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萬君 凡子蓮
腦卒中后抑郁為心腦血管疾病比較常見的神經系統并發癥,是指病人在卒中后出現情緒低落、興趣喪失等心理不良癥狀的精神疾病[1-2]。老年缺血性腦卒中病人由于自身機體功能衰退,自我照顧不良等,是卒中后抑郁的高發群體。抑郁的發生會對病人日常正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延長病人神經系統功能恢復時間,對病人家庭甚至社會形成較大負擔[3]。因此,重視老年缺血性卒中后抑郁發生情況,并給予病人相關預防措施十分重要。本研究將討論并分析老年缺血性腦卒中病人抑郁發生情況、睡眠質量及抑郁相關危險因素,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接受診斷與治療的老年缺血性腦卒中病人222例,年齡60~86歲,平均(73.6±7.8)歲;其中腦血栓形成101例,腦栓塞39例,腔隙性梗死82例;采用NIHSS評價所有病人神經功能受損程度,其中輕度115例,中重度107例。所有病人均符合《中國卒中后抑郁的臨床實踐指南》[4]中的缺血性腦卒中的相關診斷標準,且所有病人均經CT、MRI檢查后發現確切的梗死病灶確診,年齡≥60歲,病程1~15個月,均為首次病發缺血性腦卒中,且所有病人在隨訪時間內均無重大精神創傷事件發生。排除標準:(1)存在嚴重意識障礙、智能障礙或嚴重精神病史或精神病家族史病人;(2)失語、聽力障礙、視力障礙、言語表達障礙而不能交流病人;(3)惡性腫瘤、合并重要器官功能衰竭者;(4)除缺血性腦卒中外合并其他腦疾病病人。本研究已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查批準,病人及其家屬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觀察指標 病人入院檢查并隨訪觀察2個月后,由護理人員分發各類調查問卷給所有病人,并向病人講解問卷填寫標準,現場指導病人填寫問卷,并在確保問卷合格后進行回收。本研究各類問卷均發放222份,實際回收均為222份,回收率均為100.00%。
1.2.1 抑郁情況:使用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價病人抑郁發生情況,得分≥50分為抑郁,其中50~59分為輕度抑郁,60~69分為中度抑郁,≥70分為重度抑郁。
1.2.2 睡眠質量:使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對所有研究對象近1個月的主觀睡眠質量進行評估。PSQI量表包括7個項目,每個項目0~3分,總分最高21分,得分越高,表示病人睡眠質量越差。
1.2.3 生存質量:借助簡明健康測量量表(SF-36)測定所有研究對象的生存質量。SF-36量表包括生理機能(10個條目,初始分值范圍10~30分)、生理職能(4個條目,初始分值范圍4~8分)、軀體疼痛(2個條目,初始分值范圍2~12分)、一般健康狀況(5個條目,初始分值范圍5~25分)、精力(4個條目,初始分值范圍4~24分)、社會功能(2個條目,初始分值范圍2~10分)、情感職能(3個條目,初始分值范圍3~6分)以及精神健康(5個條目,初始分值范圍5~30分)8個維度,由病人或病人看護人員根據病人實際情況進行填寫。由于上述各維度所含條目不同,為了更好地對各維度進行相互比較,對初始分進行一定轉換,得到在0~100之間的最終得分;最終得分=(實際初得分-理論最低初得分)/(理論最高初得分-理論最低初得分)×100%。得分越高,表示病人生存質量越好。
1.2.4 一般資料調查:收集所有病人性別、年齡、職業、個人收入、文化程度、卒中前性格、卒中位置、有無配偶、神經功能受損程度、宗教信仰、周邊生活環境、用藥情況等資料,其中,卒中前性格:外露、熱情、活潑、開朗、善于交際、環境適應能力強者判斷為外向型性格;安靜、離群、內省、喜歡獨處而不喜歡接觸人、保守、與人保持一定距離病人判斷為內向型性格。

2.1 老年缺血性腦卒中病人抑郁發生情況 222例老年缺血性腦卒中病人中,有92例(41.44%)SDS得分≥50分,其中輕度抑郁占50.0%(46/92),中度抑郁占35.87%(33/92),重度抑郁占14.13%(13/92)。
2.2 2組老年缺血性腦卒中病人睡眠質量、生存質量比較 抑郁組病人近1個月PSQI量表得分為(13.64±3.18)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的(9.23±2.16)分(P<0.05)。抑郁組病人SF-36量表各維度得分均明顯低于非抑郁組病人(P<0.05)。見表1。

表1 2組病人生存質量比較分)
2.3 老年缺血性腦卒中后抑郁相關危險因素分析 單因素分析顯示,性別、職業、個人收入、文化程度、卒中前性格、卒中位置、配偶、神經功能受損程度、周邊生活環境、用藥均與老年缺血性腦卒中病人抑郁有關(P<0.05)。見表2。

表2 老年缺血性腦卒中后抑郁相關危險因素單因素分析(n,%)
進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后發現,女性、卒中前性格內向、卒中位置在左側、腦力勞動者、無配偶、個人收入<1000元、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中重度神經功能受損為老年缺血性腦卒中病人抑郁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3。

表3 老年缺血性腦卒中后抑郁相關危險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目前臨床上對于腦卒中后抑郁的發病機制尚不十分明確,從生物學上可理解為是由于5-羥色胺(5-HT)、去甲腎上腺素(NE)活性降低所致,或者用“反應性機制”學說解釋為受家庭、社會、病人生理等多因素共同作用導致[5-7]。而老年病人由于腦內單胺氧化酶水平較高,5-HT、NE水平在其影響下顯著降低,再加上老年病人身心承受創傷的能力較低,因而發生缺血性腦卒中后抑郁的發生率尤其高。腦卒中后抑郁不但會對病人自身軀體帶來不良影響,還會讓病人心理承受悲觀、無助、言語減少、自我認同感低下、精神活動減退等,甚至使病人出現自殺等消極念頭與行動,對腦卒中的預后造成不利影響,其在臨床上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相關研究表示,國內外腦卒中后抑郁的發生率為40.0%~50.0%[8]。本研究結果顯示,222例老年缺血性腦卒中病人中,有92例(41.44%)病人確診為抑郁,以輕(50.00%)、中度(35.87%)抑郁為主。與謝華等[9]研究結果(45.7%)相似。另外,睡眠障礙作為大部分抑郁病人都需要面臨的現象,不僅會影響抑郁的發生,還可能加重抑郁嚴重程度或導致抑郁復發,嚴重降低病人生存質量,對抑郁的治療、轉歸及預后有不利影響[10]。因此,本研究還對比分析了抑郁病人與非抑郁病人睡眠狀況、生存質量。結果顯示,抑郁組病人近1個月PSQI量表得分明顯高于非抑郁組,且病人SF-36量表各維度得分均明顯低于非抑郁組病人。證實老年缺血性腦卒中后抑郁病人的睡眠質量、生存質量均明顯低于非抑郁病人,提示關注老年缺血性腦卒中后抑郁情況,幫助病人改善睡眠狀況、提高病人生存質量十分重要。
腦卒中是抑郁發生的重要原因,但除此之外,抑郁的發生還受病人性格、環境、家庭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11]。
因此,本研究還重點分析了老年缺血性腦卒中后抑郁的相關影響因素,結果顯示,性別、職業、個人收入、文化程度、卒中前性格、卒中位置、配偶、神經功能受損程度、周邊生活環境、用藥均與老年缺血性腦卒中病人發生抑郁存在關系(P<0.05)。為明確上述因素與老年缺血性腦卒中后抑郁的具體關系,本研究進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發現,女性、腦力勞動者、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卒中前性格內向、卒中位置在左側、無配偶、個人收入<1000元、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中重度神經功能受損均為老年缺血性腦卒中病人抑郁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這是因為中重度神經功能損傷的病人一般病情比較嚴重,病人承受較大身心創傷,漫長的治療療程及對預后的未知等極容易使病人壓力倍增,造成抑郁狀況。而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及腦力工作者在卒中前往往位于家庭及社會中比較重要的地位,承擔著更多的責任與義務,缺血性腦卒中的突發會導致病人直接面臨患病前后在家庭及社會中的巨大反差,再加上病人對預后不良的擔憂較大,病人心理打擊較大,因而更可能發生抑郁。至于病人卒中前性格方面,內向病人往往在社會上的參與度較低,且病人普遍較不善于借助向外部傾述的方式來進行減壓,因而內向病人心理壓力積壓較多,是發生抑郁的高危因素。家庭成員對病人的精神、日常生活等有相對比較直接的影響,但無配偶或者獨居老人則明顯缺少配偶或者家人的關懷,是缺血性腦卒中后抑郁的高危因素[12]。經濟條件較差(個人收入<1000元)的病人由于自身經濟狀況,更容易對疾病的治療、預后費用以及日后生活來源等方面產生較大擔憂。女性病人則普遍心理負擔較重,因而更可能出現抑郁情緒。左側大腦邏輯思維、語言功能等方面相對右側大腦處于更具備優勢的地位,因而左側大腦卒中病人患病后邏輯思維、言語功能等方面會直接出現較嚴重受損狀況,更加容易引起病人精神、心理方面的障礙[13]。因此,給予存在高危因素的病人更多關注,及時發現病人不良情緒狀況,幫助病人及時紓解抑郁等不良情緒,對改善病人預后、促進病人神經功能康復具有一定積極意義。
綜上所述,老年缺血性腦卒中后抑郁的發生情況較為常見,病人普遍存在睡眠質量低下、生存質量低下的情況,醫療服務人員及病人家屬應給予存在抑郁高危因素老年病人更多的關注與關愛,增加與病人之間的溝通交流,幫助病人適當鍛煉,以求在最大程度上預防老年缺血性腦卒中病人出現抑郁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