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悅
摘要:今年是脫貧攻堅戰的最后一年,也是最為關鍵的一年。如何打好脫貧攻堅戰,實現高質量發展,成為各地市縣政府關注的問題之一。就中小型地市縣而言,充分發揮旅游特色資源不失為一條特色發展之路。綠水青山成為脫貧的靠山,綠水青山就是金錢銀山。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這一科學論斷正是生態文明觀和可持續發展觀在發展理念上的體現。
關鍵詞:綠水青山金山銀山 時代背景 生態文明 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X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11-0216-02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福建建甌等很多地方取得良好的效果。這句話也很好地回答了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問題。這一科學論斷之所以是正確的答案,原因在于其符合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觀,符合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
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提出的時代背景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提出不僅有自己的理論背景,也有現實意義。
1.“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提出的理論背景
從理論背景上來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體現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和可持續發展觀。這一科學論斷是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在當代的新發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科學論斷具有深厚的理論淵源,那就是從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觀到科學發展觀。
在馬克思所生活的年代雖然經歷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生產力較以往呈現出迅猛發展的狀態,但是生態問題還不是人們關注的首要問題。盡管如此,馬克思還是就人與自然的關系發表了自己的看法。馬克思在表明自己的自然觀之前先考察了以往的自然觀。
他第一個考察的是斯多亞派的自然觀,他認為斯多亞派將赫拉克利特的邏各斯視為天命或者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也受天命支配,人應該順應自然的規律而生活,即遵照理性和道德而生活。”這里的自然不同于現在我們所說的具體的具有物質屬性的自然界,而是將自然上升到理念的層面。古希臘時期,人對于自然或者天命處于崇拜階段。馬克思對于以往自然觀的考察沒有停留在古希臘時期,他還考察了19世紀經濟學家、小資產階級主義者蒲魯東的看法,并在《神圣家族》中對其作出了批判性的研究。一方面,蒲魯東確實與薩伊等人更加敏銳地發現在土地比空氣和水更容易占有的情況背后隱藏著土地所有權私有制的合理性問題。另一方面,馬克思認為蒲魯東受到階級的局限性,處于矛盾狀態中,時而是批判的蒲魯東時而是真正的蒲魯東。但我們在蒲魯東與法國政治經濟學家薩伊的唇槍舌劍中不難發現,蒲魯東從經濟學家的角度將自然視為“價值的總和”,對于自然的態度是占有和一味地消耗和索取。例如,他將薩伊的“自然的占有”理解為“自然的財富”(richessenaturelle)。馬克思在《神圣家族》一書中還指出黑格爾哲學對于自然的脫離表現在他從斯賓諾莎那里繼承來的實體概念是脫離了人的自然,從費希特那里繼承的自我意識是脫離自然的精神。他認為:“黑格爾用那一身兼為整個自然界和全體人類的絕對的主客體——絕對精神來代替人和自然界之間的現實的聯系。”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完成對于以往自然觀的考察和分析后,針對資本主義社會中處于異化狀態下的工人,探討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恩格斯指出異化勞動使人與自然的關系也異化了,人本就是自然界的一分子卻在異化勞動狀態的影響下與自然相分離。人與自然的聯系被硬生生地切斷。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中多次談到繁重的生產工作剝奪了工人親近大自然的時間,使他們到大自然中感受鳥語花香都成為奢望。此外,異化勞動發生在遍布鋼筋混凝土的城市,在空間上再次使工人與大自然相隔離。“可是研究自然界目前對于工人本身是毫無用處的,因為在他居住的大城市里,在工作日很長的情況下,他是永遠看不到大自然的。”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在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異化現象時,提出“自然是人的無機身體”說明自然與人具有密不可分的聯系。人不僅順應自然發展規律,還具有利用自然規律改造自然的主體能力。他還提出“人化自然”概念,人類的生活環境是歷代人們對于自然環境的不斷改造形成的,不論是農田還是牧場都體現著人的實踐活動能力。這樣的自然不同于人尚未接觸的原始的大自然,是人化的自然。人所到之處必然會進行生產實踐活動,因而人所熟悉的自然環境都或多或少受到了人的影響。但值得注意的是,人的影響力并不是無處不在,地球上宇宙中仍有許多原生態環境,因此馬克思這里的人化自然和資產階級思想家所闡述的片面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否認除了人化自然之外還有其他自然的唯心主義人本主義不同。
2.新時代背景下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胡錦濤同志將馬克思主義自然觀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結合我國改革開放多年來的經驗教訓和世界各國發展的經驗教訓形成獨具特色的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統籌兼顧是科學發展觀的主要要求。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新時代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更是大力提倡“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浙江余村,村民種植茶園獲得收益,開通小火車觀賞茶園風光。村民住進花園,同時能取得良好的經濟收益,擺脫貧困的帽子。
從現實社會發展狀況上來看,隨著我國工業化程度的加深和世界性“全球變暖”等生態環境危機的出現,人與自然的矛盾日益凸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科學論斷應運而生,正是習近平總書記為我國生態發展開出的一劑良方。
在過去幾十年,我國經濟迅猛發展,人民物質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可支配個人收入明顯增多,200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已經進軍世界前十名,排位第六。2006年我國GDP更是世界排名第四,雖然與美國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但是單從縱向的角度上比較,我國經濟發展速度非常快。2016年,據阿聯酋《海灣新聞報》報道,財富研究機構新世界財富(NewWorldWealth)8月23日發布的一份報告稱,截止到2016年6月按各國整體財富總值(包括該國所有個人持有的各類資產、現金、股票及商業股份)排名,我國國家財富總值達174000億美元,僅次于美國,位居第二。但是,在經濟突飛猛進的過程中出現了環境破壞嚴重、資源浪費大、能源消耗高等問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性發展受到嚴重挑戰。例如,森林草原持續退化、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加劇、水資源貧乏水質污染嚴重、生物多樣性銳減、遺傳資源缺失、糧食安全受到威脅。由于毒效大、殘留高的農藥污染與農膜污染、化肥污染和污水灌溉問題,農業生態破壞嚴重,農業災害趨于頻繁。“據統計,入侵我國的外來物種約200余種,全國大多數自然保護區都有外來物種入侵。聯合國《國際瀕危物種貿易公約》列出的740種世界性瀕危物種中,我國占189種。我國野生水稻、大豆等遺傳資源保護不力,70%以上的野生稻已被破壞。僅美國從中國引進植物資源已達932種20140份,大豆資源就有4452份,其中一半以上未經我國政府批準。”科學發展成為最迫切、最緊要的研究課題。我們國家要實現“中國夢”,必須科學發展。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就已經提出生態文明建設,提倡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十八大報告中提出要建設“美麗中國”。十九大中生態文明建設更是被重點強調。可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科學論斷的提出順應時代需要,是歷史的必然。
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時代意義
1.有助于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代表著新型的發展觀念,這種觀念下人與自然的關系不是傳統發展觀所強調的人對自然的索取、征服狀態,也不是一味地排斥現代農業技術還恢復到靠天吃飯對自然無計可施或者盲目崇拜的狀態,而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人與自然的關系不是水火不容、勢不兩立,而是人與自然的共生、共繁榮。保護環境也就是保護人類生存的家園,也是保護我們自己。
2.有助于實現資本與生態的協調發展
“資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會的、屬于一定歷史社會形態的生產關系。”資本邏輯與生態邏輯在許多方面存在著差異。資本邏輯重視事物的效用價值,生態危機的根源就在于資本邏輯占絕對的統治地位,導致生產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獲利。在資本邏輯中,除了成本效益原則外,并不考慮長期發展和生態的系統作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科學論斷將資本邏輯與生態邏輯的地位定位為兩者平等,如果有沖突以生態邏輯為優先決策思維。這種思維上的扭轉,有利于從根本上解決生態危機。這種互為資源的共同發展思路也有助于實現資本與生態的協調發展。
3.有助于樹立正確的政績觀
過去我國對政績的考量標準只是以GDP作為單一指標,各地在加快經濟發展的步伐中忽視了對于環境保護的關注。有些地區為了經濟發展,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謀求經濟快速發展。現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這一科學論斷,并且在浙江省進行試點,集中多方力量打出“組合拳”,其中就包括不再考核GDP。這一舉措解除了政府工作的后顧之憂,表明了中央對于提升發展質量,爭取實現雙贏的態度。
4.有助于實現向生態型經濟發展的轉型
青山綠水是發展生態型經濟的物質資源和基礎性條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指明發展生態型經濟轉型具有可行性和廣闊的發展前景。保護好自然資源,不是放棄經濟發展,而是充分利用當地特色,實現向生態型經濟的轉型,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旅游業,為社會經濟發展提出了新思路和新出路,有利于促進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兩者的發展。
5.有助于增強人民幸福感
隨著我國國情發生改變,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人們更加關注生存環境,更加追求生活品質。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這一科學論斷有助于保護生態多樣性、促進提高水質、空氣清新程度,增強食品安全,美化環境,促進我國旅游事業和生態農業發展,提升人民整體幸福感。
參考文獻:
[1]王金南,蘇潔瓊,萬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論內涵及其實現機制創新[J].環境保護,2017(11).
[2]陳學明.資本邏輯與生態危機[J].中國社會科學,2012(11).
責任編輯: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