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煒光
摘 要:教學立意是一節課的靈魂,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根據學情,依托課標,解讀教材,確立立意,提升教學意境。采取多樣化的教學策略使教學立意順利達成。
關鍵詞:唯物史觀;教學立意;教學
教學立意,是指教師在分析課程標準,結合學情,解讀教材的基礎上,把握教學主旨,從而確定教學主題。歷史教學的立意必須要在唯物史觀指導下確立,否則會導致教學立意低下,甚至錯誤。筆者以北師大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外交成就》一課為例,探討基于唯物史觀視野下的教學立意確立與達成。
一、教學立意的確立
根據課標和學情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新中國外交政策制定的背景、調整以及外交成就。根據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究竟是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和經濟基礎促進了外交政策的制定與調整?二戰后,兩極格局形成,這是新中國外交政策制定的國際背景。同時,唯物史觀認為:國家利益決定外交政策,外交是為國家利益服務的。因此,國家利益是制定和調整外交方針的根本出發點。在唯物史觀的引領下,筆者確立本課的教學立意:兩極格局下外交大變局與大抉擇。
二、教學立意的達成
1.史觀引領是教學立意達成的必要途徑
唯物史觀認為:社會存在決定意識,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決定什么樣的社會意識。可以說,新中國外交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據就是當時的國內外形勢。筆者引導學生探討影響新中國制定外交政策的因素,通過分析歸納得出新中國外交政策制定受到以下因素的影響:國家利益、國際局勢、美國外交政策。其中,國家利益是外交政策制定的根本出發點;國際環境是重要因素。在唯物史觀的引領下,學生從多角度,全方位、深層次來分析影響新中國外交政策制定的因素,不但使學生牢固掌握歷史知識,而且深化了對歷史的認識,提高了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2.問題導向是教學立意達成的重要手段
唯物史觀認為:歷史發展演變具有內在邏輯和客觀規律。要達成教學立意,在于把握和理解歷史,探尋歷史發展的內在規律。任何一種教學立意的達成,都與問題的提出和解決有密切的關系。因此,要達成教學立意,教師可以把問題作為切入點,理順教學內容的邏輯層次。在新中國外交政策調整這一教學環節中,筆者設計了一系列沖突性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問題一:新中國奉行的獨立自主與一邊倒方針相矛盾嗎?
“一邊倒”是以獨立自主為前提,既不意味著中國政府絕不同美英等資本主義國家往來,也不意味著中國政府放棄獨立自主,無原則地倒向蘇聯一邊。兩者最終目的是維護中國的獨立和主權。
問題二:五十年代中期,一邊倒方針逐漸被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所取代,是基于什么考慮?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是新中國外交政策從突出強調 意識形態的“一邊倒”,到超越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界限,轉向較多地考慮國家利益而開始,標志著中國外交的成熟。
在教學立意達成過程中,教師以問題為導向,通過層層設問,制造認知沖突,不斷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基于國家利益與國際局勢變化的外交政策和方針調整的內在邏輯自然而然地就被理順了。
3.創設情境是教學立意達成的有效措施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合理使用歷史材料,創設情境,引領學生在歷史情境中對歷史進行探究,更好地助力教學立意的達成。在講授新中國的外交成就這一環節,教師提出一個問題:思考新中國外交取得突出成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通過對教材的學習,學生不難得出: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是新中國外交取得突出成就的根本原因。但是綜合國力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學生難以體會新中國綜合國力提高的程度。為此,筆者使用了以下史料:
材料:1956年的工業總產值達到586億元,超過五年計劃所要求的指標。1964年試爆原子彈和導彈,1965年合成人工牛胰島素,1970年發射人造衛星。
上述史料直觀、具體,學生可以真切感受到新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通過合理使用史料,創設情境,進一步拉近學生與歷史之間的距離,使學生更好地感知歷史,理解歷史,教學立意的達成有效措施。
最后,教師進行理論升華,使學生從唯物史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理論高度,理解外交與綜合國力之間的關系。隨著新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綜合國力日益提升,我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維護國家利益為根本出發點,并根據國內外形勢的變化,適時調整外交政策,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為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國際環境。
教學立意對歷史教學具有統領作用,是一堂課的靈魂。通過提煉立意,圍繞立意,運用史觀引領、問題導向、創設情境等多樣化教學策略,使教學立意順利達成,全面提升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張祿佳,陳新幻.何為歷史教學立意[J].歷史教學,2016(3).
[2]陳志剛,于萍.也談教學立意的理解與實施[J].歷史教學 2016(23).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