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昱峰

摘要:本文通過包含科技進步變量的新C-D生產函數,研究科技進步對中國中部六個省份的省會城市經濟增長的影響,運用六省會城市2007-2017年的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發現,總體來說各省會城市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較高,十年間貢獻率大體呈現上升趨勢,其中武漢、長沙、合肥提升明顯,但同時各地人才流失、產業層次低、配套設施不完善等問題依然存在,對癥下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勢在必行。
關鍵詞:中部地區 ?省會城市 ?科技進步 ?貢獻率
一、引言
中國在經歷了40余年的改革開放后,經濟發展水平有了長足的進步,唯獨技術創新仍是中國經濟發展不可忽視的短板。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全球競爭力排名(2017-2018)》中我國創新競爭力得分最低,僅為4.1分。由此,科技進步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顯得尤為重要。那么,科技進步究竟在經濟發展中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呢?同時,中國各省區技術創新水平也存在差異。那么技術創新究竟對中部地區經濟發展起到多大的影響呢?考慮到整個省區范圍太大難以掌握,因此,根據城市首位度理論,一定的區域內必然存在一個等級最高的城市,由該城市帶來的集聚效應、規模效應等往往能對周圍地區經濟發展產生積極地推動作用。根據我國實際情況,一個省份即一個區域內首位度最高的城市一般是其省會城市,省會的經濟發展狀況很大程度上反應了本省的經濟發展水平。所以,能否將研究對象縮小為中部六個省會城市以此來反應中部地區大體情況呢?它們對本省經濟是否具有引領作用?如果各省會具有引領和集聚作用,那么科技進步在多大程度上推動了它們的經濟發展呢?又有哪些問題阻礙了技術創新貢獻率的提高呢?我們選取了包含科技進步的新柯布—道格拉斯函數去計算技術創新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并提出存在的問題和相應的建議。
二、現狀分析
從GDP及其增長率來看,近五年來中部省份GDP增長率總體和東部省份在趨勢上一致,在數量上有三年還高于東部省份增長率,但同時不難發現,由于東、中部省份的GDP總量絕對值相差較大,所以目前來看東部和中部經濟總量仍然相差較大。
從R&D內部經費支出及其增長率來看,東、中部省份的R&D內部經費支出差距較大,雖然中部省份近年來科技投入增長較快,但是和東部省份的投入水平還不在一個層次。
此外,從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GDP比重來看,總體來說東部省份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占GDP比重維持在33%左右,中部省份除個別年份占比高于東部外,其余年份維持在24%左右,并且雖然中部身份R&D經費支出增長較快,但其占比并沒有發生明顯的改變。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中部地區在經濟發展和科技水平發面于東部相比均存在較大差距,所以探究科技創新在中部省份發展中的貢獻率并找出相應的問題顯得尤為重要。
三、實證模型的估計與相關分析
(一)城市首位度的測算
本文采用兩城市指數對中部省份近十年的首位度進行計算。首先通過Wind提取出各省區各城市的GDP并按降序排列,然后利用各省份排名前兩位的城市的GDP數據來計算兩城市指數,最終得到中部省份2008-2017兩城市首位度[1]。由計算結果知,中部省份整體上存在明顯的集聚效應。其中,湖北和湖南省省會城市首位度最高,十年間均穩定在3左右,接近中度首位分布。而山西、安徽和河南省首位度逐漸加強,江西省則維持在2左右。因此,總體上看中部六省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集中力量發展省會的情況,因此各省省會經濟的發展對周邊地區乃至全省均存在一定的引領作用。所以,將討論的視角著眼于六個省會,探究科技進步對其經濟發展的貢獻,進而思考整個中部的情況較為合理[2]。
(二)科技進步貢獻率的測算
本文利用改良的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計算出各省會城市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的變化情況,最終結果見圖1[3][4]。
從圖1可以看出,2008年到2017年,中部省會科技進步貢獻率總體呈上升態勢。各省會貢獻率排名的變化主要發生在2011-2015年間。從各個省會的情況來看,太原市波動劇烈,科技進步貢獻率呈斷崖式下降,不過近幾年來趨于穩定,在30%左右。合肥市起初科技貢獻率不高,但是增勢迅猛,十年間貢獻率提高了約40%。南昌、鄭州和長沙市各年貢獻率處于穩定上升狀態,波動不大。武漢市除了在幾年間貢獻率有些波動以外,整體來看貢獻率一直處于較高的水平。
四、問題及對策
(一)問題
首先,各省會城市的高新技術產業在當地還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產業間的協同效應較差,因此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較低。這與中部地區第三產業起步較晚,地理位置欠佳,產業層次不高有一定的關系。
此外,中部省份整體存在R&D經費投入不足的問題,投入和東部省份整體水平差距較大,還不到東部的50%。一方面,這反映出政府相關政策對科技創新的扶持力度還有待加強,在資金的投入上還沒有很好的引導社會資金的參與。另一方面體現了企業自身創新意識不強,沒有對科技工作給予應有的重視,很多企業技術研發資金投入占比較少,技術研發與市場開拓有待于進一步的結合。
最后,中部地區的整體專利授權量水平較低,與東部地區還存在一定的差距。這反映出中部地區整體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不強,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低,創新能力還有待提高。從具體表現上來看反映為中部地區缺乏具有自主品牌和核心技術的企業。
(二)對策
中部地區應積極融入國家發展戰略之中,并發揮本地區龍頭產業的帶動作用,同時鞏固優勢產業,淘汰落后產業,推動產業升級,提高產業層次。同時,還要不斷優化產業結構,找出本省符合經濟發展方向的優勢產業,繼而以政策扶持,爭取做大做強,成為本地區新興支柱產業。而對于本省傳統支柱產業,可采取內部結構優化和淘汰落后產能并舉的方法,逐步優化產業結構[5]。
同時,政府要加強對科技項目的跟蹤管理和積極引導,不光從立項抓,更要注重項目最終落地的效果,并且要加大對科技成果產業化過程中的資金支持,促進財政資源最大程度上合理配置。同時,政府還應該建立科技項目投融資平臺,進一步緩解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并且也更加高效地利用社會閑散資金。
此外,科技成果的轉化需要人才和產業的配套。中部省份要根據本地高校、科研機構特點,量身定做相應的政策,為人才的科研、生活提供最大的便利。在加快人才隊伍建設的同時,還要加強科研成果的產業化,推動企業和高校對接,優化整合資源,加強產學研的結合,讓更多科研成果落地[6]。
參考文獻:
[1]陳文喆.城市首位度最優規模的實證檢驗[J].統計與決策,2017(5):126-129.
[2]吳萬運,趙雅瓊.省會城市首位度與地區經濟發展均衡性的研究——基于17個省數據的實證分析[J].當代經濟,2017(24):30-33.
[3]金偉娜,張卓涵.1993-2008年廣東省經濟增長的要素貢獻分析——基于新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J].現代工業經濟和信息化,2012(8):19-22.
[4]吳海民.基于新C-D生產函數的廣東省經濟增長實證研究[J].南方經濟,2006(7).
[5]危懷安,平霰.區域協同視角下城市群科技創新與經濟產出效率時空分異研究——以武漢城市圈為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9(11):40-45.
[6]沈坤榮,曹揚.以創新驅動提升經濟增長質量[J].江蘇社會科學,2017(2):50-55.
作者單位:安徽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