,任何的媒體傳播都要以內容為王,專注優質內容才能得到長遠發展。作為傳統電視新聞行業,我們有“內容”優勢,有不可替代性。而“傳播”劣勢在融媒體形勢下也有了突破的可能,傳統電視新聞行業可以消除滯后性,用融媒體方式讓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真正相融,將劣勢變優勢,實現彎道超車。
傳統電視新聞行業的改革與發展,須在媒體融合上下功夫。傳統電視新聞行業須打通新媒體渠道,建立融媒體中心,完善組織架構、管理運營,實現人才、內容、宣傳上的優化整合。在服務職能上,不僅要有新聞服務職能,還要有政務生活服務功能。新聞服務上,要增強時效性,融合傳統、新興媒體,做好媒介資源共享,更新電視資料保存模式,建立媒資庫,并根據某一時段不同受眾群體與受眾市場的需求,重新進行媒介內容問的重組與構造,找準不同媒介的定位,讓各個媒體產品的呈現方式與平臺更加多元化。在政務生活服務上,可利用新媒體技術,開通政務服務、生活服務渠道,留住受眾.開通新媒體互動平臺,傾聽大眾心聲,拉近政府、媒體與民眾的距離。
傳統電視新聞行業的改革與發展,須在人才培養上花心思。不同新媒體平臺有不同的傳播規律,要做好媒體融合,把握規律與受眾特點,就需要綜合性人才。如抖音平臺的短、頻、快是主要的傳播特點;微信公眾平臺則圖文并茂,內容發布方式多樣化是其特點之一。采編人員不僅須有文字功底和深度報道能力,還需懂得圖文排版、平面設計、短視頻新聞生產,這就需要傳統電視新聞行業在改革發展中吸引綜合性采編人才,并在原采編人員再教育、再培養問題上下功夫。
值得一提的是,實現傳統電視新聞行業的改革與發展,發展融媒體、吸引綜合性人才是必須的,但“內容為王”是基礎,這一點萬萬不能忘。不管使用何種媒介實現新聞傳播,都應體現新聞人的高度素養與新聞內容的深度價值,打造特色節目品牌,鞏固核心業務競爭力,讓內容保持真實性、時效性、可視性。
融媒體時代給傳統電視新聞行業帶來了沖擊與挑戰,也帶來了機遇與希望。傳統電視新聞行業作為視頻內容生產制作的專業化實體,應在融媒體的發展中更加壯大,而非衰退,它應在新環境中不斷學習、創新轉型,適應時代要求,走出屬于自己的新路、好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