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宇飛
衰弱綜合征是由于機體神經肌肉、新陳代謝及免疫系統的生理儲備降低,使得機體對抗應激的能力下降的一種綜合征[1]。衰弱綜合征在老年人群中患病率非常高,已有文獻報道在65歲以上人群中患病率為22.4%,85歲以上人群可達到43.7%[2]。目前已有研究證實,衰弱綜合征可增加心血管系統疾病病人的不良預后[3]。心力衰竭(心衰)是老年人最重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關于衰弱綜合征對老年心衰病人預后的影響尚不明確。為此,本文通過Meta分析的方法對已有的相關研究進行綜合分析,以期進一步明確衰弱綜合征與老年心衰病人不良預后的關系。
1.1 文獻納入標準 研究類型為前瞻性或回顧性隊列研究,病例年齡>60歲,有明確心衰臨床診斷標準,明確隨訪時間,采用公認的Fried衰弱量表[4]作為評價工具進行衰弱評估,主要結局指標有1年內全因死亡率、再入院率。
1.2 文獻排除標準 指標或數據不完整的文獻。
1.3 文獻檢索策略 計算機檢索Pubmed、Embase、Cochrane、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維普數據庫、萬方數據庫,時限為建庫至2019年5月20日,中英文檢索均采用主題詞、自由詞及布爾邏輯運算符組合的方式進行檢索,檢索中文數據庫以“衰弱綜合征/衰弱”、“心衰/心力衰竭”為檢索詞,檢索外文數據庫以“frail/frail syndromes/frailty/frailty syndromes”,“heart failure”為檢索詞。
1.4 文獻篩選及數據提取 由2名研究者根據納入、排除標準獨立篩選文獻、提取資料,并交叉核對,如遇分歧,則通過討論協商解決,提取資料主要包括納入研究的基本信息,如題名、第一作者、發表時間、研究對象、基本特征、研究地區、隨訪時間等,1年內全因死亡率、再入院率。
1.5 文獻質量評價 采用目前公認的紐卡斯爾渥太華量表進行文獻質量評價,量表由研究對象的選擇、組間可比性、結果測量3個維度8個條目組成,滿分為9分,0~4分為低質量研究,5~9分為高質量研究。
1.6 統計學分析 采用Stata軟件進行Meta分析。主要數據分析結果以HR為效應指標,并結合95%CI表示,分析采用倒方差法對HR進行合并,異質性檢驗采用χ2檢驗,并結合I2評價異質性大小,若P>0.10且I2<50%,表明研究間具有同質性,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分析,若P<0.10且I2>50%表明研究間存在異質性,選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分析,采用漏斗圖評價納入文獻有無發表偏倚。
2.1 文獻檢索及篩選結果 根據檢索策略初檢出相關文獻35篇,剔除重復文獻9篇,初篩閱讀題目和摘要,排除文獻17篇,最終納入文獻7篇[5-11],其中6篇報道1年內死亡率[6-11],5篇報道1年內再住院率[5,8-11],總共2944例病人,男性占55.7%,年齡60~90歲。文獻質量評分得分為5~9分,提示納入研究均為高質量文獻。見表1。

表1 納入研究基本特征
2.2 衰弱綜合征與老年心衰病人全因死亡風險關系 Meta分析共納入6項研究,Heterogeneityχ2=2.09,P=0.837,I2=0.0%,具有同質性,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分析,結果顯示,與非衰弱組病人相比,衰弱組老年心衰病人全因死亡風險增加(HR=1.712,95%CI:1.405~2.085,P=0.01),見圖1。

圖1 衰弱綜合征與老年心衰病人全因死亡關系的 Meta分析
2.3 衰弱綜合征與老年心衰病人再入院風險關系 Meta分析共納入5項研究,Heterogeneityχ2=3.49,P=0.480,I2=0.0%,具有同質性,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分析,結果顯示,與非衰弱組病人相比,衰弱組老年心衰病人再住院風險增加(HR=1.751,95%CI:1.451~2.114,P=0.001),見圖2。

圖2 衰弱綜合征與老年心衰病人再住院風險的Meta分析
隨著社會老齡化的進程及心臟病治療技術的進步,國內心衰的人數越來越多。研究顯示,衰弱病人中心衰的發病率明顯升高,心衰病人中高達74%的病人也存在不同程度衰弱[2]。本文綜合多項研究進行Meta分析,結果顯示衰弱綜合征可增加老年心衰病人1年內全因死亡率及再入院率,提示合并衰弱綜合征的老年心衰病人預后比單獨心衰病人更差,因此重視心衰病人的衰弱問題具有重要臨床意義。早期干預衰弱,可以改善心衰病人不良預后。已有研究表明,衰弱是多因素、多系統共同作用的結果,但是慢性炎癥是其重要的發病機制,衰弱影響心血管不良預后的主要原因可能與衰弱的炎癥狀態相關[1]。據有關文獻報道,衰弱老年人的IL、CRP等炎癥因子高于非衰弱者,同時IL、CRP等炎癥因子也可能是心衰發病的一項重要作用機制[3],這也許是導致合并衰弱綜合征的心衰病人不良預后的可能機制,但是其中病因目前仍不明確,仍需要進一步研究。
本項研究納入了近年來國內外新近的研究,得出衰弱綜合征可作為評價老年心衰病人的不良預后指標,具有一定的創新性,但是鑒于本研究所納入的研究數量有限,且納入研究文獻隨訪時間相對較短,無法進行進一步亞組分析及長期預后評估,今后尚需開展大樣本臨床研究進一步驗證結論。