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淑芳
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進步和教育制度的日趨完善,在現階段教育教學中對小學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其中,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教育發展有著重大影響。因此,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將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整體閱讀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為以后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以人教版為例,結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為小學語文教學閱讀的實踐提出幾點創新型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踐;創新策略
在現階段教學中,許多小學生對閱讀缺乏濃厚的熱愛和興趣,而作為教師的我們有時也缺乏有效的閱讀方法,難以讓學生的閱讀能力有較大提高。所以在實踐教學中,我們應給予學生有效的閱讀方法和指導策略,注重教學感受,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興趣,引導學生喜愛閱讀,從而提高閱讀水平和能力。
一、激發閱讀興趣,提高閱讀效率
閱讀從興趣開始。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可以讓學生逐步喜歡上閱讀,從而達到更好的閱讀效果。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從學生感興趣的地方著手,盡量選擇學生感興趣的書籍類別或者文章段落,或者讓學生先了解書中軼事,例如搜索作者的生平事跡和文章的創作背景,了解所要閱讀文章的相關內容。這些可以從根本上刺激學生的閱讀需求,同時也能使學生在閱讀中深受益處。舉個例子來講,在讀童話寓言類故事的時候,應該選擇適合學生年齡和心理特征的優秀文章或經典故事,激發學生閱讀的欲望,使其帶著好奇心和新鮮感去讀書。
比如:在讀《皇帝的新衣》的時候,可以讓學生集中精力讀這一橋段,“他并沒穿什么衣服!”一個小孩說道。“他實在沒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百姓都說。每個學生都認為老百姓說的是對的,但是為什么皇帝卻荒謬地相信自己身穿華服,不得已尷尬地把游行大典舉行完畢呢?這個橋段的閱讀將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思考,鍛煉學生的邏輯能力,讓學生產生深刻印象,取得良好的閱讀成效。
二、朗讀與閱讀有效結合
我們可以采用朗讀的方式,讓學生分角色進行朗讀,明確朗讀目標,增強閱讀能力。在朗讀過程中,學生可以慢慢融入文章中的情境,更深刻地了解作者當時創作的思想感情,產生強烈的代入感。這在無形之中也解決了學生的字詞問題,增強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
例如,在講解《小蝌蚪找媽媽》這一課的時候,老師可以讓學生分別扮演課文中不同的角色進行朗讀,并讓學生在閱讀時進行聲音的模仿,這有助于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增強閱讀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科目的興趣。再如,在講解古詩詞的時候,教師也可以借助視頻教學工具,盡量引導學生進入詩詞中所描繪的情境,讓學生帶著情感去朗讀。這樣學生可以在跌宕起伏的朗讀中走進詩中境界,增強語文理解和閱讀能力。
三、利用有效的閱讀方法,積極思考和創新
1.精讀法
這個方法的意思是說,學生在進行閱讀時,老師要給予詳細的講解,讓學生理解每個字詞、每個句子的意思,每個章節的含義。這樣有步驟地進行閱讀,將有效地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對于課外閱讀,可以讓學生利用工具書去查找生僻字或者不認識的字詞,主動去學習,這樣學生既有成就感,又能學習到更多知識。
2.速讀法
在閱讀時,老師要教學生如何快速從一篇文章中獲取有價值的閱讀信息,快速且有效率地進行閱讀。并且,在閱讀完畢后,我們還要讓學生講解文章的思想內容、重點及觀點,及時進行總結和反饋,以便達到最佳的閱讀效果。
3.寫閱讀筆記
在閱讀時,對于文章的好詞佳句、勵志格言和精彩生動的語句段落,要記錄下來,養成積累語言知識的習慣,為寫作準備豐富的素材。
4.默讀和閱讀
朗讀是視覺與語言、聽力和閱讀的結合。朗讀培養學生的語言意識。而默讀則是一種無聲的閱讀,在默讀當中可以讓學生體會語言情境,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感受五彩紛呈的世界。
5.培養閱讀習慣,制訂閱讀計劃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在給學生布置作業時,要把閱讀當作必做作業,制訂合理高效的閱讀計劃,督促學生培養自覺閱讀的習慣。例如:晚上睡覺之前,讓學生進行半個小時或者1個小時的閱讀,堅持一段時間之后自然就養成習慣了;在選擇閱讀文章的時候,要選擇優秀的經典作品,有意識地提升學生的人文修養;有條件的話,請家長陪伴學生閱讀,同時也能一定程度上起到監督作用,取得更好的閱讀效果,以防學生敷衍了事。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現階段實踐教學中,教師運用以上有效的閱讀方法,激勵學生,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將大幅度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及閱讀質量。同時,也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和學習氛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其養成自覺閱讀的習慣。
參考文獻:
[1]金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踐和創新策略研究[A].教育理論研究(第十輯)[C],2019:126.
[2]張瑩瑩.淺談新課標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創新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8(34):28.
[3]王承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踐和創新策略研究[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8(12):116-117.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