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江
摘要:傳統文化是凝聚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它經歷了歷史的沉淀流傳至今,它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滲透在我們的學習和生活中,規范我們的言行舉止。語文具有工具與文化屬性,它不僅傳遞語文知識內容,還傳承文化精神,對于提高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為此語文教師要充分的重視傳統文化知識內容,在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元素,本文就中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滲透進行研究和分析。
關鍵詞:語文教學;傳統文化;策略
語文核心素養提出四個層面的教育要求,分別是“語言的建構和運用”“思維的發展和提升”“審美的鑒賞和創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傳承”,其中幫助學生理解并傳承優秀文化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使命,為此中小學語文教師要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在語文教學中無痕融入傳統文化教育內容,讓學生受到傳統文化教育,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語文學習興趣,把“要我學”轉換為“我要學”,充分鍛煉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一、當前中小學語文教學現狀
就當前中小學語文教學的現狀來看,教師仍然占據課堂教學的主體性地位,他們根據自己的備課計劃,參考教輔資料,按部就班的開展課堂教學,而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甚至在語文教學時脫離任何教學輔助性資料,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按部就班的推進教學內容,以教師為主體的課堂教學風格源于傳統的教育理念,不可否認,教育對人才的選拔方式仍然以考試為主,所以教師把主要的教學精力都投入到如何提高學生學習成績之上,然而他們并沒有意識到中考仍然在不斷的改革,語文題型不再追求語文專業化的深度,而橫向拓展,注重考查學生語文知識的積累能力和運營語文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那些套路化的答題技巧與策略,已經不適應于中高考,所以語文教學要回歸本質,就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如果踐行新課改的具體要求積極探索,尋找到適應學生全面發展的新路子。
二、傳統文化融入教學的可行性
傳統文化就是國學經典,學習傳統文化,可以幫助學生掌握豐富的國學知識內容,而國學知識內容正是語文中、高考的必要部分,所以對學生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工作不僅是陶冶情操,提升學生的國學水平,還可以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考試成績,達到一石二鳥的教學效果;前文提到,語文兼具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人文性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構成因素,而傳統文化屬于語文人文屬性的范疇,學習傳統文化可以提升學生的人文水平,具有較強的教育意義;從語文教材來看,多篇文章都具有強烈的思想道德教育意義,愛國主義教育、家國情懷等精神符號頻繁的出現在語文教材之中,而這些教育內容都涵蓋在我國傳統文化之中,這就為傳統文化教育的推進,提供了有利條件。
三、傳統文化融入語文教學的策略
1.增強漢語文化的挖掘,在“說文解字”中開展傳統文化教育
漢字是漢民族的文化符號,作為炎黃子孫,理應珍惜歷史文化遺產,在中小語文教學中增強對漢語文化的挖掘,在“說文解字”中開展傳統文化教育。舉例說明,對于中小學生而言,“疆”字筆畫眾多,書寫負責,在書寫時很容易寫錯,為此教師就可以采取“說文解字”的方式,挖掘漢語文化的價值,讓學生在學習漢字時體會家國情懷,具體來看,教師可以先給學生播放古代邊疆打仗時的影像,在影像資料內,要涵蓋士兵、弓箭、領土、農田等元素,在學生完成觀看后,教師就開始“說文解字”,先告訴學生“保家衛國”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優秀的文化傳統,而“保家衛國”的具體表現就是守衛祖國的邊疆,在古代,戰亂頻繁,駐守在邊疆的士兵為了維護祖國領土的統一,常年征戰,所以邊疆的“疆”字,就可以體現出戰爭的痕跡,左半部分的“弓”字和“土”字就可以說明,弓箭是古代的一種防守型武器,其目的就是為了守衛領土,抵御外來侵略;右半部分就體現出人民安居樂業的樣子,祖國人民欣欣向榮的生活景象是無數邊疆戰士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因此右半部分體現了較為祥和的部分,由“一”和“田”構成,“田”就是農田,農田是農民生活的基礎。如此一來,學生不僅快速掌握“疆”字的寫法,還受到傳統文化教育,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結合生活情境,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傳統文化教育并不應該局限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而要延伸到生活之中,讓學生在生活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在中小語文教材之中,父愛始終是重要的主題,小學階段的《地震中的父與子》,初中階段的《背影》都表達出深厚的父愛,教師就要以此為契機,在強調父親對學生關愛的同時,對學生開展孝敬長輩的教育,通過教育,要讓學生感受到“父愛如山”,進而更懂得心疼父母,然后讓學生以《父愛》為題,記錄自己與父親的一個真實生活瞬間,要求在這個瞬間中體現出父愛。捕捉生活中的瞬間可以增強學生的體驗感,學生在完成作文的同時腦中會浮現出畫面,進而更加理解父親的良苦用心,從中受到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四、結論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符號,語文教師作為教育工作者,理應肩負起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光榮使命,不斷的創新教學方法,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