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潔
摘 要:對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現狀進行深入的分析探討,最終結合相關的實踐經驗,提出了改善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一些策略,如:明確課堂教學中關于識字的教學目標;識字游戲引入課堂;巧妙運用生活要素進行識字。
關鍵詞:小學語文;趣味識字;現狀;策略
識字是小學生學習其他知識的基礎,也代表了他們個人的基礎文化素養。對于小學生而言,好的識字素養與他們智力的開發一樣非常重要。但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堂識字教學中,卻有諸多需要改進之處,本文由現狀分析入手再到教學中具體的策略探討,以期望對一線教師能有所幫助。
一、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現狀
由于新時代語文教學提出了對中華傳統經典和緊扣時代脈搏兩手抓的要求,教育部編寫的課本在小學生的識字、寫字任務中的要求也相應地有所變化。通常情況下,小學生的學習體會是學新忘舊,字量又多,字形還難。但對于他們來講,識字任務是一項基本功,它不僅是學習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一項實用的生活技能。即使難度大,也一定要克服。但困難不僅來自于教材,還存在于教學現狀中。
(一)單一的教學方式是識字教學的普遍問題
識字時,我們都經歷過的是,老師一面在黑板寫,一面扯著嗓子領著學生讀記,而這種單一的教學方式讓老師和學生都感覺疲憊,而且收效甚微。除此之外,就是在課堂、課后布置大量的抄寫生字,學生對此更是叫苦不迭,抄得手酸眼疼,記得還不怎樣,抄寫時還往往會產生反感情緒,甚至產生厭學心理。
(二)灌輸式的教學也不容忽視
教師怎么教,學生怎么記,但這種看似保證了知識準確性的教學方式,卻很值得我們商榷。在現實生活中漢字的意義多種多樣,隨文而變,隨事而變,其中部分字的讀音有時會發生變化,如果一味灌輸,顯然對學生的接受能力和思維拓展都會產生影響。
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開展趣味識字教學的策略
(一)教師自己應當明確識字的課堂教學目標,在上課之前做到心中有數
實際教學中應當根據語文課程改革的要求以及教材當中對生字的安排,對學生進行目標教學,從而為識字教學做好指導。如在《秋天的圖畫》這節課中,在知識、技能上引導學生會認、會寫文章當中的八個生字;在過程和方法上,通過查字典等方式識記文章中的生字;在價值觀和感性認識上,通過對文章中秋天景象描寫的學習,激發學生對秋天的贊美之情,懂得勤勞創造美麗的道理。小學語文教師在目標指引下進行教學,能有效指導學生對《秋天的圖畫》這節課中的生字進行高效學習,也能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因此,根據識字教學大綱的要求以及教材當中的內容,如果能明確識字教學的目標,將會為識字教學做好課前的指導工作。
(二)把游戲引入課堂中,讓教學不再呆板
如在教學《一株紫丁香》這篇文章時,可以設計一個名叫“擂臺爭霸”的游戲。首先,教師向學生闡述游戲的規則,將《一株紫丁香》這節課當中的八個生字錄入課件當中,使每張幻燈片只出現一個漢字;其次,教師選擇兩名學生上臺參戰,當“打擂臺”的游戲開始時,幻燈片當中開始滾動出現教師之前錄入的生字,兩人在看到幻燈片上的字后進行搶答,誰答對了誰留下,答錯的下臺,并換下一名學生繼續游戲;再次講明,游戲結束后,會有禮物送給最后留在臺上的“擂主”;最后,再進行《一株紫丁香》這節課中生字的認讀教學。認讀完成后,按照原定的游戲內容在課堂中進行“打擂臺”,在游戲中讓學生不知不覺地完成了對剛剛認讀教學的鞏固練習,順利完成本次游戲的教學目標。顯而易見的是,游戲在教學中不僅增添了課堂的趣味性,還使學生的積極性得到了極大的調動,從而切實提高了教學的整體效果。
(三)巧妙利用生活要素來構建識字環境
把抽象文字與生動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加深學生對漢字的理解并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用生活要素來構建教育情境也可以消除學生識字的困惑感,并鼓勵他們形成學習生活化的良好品質。例如,《太空生活趣事多》一課有許多的新字要學習,但“飄、杯、件”等八個新字是學習的重中之重。這時,教師如果能巧妙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物品就可以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如教授“飄”這個字,老師可以拿起一張紙片,用嘴吹走,并將紙片飄落到地上這個過程解釋為飄;還可以讓學生觀察紅旗,它隨風舞動的狀態也是飄。在教授“杯”這個字時,讓學生舉起自己的水杯,再看看飲水機前的紙杯這兩個都是杯。用不同的生活實例,顯然可以讓學生更全面地認識到一個字的準確意義,同時也不會因為例子單一而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由此可見,巧用生活元素也是識字教學的一個重要方法。
由上文可知,隨著教育要求的不斷提高,陳舊的教育方式逐漸難以滿足新時代教學的需求。因此,應當發揮興趣在識字教學中的重要作用,使得更符合小學生心智特點、有利于培養小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的新方式走進課堂。
參考文獻:
[1]楊慶華.小學語文情境化課堂識字教學方法[J].文學教育,2018(10):100.
[2]吳麗君,葛逸敏.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趣味識字教學的策略[J].考試周刊,2016(19):100-101.
[3]吳永梅.情境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4(20):20-21.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